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喜欢看科教频道的考古纪录片,也因此对考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着长大后要去学考古,但最终却没能如愿。
事情的起源是在我大四的国庆小长假,我没回家,便和七八个同学租了一辆面包车,准备去秦岭太白山周边游玩。
我们宿舍一共四人,同去的有我和我的两位舍友,一位是我们宿舍的老大叫方博文,黑龙江哈尔滨人,我们都叫他“哈哥”。他家里是修电脑的,他从小耳濡目染,技术优秀,在学校靠着修电脑赚了不少零花钱。
另一位是我们宿舍的老三,叫安春旭。他和我从高中起就是同班同学,和我报的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被分到同一个班同一间宿舍,可以说友情相当深厚了。因为个子不高,身材比较胖,再结合他的名字,我从高中起就一直叫他“鹌鹑”。这个外号被带到了大学,随后认识他的人都开始这样叫他。
还有一位没去的是我们宿舍的老四,名叫王嘉木,榆林人,我们都叫他老王。据说家里是很有钱,是个富二代。
我是我们宿舍的老二,可是老二实在是不好听,所以因为我名字的原因他们就一直叫我二哥。
在十月二日下午,我们就出发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就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们查过天气预报,所以不是太担心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叫李子沟的地方,到达预定的农家乐小院后已是傍晚。雨还在下,山沟里吹出的风很大,吹的人连伞都拿不稳。风声由于山谷的扩音效果,犹如恶鬼的咆哮。
我们原计划是来到之后在农家乐周围转转,但见如此天气就打消了念头,吃过晚饭便早早的休息了。
第二天,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山谷时,我也早已起床了,不知是不是环境改变的原因我今天起的特别早。
穿好衣服,整理好行李,我来到院子。一夜雨水过后,山中的空气非常清新,植物的气味裹挟着雨后泥土的清香,轻轻一嗅便让人有些陶醉。
由于我们昨天到达时天已经黑了,周围的环境还没来的及看清,现在却清楚了。
农家小院位于山谷口的东侧,院子里是个二层小楼,外加一个单独的一层厨房。在厨房的侧边有一个车棚,大约能停两辆车的样子,我们开来的面包车就停在那里。在院子的中间是一个大棚,棚里放了三张圆桌。小院门前就是进山的公路,山谷中间是条小河。
我从公路下到河滩,用手试了试水,水很凉,也很清澈。
山谷西侧就是悬崖绝壁,往谷里望去,层峦叠嶂,连绵不绝。
从山谷里,不断的有微风吹来,夹杂着山林的清香,非常舒服。
我正感受着山林带给人难得的清静,这时,陆续起床的同学喊我吃早饭,我便转回了院子。
我们坐在大棚里的圆桌上,有几个人还发衣凌乱的揉着惺忪的睡眼,坐在桌前发愣。饭菜陆续上来了,都是些家常小菜。
我们吃过早饭,同学们都去收拾东西,我自己在院子里转悠。忽然,一个物件吸引了我的注意。
那是一个靠在墙边的长方体石柱,上面有一些雕刻过花纹的痕迹,我大概估计了一下,石柱将近一米长,边长有三十公分多。在石柱的中部有一个方形的孔洞,但不是通透的。在石柱的一端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大概是从什么地方掉下来的。另一端雕刻着一个物体,有手臂有脚,好像是个石人。
石人的脚非常大,石柱顶端的方形区域,它的一双脚大概各占了一半。石人的肚子很圆,它的双臂在脑袋的两侧向上,好像在托举着什么东西。但是小臂以上断掉了,不知道托的是什么。石人的面部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圆滚滚、光滑的石球。从石柱的整体包括装饰石人来看,都磨的很光滑,石人也只有大概的形态,应该年代很久远了,如果是没有磨损的石刻,应该会看的比较清楚。
我对这个石柱很感兴趣,于是找来老板,询问她石柱的来历。老板告诉我说这石柱是她男人捡回来的。有一年下大雨,河里发了打水,等雨停洪水退去之后,就在河滩上发现了这个石柱,于是就捡了回来,她男人觉得这是个古代的东西,但是一直放在那里没人要。
听罢,我不禁思考,这个石柱如果是在上游被冲下来并且有这样的磨损情况,肯定不是短时间内能形成的结果。应该是多次大雨才冲出来的,难道是山里有什么没有发现古代遗迹?还是说,这是近现代建筑的残骸?
正想着,突然有人在背后拍了我一下,我被吓得腿一软朝前一个踉跄,回头一看,原来是鹌鹑,我松了一口气,说:“你他妈吓死我了!”
鹌鹑反倒被我的动作弄得一惊,说道:“我看你站在这以为你在等我呢就拍了你一下,没想到你反应这么强烈,把我给吓了一跳,怎么,是有了什么伟大的构想吗?”
我白他一眼说道“在想当你伟大的爸爸!”
鹌鹑冲我比了个国际友好手势,将我的背包扔给我,说道:“你的,准备好可以走了”
我接过包说道:“那就出发吧!”
我们陆续上了车,告别了老板,便沿公路向着茫茫秦岭深处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