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先天太极八卦图确是远古时代早已有的东西,是易学早期最基本的东西。
甲骨文中“易”字的字形□由云彩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组成,为日出云中之象,表示阴阳变化之意:太阳被云彩遮蔽,不见太阳发光,此为阴;太阳从云层中钻出来,则光芒四射,此为阳。这是“易”字的本义。
人们一般所说的“易”,则是指太极八卦、六十四卦及相应的一定卦爻辞文字系统。
那么,古人当初所画先天太极八卦图作为“易”的最初基本载体,当时它要反映的究竟是什么呢?
反映的是月相的变易、变化和月亮在白道位置上的变动!
我们先来看八卦的含义,而这首先要弄清阴爻——与阳爻——的来源,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八卦。
关于阴阳爻,两千多年来一直末弄清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如前所说或认为阴阳爻分别取象于男女生殖器,或认为取象于古代用来占卜的竹节等等,这些都不能令人信服,也都是对远古时代作易者的极大误解。
实际上阳爻是取象于月亮的亮光部分,具体说就是取象于月牙儿(蛾眉月)的形状;而阴爻则代表月亮的暗晦部分。一般人不注意观察,以为月亮的暗晦、不发光部分是绝对看不见的,事实上并非所有情况下都是如此。比如在初三、四晴朗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弯月牙儿挂在西边天空,由于地球将月光又反射到月亮上,因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月亮的阴暗部分(阴阳历十五前后由于月光过强阴暗部分则不易看到)。由于月牙儿象一根稍有弯曲的线条,看起来又给人以亮、清楚、结实的感觉,因而用一条横实线即阳爻□表示,月亮的阴暗部分由于看起来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因而用横虚纸即阴爻□表示。
这样我们就能很自然地理解先天八卦图,它表示的就是一个朔望月中的八种典型月相及其在天空中的相应不同方位(图2-1、图2-2):
十五日傍晚,一轮满月挂在东边天际甲的方向,整个月亮都发光,用乾卦□表示;十八日傍晚,右上角有一点残缺,晦暗部分占满月三分之一(1/3)的凸月处在东北地平线以下天空癸的位置(当然此时我们还是看不到月亮的,再晚些时间我们才能看到凸月月相,后面的下弦月、残月也都是这样的),黎明出现于西南天空,用兑卦□表示;二十三日傍晚,阴暗部分已占整个满月三分之一点五(1.5/3,即1/2)的下弦月处在正北地平线下壬位,黎明现于南中天,用离卦□表示——两阳爻表示满月轮廓,中间一阴爻则表示阳暗部分边缘已到整个月亮中央,阴暗部分占满月的一半;二十七日傍晚,阴暗部分已占满月的三分之二(2/3)的残月处在西北天空辛位,二十八日黎明现于东南天空,用震卦□表示;初一日傍晚,整个月亮都暗晦的朔月与太阳一同沉没在西方庚位,用坤卦□表示(这仅只是为了与满月表示法对称,朔月其实是一点也看不到的);初三日傍晚,新月(月牙儿)处在西南天空丁位,新月发光部分占朔月的三分之一,因而用艮卦□表示;初八日傍晚,发光部分占朔月一半的上弦月处在南中天丙位,用坎卦□表示;十二日傍晚,发光部分占朔月三分之二的凸月处在东南天空乙位,以巽□表示。
就具体卦形而言,如果说乾□、兑□、震□等六卦可以算是象形文字的话,则坎□、离□两卦应当算作指事字了——说明先天八卦的形成过程中不但有逻辑思维活动也有形象思维活动,先天八卦是两种形式思维活动混合使用的结果。
由于先天八卦与一个朔望月中的八种典型月相之间完全相对应,非常自然,不存在一丁点的勉强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先天八卦就是对一个塑望月周期中八种典型月相的模拟,月相是八卦的最初真正来源!卦者,挂也,乃月相挂于天空,八卦即八种典型月相挂于天空。
《周易参同契》是东汉魏伯阳所做的一部以卦爻象论作丹(练气功)的著作,该书中其实也早已提出来了先天八卦与月相、月亮位置的关系,只是作者对两者关系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
《周易参同契》说:“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七八道已汔,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
现将魏伯阳所说的卦与月相的关系列表并绘制成示意图(图2-3)如下:
显然,其中关于乾、坤二卦与满月、朔月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而其余几卦与月相关系的认识则都是错误的。虽然新月和残月都是月牙儿的形状,震卦与艮卦也都是一阳爻两阴爻,似乎用震卦或艮卦表示新月都可以,而且似乎用震卦表示新月还更合适一些——震卦的阳爻在最下面而新月发光部分也在右下角,但这里有一个旋转方向的问题:月球公转、月相变化是从艮到坎、巽的逆时针方向,而不是相反的由震而离、兑的顺时针方向,从全局的角度而言,新月就只能用艮卦来表示,而不能用震卦来表示——而魏伯阳恰恰就是用震卦来表示新月,这样新月与配应的卦一搞错后面就不好办,就都乱套了,以至于导致了:一方面十四日的凸月和二十九日的残月无卦可配,但同时另一方面坎、离两卦却又无月相可配。
