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写着,忽然间想起这么句话:“稳住别浪!猥亵发育。”,真的是非常应景。等后来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东汉帝国最后的这段‘平静期’的时候,才会发觉似乎已经远离中央权力焦点的董卓存在感实在有限的很。所有人看到的要不就是一些外戚、宦官、士人派系的日常互咬段子,要不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后起之秀的故事。仿佛他就像个局外人般站在棋盘之外,看着你们高楼起,看着你们大厦倒。
后来的我们无从得知董卓在这段时间里究竟做了什么?又积攒了怎么样的力量?为的只是机会到来之时的那一刻爆发。
———————华丽分割线————————
时间来到熹平三年(公元174年),这一年在众多举孝廉入京都为郎的人选中有个姓曹的小年轻。此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吉利,一作阿瞒。是的没错,就是那个7岁时就使诈阴了自家叔叔一回的熊孩子,就是那个伙同别人夜抢新娘捣乱的坏小子。至于这样的坏小子为什么能举孝廉,问我?我也不知道。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由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是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
这个坏小子的来历可不简单,他的父亲叫曹嵩,虽然没有什么太大得本事,但是他对自己够狠——因为他认了个叫曹腾的做父亲,而曹腾则是个太监,一个很有能量的太监。然后曹操同学就顺利成了‘官三代’,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阉三代’。作为东汉中后期朝堂的三大势力之一,宦官派系的背景还是很给力的,特别是作为背景的那个人还是一个牛人的时候。
曹腾,字季兴,据说是西汉第二位丞相曹参的后人,至于开国功臣的后人为何会沦落到进宫当太监这么惨的境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这眼看着好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再厉害的祖宗也荫庇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后辈们自己不努力,又这么好的起跑位置都会被拉得这么远,那就只能怪自己了,怨不得天怪不得地求不到祖宗了。但是曹家到了曹腾这一代,眼瞅着真的要混到断根了,却不想收了个儿子那么争气,哦,应该说是儿子的儿子够争气。不过这个也不是曹腾收人家做儿子的时候能预见到的,收个儿子只是为了自家香火不至于到自己这里断绝了,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自己混得已经很不错了。想想自己自小进宫,然后一路下来经历了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五朝,可谓朝堂长青树了。而且自己虽为身残之人,但是一心向着大汉江山的拳拳之心并不比宫外面那些从来都眼观斜上方45度的腐儒少一点。这些年下来我为朝廷推荐的那些人,如: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等,哪一个又让人失望了。
小曹同学有个这么牛逼的爷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被举孝廉了。进了郎署后,虽然没有实际的职务,但是小曹同学还是态度端正地每天准时上下班,努力和同僚上司们打好交道,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拼命吸取着有用的为人处世之道,真正把自己当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钉在哪里。因为他知道自己现在的一切准备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起到应有的作用,而这个将来必定不会太远。
———————华丽分割线————————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扬州九江郡蛮族掀起叛乱,朝廷拜卢植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而辞职归乡。
这里说到卢植不但因为他个人,也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刘备和公孙瓒。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卢植这个人:卢植,字子干,(公元139年—公元192年)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将领(官至北中郎将)。其人容貌甚伟,身长八尺二寸 音声如钟,且性格刚毅。年轻时候曾师从太尉陈球及大儒马融等,和郑玄、管宁、华歆等为同门师兄弟。
卢植学有所成后并没有应朝廷征召去做官,而是返回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一边定下心来沉淀巩固自己这些年的所学,一边招收学生。说到学生,就要说到两个曾经和他有过师徒名分的三国名人:刘备和公孙瓒。
公孙瓒的出生年月不详,刘备的则是出生在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按照书上记载,刘备和和公孙瓒在卢植门下求学的可能时间应该有两个:
第一个时间段应该是卢植学成后回乡的那段时间,按记载,卢植学成出师后并没有应官府征召出仕,【《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学终辞归,阖门教授。】而是在建宁元年至建宁五年之间才应召(公元168年~公元172年)为博士,从此才走上仕途的。也就是说卢植是在学成后回乡教书的这个时间应该是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前。然而,按刘备的出生时间算,这时候的他还不到8岁。8岁左右的孩子,在汉代应该是上蒙学的年纪,再往前则还没到入学年纪,就更没法算了。【相传蒙学始于商周时期,《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这里就有个问题了,8岁的孩子在汉代还是入蒙学的年纪,难道卢植这么个被官府屡征不仕的人才是回乡开蒙学的?所以这个时间应该可以排除掉。
第二个时间段则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是年扬州九江郡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兼备,于是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卢植到任后,很快便平定叛乱。之后,卢植因身体健康原因而辞职,辞职后卢植便安居家中著书,先后成书:《尚书章名》、《仪礼解诂》、《周官礼注》、《礼记解诂》。不久之后庐江郡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朝廷因为卢植在九江郡担任太守时,对当地人有恩威信义,于是再次拜其为庐江郡太守,令其平叛。这次平叛的时间应该也不长,卢植再次出山平叛后继续猫家里写他的书,而在这段居家著书的使劲按,应该就是刘备和公孙瓒等人登门求学的的时间。而一年多后,卢植又一次被召回朝廷担任议郎,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史称《东观汉记》)的工作。只是皇帝认为写书不是什么紧要的工作,便又拜卢植为侍中、尚书。
正是这段不长的求学和同窗经历,让刘备在后来几次得到了不小的助力。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