也许有人会问,孙承宗虽然没有恢复河东,但是把河西建设得固若金汤,不也是好事一桩吗?况且孙承宗也不是不恢复河东,而是采取“先固守以图恢复”的策略,在明军连遭惨败,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先搞好防守,再徐图进攻,不也是应该的吗?
我十分愿意回答这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回答这类问题能让我们厘清许多似是而非的,颇能迷惑人的问题。
凡事都怕往细了想。
先说防守。
第一,“关宁锦防线”是否真的固若金汤?我认为不是,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为篇幅计,暂时略过。
第二,在物质有限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放弃省时省力的“筑山海重关”,而没完没了地在关外筑城?
第三,在努尔哈赤放弃河西的前提下,有没有必要花费巨大,给河西“装甲”?
第四,防守是有必要的,但有没有必要浪费三年多的时间去经营防守,使明朝失去了许多反攻的好机会,使得机会成本十分之高。
第五,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实际上是强调要发挥钢的边际效应。同样,钱花哪哪好,但是钱都花在一个地方,别的地方肯定就好不了了,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虽然不知道边际效应,但其码知道将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然而在花钱方面,孙承宗还不如一个家庭妇女,他把大明朝那点家底都花在了防守上,这必然影响了对进攻的投入,可以说是一种牺牲进攻的防守。
总之,过犹不及。多走一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孙承宗的防守,是过度防守。花费巨大,成本巨高,耽误了许多事情。
再说进攻。
我们都听说过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从没听说过防守是最好的进攻。
实战中,防守就是防守,进攻就是进攻,没有既是进攻又是防守,或者既是防守又是进攻的。
而孙承宗的进攻,既是防守又是进攻,因为那是一种屁股向前的进攻。
孙承宗没有把钱用来武装牙齿,而是用来武装屁股。
这样也未尝不可,但是他又不想放弃进攻,还要“徐图恢复”。
因此,他给大明朝穿上铁裤衩,然后屁股向前,把头藏的裤裆里,向后金发起进攻。
在动物界确实有用屁股进攻敌人的,比如剑龙和甲龙,剑龙尾巴上长有四根尖刺,甲龙的尾巴则长了个大锤子,两者都极具杀伤力。
然而大明朝不是恐龙,屁股上没有长着危险的尾巴可以打击敌人,丑陋的进攻必然带来可耻的失败。
柳河之战中,明军不堪一击,大获全败。
经过孙承宗三年多的经营,明军的战斗力更加羸弱。
其实孙承宗本来是不敢进攻后金的,但是1625年后金与蒙古人打了起来,主力部队都投入到与蒙古人的战争,使得孙承宗有了“可乘之机”,他才敢于将堡垒向前推进,并发动柳河之战。
后金为什么和蒙古人打起来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林丹汗。
林丹汗属于“黄金家族”,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孙。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继承汗位统治察哈尔,当时他只有13岁,蒙古处于分裂的状态。
蒙古人是天然的战士,战斗力极强,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自废武功——瓜分家族遗产。
当一个英雄人物出现后,经过浴血奋战完成统一,使国力达到强盛,可是等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或侄子们将国家瓜分成许多小国,他们虽然承认黄金家族的最高地位,但实际上处于相当的独立状态。
经过瓜分以后蒙古再次陷入分裂与纷争之中,直到再由一个强有力者经过征战完成统一,然后再瓜分,再削弱,就这样,不断进行内耗,进入恶性循环。
而女真的八旗制度要优越的多,他使弱小的女真人凝聚起来,从而暴发巨大的能量。明朝虽然巨大,但却大而散,没有聚集力量的体制,因此显得大而弱。
明朝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蒙古人也没有意识到。
林丹汗的野心和他的年龄一起增长,到了万历末年,林丹汗风华正茂,他的野心也“正茂”,他十分仰慕成吉思汗,一直想统一蒙古各部,希望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光荣。于是他开始指点江山。
为加强“中央集权”,他不时对临近的一些蒙古部落如科尔沁、喀喇沁等用兵,于是这些小的部落开始联合起来对抗察哈尔,并倒向努尔哈赤的后金寻求保护。
于是林丹汗与努尔哈赤产生矛盾。
林丹汗希望借助明朝的势力解决内部问题,有“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之志。而明朝也希望利用林丹汗来达到“以蒙夷制建夷”的目的。
双方一拍即合。明朝扶持林丹汗,每年给林丹汗几万两银子,支持他的霸业。
当年王化贞在广宁积极拉拢蒙古对付后金,可是还没等到蒙古出兵,王化贞就己经一泻千里,失去了合作的机会,此后吓破了胆的明朝在孙承宗的主持下大建城堡,林丹汗只能自己去对付后金了。
天启五年(1625年),林丹汗再次“指点”科尔沁,努尔哈赤应邀派兵支援科尔沁,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此时正是明朝联合蒙古,大举反攻后金的好机会,可惜由于孙承宗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盖房子,部队建设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结果在柳河之战中刚一露头就被当头一棒打得晕头转向,于是又把头缩了回去,从此再也不敢露头。
最后林丹汗兵败撤军,从此东部蒙古各部更加依附后金,后来还与后金一起对付明朝,整个东北的战略形势之为一变,影响十分深远。
这是孙承宗守辽期间的一个重要失误,使明朝失去了蒙古这个盟友。
不仅如此,他的固守战略也使明朝失去了辽东的民心。
天启元年,后金通过辽沈战役夺取明朝辽河以东土地后,努尔哈赤颁布了“计丁授田”制度,所有女真男人包括他们的女真族奴隶都得到了土地,同时,他们将掳掠来的汉人变成奴隶为他们耕种。而汉人的许多土地则被当作“荒地”无偿征收,用来分给女真族人。广宁战役后,河西的人口也大多被虏至河东为奴。
为了控制汉人,努尔哈赤发布了“按丁编庄”的命令。强行将汉人与女真人编在一个村庄中居住,借女真人监视汉人,禁止汉人拥有武器。汉人房屋被强占、粮食被抢夺、妇女遭**的事件不时发生。
不仅如此,努尔哈赤还对辽东汉人推行了“强令剃发”、“强行迁居”、“强征差役”、“清查粮食”等政策,引起了汉人的激烈反抗,他们以逃亡、投毒、袭击等方式进行反抗,后来又发展到揭竿而起,一时间暴动遍及辽东各地。
努尔哈赤挥挥舞屠刀,残酷进行镇压,将汉人的反抗淹没在血泊中。
河东的汉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整天盼望关西发大兵来解救他们,一部分人逃入山中,据险固守,等待官军,随时准备加入官军打击后金。
从天启元年起,他们苦等了许多年,盼星星盼月亮,望穿了秋水也没有等来官军。
此时官军们都在孙承宗指挥下忙着盖房子。
孙承宗没有利用人民掀起反抗后金高潮的有利时机反击后金,没有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辽东人民逐渐由希望而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由绝望而心死,最后不得不麻木地接受现实,做后金的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孙承宗守辽的三年多,明朝得到的是芝麻,而丢掉的,绝不仅仅是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