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志秋来到了楚国的一个小镇上,一直牵挂习得有一家会担心自己的安危。口袋几剩几个铜钱,用最后这几个铜钱在一家信馆里写了封信给习得有,告诉他自己己逃离神刀教的魔爪,目前在楚国,很安全,特向他一家人报个平安。
接下来这些天没钱一直吃不饱,睡不好精神慌乎,一天在街上一不小心撞到一位卖蛋的老婆婆。老婆婆摔倒,鸡蛋全破了。老婆婆哭喊道:“你瞎眼啊。把我撞成这样,疼死我了。”,街上的人听到后都跑来看,大伙风志秋围个水泄不逼通,指指点点。
风志秋扶起老婆婆,连声陪礼。
忽然,有人喊道:“别让他跑了,去请儒圣来看看,该怎处理。”
有几个男子应道:“我也去...。”争先恐后的离开人群。
过了一会儿,去请儒圣的男子领来一位鹤发童颜,神彩奕奕的老者。老者气质脱俗,有圣王风范。
老者一到,人们欢呼喊道:“儒圣来了,大家让一让,让儒圣进去瞧瞧。”大伙急忙让出一条道。风志秋心道:“原来他就是一百一十代儒圣赖青松。”儒圣走近风志秋身边,仔细打量一翻后,说:“朋友,你来自何方。”儒圣的声音刚中带和,听起来很顺耳。
风志秋说:“我是儒家学子,今日路过贵地,一不小心撞倒了这位婆婆。”
儒圣说:“原来是学门下弟子。”儒圣了解了情况,掏出钱为风志秋赔了蛋钱。老婆婆看在儒圣的面,此事也就一笔勾销。
儒圣说:“来者是客,各位乡亲应尽待客之道,不许对客人无礼。”围观者说:“紧听儒圣教诲。”在危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内心会铭记于心的感动,感激。风志秋得到儒圣的解围,就是如此。风志秋感激的行礼道:“谢谢儒圣的解围。”
儒圣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停了一会儿,又说:“老朽有要事在身,先行告辞。若有空,欢迎到儒教做客。”
风志秋说:“会的,后会有期。”
儒圣说:“后会有期。”儒圣一走,大伙也都散了。
风志秋侠拉住一位小孩问道:“小朋友,这位就是儒教教主儒圣。
小孩说:“是的。”风志秋喜不自胜,想不到在此可以与儒圣相遇。
风志秋又问:“你们国家人很多信儒学吗?”
小孩子说:“我国人民都是信仰儒学。”风志秋心想,赵国人信仰儒学,楚国信仰儒学。今日有幸,何不去听一下儒圣的讲课。
片刻后,来到了儒教圣地。远远见到一路石壁雕刻着圣祖的雕像。有些墙壁上画着儒教的修心养性图,刚入门叫儒生,接下才子、君子、夫子、儒圣。儒教讲究内外兼修,提高个人素质。
风志秋沿着石阶走,来到一片草地上。儒生们头系逍遥巾围成一个圆圈盘脚坐在地上。儒圣站在圈中讲课。儒圣的声音即清晰又刚中带和,听起来即清楚又顺耳易记。每个句子都说得淋漓尽致又不罗嗦。儒圣讲完课后大伙掌声不断。
此时,有一位儒生举起手说:“儒圣,我有事想请教您。”
儒圣说:“这位同学有事请说。”
那儒生站起身说:“儒圣,请问世间上有没有决对对的话。”
儒圣说:“世间没有决对对的话,再好的话也要看情况说。无论是什么话,只要用得其所便是对的。”
那儒生刚坐下后,又有一位儒生举手说:“儒圣,我也有事想请教您。”
儒圣说:“请说。”
那位儒生站起身说:“儒圣,请问有些人说的话很伤人心,有些人说的话让人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很傻。面对这种局势,应该如何是好。”
儒圣说:“不可能每一个人说的话都合自己的心意,毕竟人的性格不同。凡事心要懂得去留,有益的话留记在心里,伤人的话别再去想它。还有别人的话只能参考,不能等于自己的决定。应该增加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别人的话干扰了分析能力,凡事要经过自己分析,怎样是对,怎样是错。如果是人家越要贬低你,你就要越坚强,证明给别人看,你很潇洒。
刚才提问的是儒生中的尖指生,第一位人称文侠--文飘香,为人开朗儒雅,风趣幽默。第二位是笔侠--笔韵醉。笔韵醉冷峻飘逸洒脱,口才很好,说话有分寸。两位文超武略,妙笔生辉,侠骨丹心,难得的奇才。
此刻他们已在书笔亭比剑。剑法儒雅飘逸洒脱,白衣翩翩映湖。书笔亭上有对联,
上联是:笔弹清风题墨字,
下联是:书荡世事论人生。
横批:笔书亭。
风志秋心道:“好逍遥自在的生活啊,曾经我儒家学子何曾不是如此。如今却落到这种地步。”想到此处不由自主的心寒,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不知何时,笔侠已来到了风志秋的身边。笔侠说:“阁下是谁,闯入我儒教圣地,所谓何事。”
风志秋淡淡一笑,说:“我是儒家学子,路过贵地。”
“他就是刚才儒圣去帮他解危的那位年轻人。”正朝这边走来的文侠说。
风志秋说:“在下正是。”
文侠好奇的问:“听说你们儒家最近发生了大事,是吗?”
