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的作用:第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第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三,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组成。
我国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了以下内容:(1)财务报告目标。基本准则明确了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2)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准则强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为会计基本假设。(3)会计基础。基本准则要求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4)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建立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规定企业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5)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计量原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同时对各要素进行了严格定义。会计要素在计量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6)财务报告。基本准则明确了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应反映信息的基本要求等。
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一、统驭具体准则的制定。 二、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我国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我国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 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间隔相 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如月度、季度、半年度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 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特征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可靠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具备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真实性指,如实表达,不加修饰。可核性指,信息经得住复核和验证。中立性指,不偏不倚,不带主观成分。
相关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或现的情况作出评价,对未来的情况作出预测。相关性的核心是对决策有用,一项信息是否有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提供,可以采用其他形式。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是决策者与决策有用性的连接点,可理解性不仅是信息的一种质量标准,也是一个于使用者有关的质量标准。包括信息本身是否易懂,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否被使用者所理解。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保证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两层含义。横向可比是指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纵向可比是指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一项租赁是归为融资租赁还是经营租赁,依赖于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合同的形式。交易与其它事项应按经济实质,而不是仅按法律形式进行。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取得一项资产,是本质上转移了一项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几乎全部风险和报酬的一种租赁。而经营租赁租赁期资产的风险与报酬仍然归出租人。就融资租赁而言,租赁协议的法律形式是承租人可能没有获得租赁资产的法定所有权,而其经济实质是承租人以承担支付大致等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有关融资费用的责任,换取在租赁资产大部分经济年限内获得使用租赁资产的经济利益。所以从经济实质上看,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控制该资产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将融资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本企业的资产。例如,商品已经售岀,但企业为确保到期收回债款而暂时保留商品的法定所有权时,该权利通常不会对客户取得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构成障碍,在满足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时,企业确认相应的收入。
重要性质量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时,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等具有较大影响,且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必须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和揭示;对于次要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可以归并简化处理,合并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进行披露和揭示。之所以强调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会计信息的效用和核算成本之间的比较。重要性还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性质方面讲,只要会计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数量方面讲,当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如5%)时,一般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谨慎性质量要求的例子:在会计期末对各种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提减值准备,对未决诉讼达到一定标准时计提预计负债,以及对企业未来或有收益不加确认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质量要求。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的关系: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虽然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这样的信息披露虽然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但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 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的确认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的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的确认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 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特征:(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的确认条件: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费用的条件: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岀额能够可靠计量。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的确认条件: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的概念,因此,利润的确认主 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
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是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一般来说公允价值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第二,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第三,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交易市场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 ,甚至借此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在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当然这种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许多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换入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交易中,合并成本也是以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再比如,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往往是比较普遍采用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另外,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 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财务报表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小企业编制的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全面执行企业会计诂则体系的企业所编制的财务报表,还应当包括所有者权益 (股东权益 )变动表。
(1)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3)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4)附注是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