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大陆公元六百四十年(即唐贞观十五年),
炎黄大陆边缘区域的一个吐蕃王国,
该王国有一位国王名曰:松赞干布,
因其仰慕大唐文明,愿与大唐和亲结成和睦邻邦,
于是,派遣吐蕃外交使臣禄东赞到
大唐长安城商宜求亲通婚之事。
当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大明宫的一处名为“紫宸殿”的内朝召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求亲使臣禄东赞时,
时任唐朝工部尚书的阎立本作为这一求亲过程的见证人,
并将此描绘成画作,且将画作取名为:步辇图。
炎黄大陆边缘区域的吐蕃王松赞干布深深喜爱着炎黄大陆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绸织品,
松赞干布只是了解丝绸是用蚕丝缎织而成,
而蚕丝又来源于自然昆虫蚕蛹的吐丝。
松赞干布有一次巡游到喜马拉雅山脉,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一只金蚕壳,
而这只金蚕壳中封印着穿越时空而来的守约的意识。
此番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前往大唐求亲,
这一件他心爱之物也在求亲的聘礼当中。
当禄东赞向唐太宗进献金蚕壳时,
阎立本的步辇图正巧也已经画好。
此时,从二十一世纪经由《富春山居图》穿越而来的百里少年和阿里玄奘,
刚巧在《步辇图》成画时两位少年到达画中。
金蚕壳中百里少年的母亲——守约的意识预知到儿子正和她同处于一个时空,
此时,守约的意识便迫不及待的离开了金蚕壳,
一下子便进入《步辇图》中。
在炎黄大陆唐王朝这个时空中,
守约第一次见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
整整十八个年头,
在百里少年刚满成年时,
平生第一次见到他母亲。
母子两人在《步辇图》画中的空白处,
此处的时空为虚空结界,
母子两人的周身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在这个白茫茫的世界中,
母子二人能清清楚楚地看见彼此。
阿里玄奘捧着奇迹天书在远处静静看着,
奇迹天书已经提前告诉他,
百里少年母亲意识存在的时间仅剩一柱香的时辰。
爱子心无尽,初见画中逢,
见儿身上衣,未敢上前抚;
儿衣针线密,未曾缝一线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守约见到百里少年强忍心中愧疚、强撑眼中泪水,
装着风轻云淡的轻柔地说了一句:
“孩子,这十八年辛苦你了。”
对母无尽思,初见画中逢,
见母之真容,未敢入母怀,
低头愧人子,不敢叹事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百里少年见到母亲后,一直半低着头,
他怕母亲从他岁月蹉跎的脸庞看出这十八年的艰辛。
当缕缕青烟散去,白茫茫的四周变的愈加清晰,
从画中百里少年能隐隐约约看到唐太宗李世民,
此时,唐太宗正目光炯炯且不失诚善的同禄东赞对话,
当百里少年再回看眼前的母亲守约时,
母亲守约的身形正越来越模糊,
此时他更加不忍心去拥抱一下母亲,
他深怕自己这一抱会加速母亲意识消散的速度。
守约此时也预感到自己即将永久的离开炎黄大陆,
于是,在她意识即将完全消散的最后一刻,
守约将两千多年前颛顼天帝嘱托她的重任,
交由儿子百里少年去完成。
她告诉百里少年说:
“炎黄大陆西域地区有万里沙漠需要治理,
而治理之法需要等到君临山脉的一处天游峰上
的一棵名曰“武夷”的仙树生长满三千年整,
方可取仙树指向北斗七星方向的七支树干,
取来这七支树干插于万里沙漠的七星泉中,
最终树干能自然生长成治理沙漠的神树。
在喜马拉雅山脉圣母峰“云梦仙洞”中有一件天蚕神衣,
它可以带你去三千年那个时光。”
等到守约细心的对儿子交代完这一切后,
只见百里少年周身白茫茫的世界也消失了,
母亲守约的身形也一并消失,
百里少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
整个人一下瘫跪在《步辇图》画中的地面,
泪水止不住的从他眼中无声的奔涌而出。
阿里玄奘慢慢走进百里少年,
在他身后默默站着,心中跟着无限惆怅和哀伤。
阿里玄奘从《步辇图》的画中看向大明宫内朝
——紫宸殿中唐太宗依旧端坐在步辇上,
一身帝威,面目俊朗,目光深邃,
两撇上翘的胡须尽显其英武之气。
簇拥在唐太宗四周的是九名宫女,
她们有的抬辇,有的扶辇,
有的执扇,有的撑伞,姿态轻盈。
再看那禄东赞穿着吐蕃朝服,窄窄的衣袖,
饱经风霜的瘦脸上,谨小慎微,充满智慧和干练。
禄东赞一行三人,在他身前穿红袍的是典礼官,
在他身后穿一身白袍的为通译官。
数个时辰之间的交谈,
唐太宗允诺了吐蕃王松赞干布的求亲,
于是,唐太宗册封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为文成公主,
并将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赞干布。
当唐太宗神态威严且镇定自若领着一行人离开“紫宸殿”,
“紫宸殿”中便空留下那一卷墨迹尚未干透的《步辇图》。
许久又许久,百里少年才从悲伤中缓过来,
当二位少年从《步辇图》的画卷中走出,
百里少年的内心便作出一个决定,
从此之后他便有了一个名字,
十八年来始终在心中默念的名字,
他今后的生命便是他母亲生命的延续,
于是,他今后永生永世都叫:百里守约。
文成出塞,浩荡翩翩;
和亲之旅,弦歌铮鸣。
西出阳关,黄沙漫漫,
途径昆仑,才入西域。
异域同声,鼓瑟同音,
倾耳聆听,回响千年。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
给吐蕃王国带去了唐王朝诸多先进技术,
诸如各种农业种子、以及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
中原地区的工匠队伍和通音律的乐师队伍;
惟独炎黄大陆江南地区的养蚕织丝绸的技术不予带去。
于是,文成公主在即将出发那日,
私下将蚕籽和桑种夹在自己凤冠中的棉织物中。
待到出唐王朝“阳关”这一最后关口时,
由于凤冠是皇权的象征,
边关将士的女侍从不敢令文成公主摘下检查,
于是,文成公主便能够将养蚕织丝绸的技术带到吐蕃王国。
文成公主在吐蕃王国这片西域地区生活了近四十年,
教会了吐蕃民众养蚕织布,教授各种中草药的学识,
四十年间为这片土地的人民作出许多民生贡献。
吐蕃民众尊称她为:“甲木萨”
“甲”的意思是“汉”,
“木”的意思是“女”,
“萨”的意思是“神仙”;
并且为其修了一座布达拉宫以示纪念她。
《文成公主》
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长安景;
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为新家。
布达拉宫封美后,敦煌壁画绣娇娘;
倒流河淌思乡水,日月山莹宝镜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