风志秋说:“是的,残遭灭门。”
笔侠问:“谁干的。”
风志秋说:“魔教(神刀教)。”
文侠大怒,说“我早有所闻,原来是真的。走,我们去找他算帐。”
笔侠说:“对,去找他们算帐。”
风志秋说:“两位的好意我十分感激,只是我们若是冒然行动,定会吃亏,还是从长计议。”
笔侠说:“好,就先便宜他们一下。”
文侠说:“如今你打算去哪。”
风志秋说:“我是也不知该去哪。”
文侠说:“即是这样,不如小住几日,我带你参观下儒教圣地。”
“好,我也正有此意。”风志秋爽快的说。
“先带你去参观儒圣殿。”文侠说。
“好。”风志秋答道。
“我们边走边聊吧,我给你讲解下儒教历史。”说着领着风志秋、笔侠移步慢行。文侠说:“儒教信仰儒学,儒学起源于生活文明礼节,礼,仪、婚、祭、……。后来儒学分为两派,一派儒教,一派儒家。
至于儒教创始人乃尧帝时期的儒圣。儒圣是谁呢?儒圣是华夏人,是孤儿,无名无姓。儒圣自小勤奋好学,过目不忘。十二岁便已是华夏大地最有学问的才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于是人们称他儒圣。
儒圣文武双全,博才多学,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乐于助人,经常教附近村民们识字,习武。习礼、仪、婚、祭,这些风俗习惯,深得人们赞扬。尧帝在年少时 也经常听他讲课。天下无不散宴席,后来儒圣百年西去,儒圣弟子分成两派,一派走江湖路线,形成儒教。一派走文学路线,形成儒家。
江湖派儒教形成因有些人为了记念他,便立了庙堂,以仪礼供奉,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与尊敬
。
因儒圣教人会很多东西,于是后人开始称他为教主,后来又有很多热心人继承他的遗志,在庙堂教人民婚、祭、丧、礼、仪、……这些风俗仪式,和习字。于是庙堂也被称为教堂,形成儒教,儒圣被称为儒祖。后来教堂推选了个才德兼备的人做当家管理儒教,他被称为第二代儒圣。
儒教发展到今天,又增加了礼、仪、仁、义、道、德、智……为中心,传递人间文明与平等和谐。
儒家形成因有些人对儒学有浓厚兴趣,走文学路,专研儒学,形成儒家。
风志秋微一笑,说:“听这么一说,儒教主旨的确与儒家同祖同宗,都来自于儒学派,只是发扬方法不一样,因人理解而异。
正如孔子时代,当时孔夫子带着学生四处讲学,弘扬儒学。江湖人认为这行为是教门所为,江湖人称他为儒教。学术界认为这是弘扬文化所为,称为儒家,只是理解不同。”
“嗯。”笔侠说:“无论是儒教还是儒家,如今儒学能让世人所熟悉孔圣人功不可没。如果没他的创新发扬,儒学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风志秋、文侠、笔侠三人话甚投机,滔滔不绝。转眼间已来到了儒圣殿,儒圣殿雕龙刻凤,金檐银壁,甚是金碧辉煌。正殿内有儒祖的雕像,儒祖温文尔雅,正气凛然。不少村民信徒带着祭品在殿内祭拜,有位儒教女弟子正在指点祭拜仪式。这女子热情开朗,龙眼凤眉,文弱中带着几分大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风。这女子是文侠笔侠师父的女儿蓝松云,文侠笔侠的师姐。蓝松云对儒教仪式甚是娴熟,很认真的指导村民,没多加注意风志秋他们的到来。
三人退出大殿,风志秋不解问:“文兄,儒教也有这习俗,那岂不跟道教一样。”
只听文侠微笑说:“风兄弟,儒学号称文明之祖。这些行为是礼仪、是孝道、是对先人的尊敬之意,表示我们后人没忘记他们的高功伟德。是怀念仪式。”
参观完儒圣殿,渐渐了解了儒教文化。风志秋从心底佩服先人,他们把经验与事实积累传递给人们,告诉人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这些东西在每个人心中都要有把尺子来衡量,儒学恰是这尺子。
三人沿着一条小径直走,远远的看到一座雄伟大殿在古树中露出一角。风志秋指着远方问:“那是哪?”
文侠说:“那是藏书阁,里面全是儒学经书。”边走边聊间已到了藏书阁。藏书阁门窗紧闭,只有一扇门微微半掩。风志秋正欲走进藏书阁,却被文侠拦住。文侠说:“经书重地,禁止入内。里面有儒教四大君子守护,没有夫子或儒圣带领,无法入内。”
“哦,四大君子?在教中是什么职位。”
文侠说:“儒圣相当于掌门,夫子相当于长老,君子相当于天王,其实这些只是职位名称。
“噢,”停了片刻风志秋又问:“为什么是四大君子,而不是五大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