《周易参同契》对先天太极八卦图理解发生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与八卦是由三爻组成的有关。
远古时代八卦产生、定型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也许人们在三爻、四爻、五爻中通过反复尝试、比较最后才确定选用最简洁的三爻组成八卦的。由三爻组成八卦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其中的坎、离两卦与其它六卦表示法不同。
如果采用四爻组成八卦,大概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
用四爻一般可以构成下面的八卦以表示八种典型月相:乾□(四阳爻组成),兑□(上一阴爻下三阳爻)、离□(上二阴爻下二阳爻)、震□(上三阴爻下一阳爻)、坤□(四阴爻)、艮□(上一阳下三阴),坎□上二阳下二阴)、巽□上三阳下一阴)。
可以看出,假如采用四爻八卦,则卦形的变化与数的变化间关系会很清楚明白,太极八卦也就不会被迷雾笼罩两千余年了——当然其中也就不会包含二进制,从而,莱布在尼茨发明二进制数学时能否从八卦、六十四卦中得到印证因而坚定自己的信念,现在是否有计算机技术等等恐怕也都是问题了。当然,对于创造太极八卦的伏羲而言,他恐怕根本也就没有想到过要在其中包含二进制,二进制的说法应该是后来产生的。河图表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中有的应该是十进制。
三爻八卦中的坎、离两卦与其它六卦表示法不同,就使得《周易参同契》不容易正确理解坎卦、离卦分别与上弦月、下弦月的关系了。
就坎卦与上弦月的关系而言,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既然震卦一阳二阴可用以表示新月,则又多一阳爻的兑卦,自然应该用来表示比新月发光面积更大的上弦月了,而坎卦因表面上看来与震卦类似也是一阳二阴似乎还有些多余,这样的思路就造成了下面的结果:一方面坎卦无法与月相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十八日的凸月却又没有相应的卦来表示。离卦与下弦月的情况也类似,也造成一方面离卦无法与月相发生联系,而二十七日的残月没有相应的卦来表示的结果。
这里发生以巽卦、兑卦分别代替坎卦、离卦来表示上弦月、下弦月的错误,其主要原因则又是由于思维定势——一般情况下思维定势是有好处的,使人们能轻松地解决相似的问题,但在这里思维定势则必然会把人引入死胡同。
令人慨叹的是,由于思维定势,两千年来竟无人能绕过魏伯阳同样的思维陷阱,使先天八卦图的奥秘一直未能大白于天下!如果我们今天在这里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情楚,那么这个谜恐怕还不知道什么时侯才能被揭开呢!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探讨一下:月相的变化是一个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有无数个瞬间就有无数种月相,为何单单选取八种月相作为典型代表月相再进而画出相应的八卦?
因为月相的变化是与月亮空间位置的变化相一致的,而空间可以按一分为二的办法来分区,因而典型代表月相也可以依据一分为二的办法产生。一分为二的方法,即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等等,根据这种办法,典型代表月相若不取八种,那就只能是四种或十六种等。而古人选择了八种典型代表月相,这样自然也就有了八卦。
《周易·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的也就是八卦的这种产生过程:两仪为月亮发光与不发光两种状态,四象为满月、朔月、上弦月、下弦月四种月相,八卦即模拟八种典型代表月相的先天八卦。
八卦的来源清楚了,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对数字卦、爻画卦的关系问题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认识了:二者之间是有内在因果关系的,但数字卦决不是爻画卦的“因”,恰恰相反,是它的“果”——爻画卦确定无疑的是最先产生的,而数字卦不过是爻画卦的别种表现形式,应是后来有数字后才可能出现的,大概是在后来实际占筮过程中运用大衍筮卦术一类求卦方法时用演算所得的数字对所求的卦进行直接记录而形成的。因为,从爻画卦到数字卦是从形象、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才符合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