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卉决定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中国古代史专业,提山坡找出自己当年用过的课本和作的听课笔记送给她,又写信给那儿研究生院的老同学,要来了历年的试题给她作参考之用。
武晓卉希望提山坡帮她选择一个方向,提山坡想了想说,要不,你就学魏晋史好不好?史学大师陈寅恪说这段历史不今不古,意思就是它介于上古秦汉和隋唐宋元之间,材料相对丰富些,比较容易入手。而且这段历史算是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时期,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思潮、学派,还有对后世影响甚广的政治制度也萌芽于这个时期,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都是很重要的。
那好,就学魏晋吧。武晓卉说。
武晓卉到东鲁大学图书馆查资料,意外发现了提山坡做学生时的一篇题为《也论诸葛亮的北伐》的论文,文章并不长,只有7000余字,却提出了与以往定论截然相反的观点。
这篇论文全面否定了诸葛亮五次北伐的积极意义,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曹魏基本上是一个重大决策错误,是战略上的失误,并由此导致了蜀汉的最后灭亡。对此,诸葛亮难辞其咎。武晓卉希望提山坡能给解释一下。
不为反驳这种观点,只想通过提山坡的解释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学习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她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难道诸葛亮不是以攻为守么?如果他不这么做,后果是不是会更糟呢?
提山坡很高兴,说,你能提出问题,说明你有自己的思想,这对于研究历史是一个很要紧的素质。如此学习,如此读书,成功是可以期待的。至于诸葛亮北伐的问题,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不过是提出了自己个人的见解而已,不一定站得住脚。我的理由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蜀汉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才等各个方面,都无力与强大的曹魏相颉颃,这是显而易见的。若勉强为之,只能是虚耗国帑,空作无谓的牺牲,无疑于自杀行为。
实际上,当时蜀汉的北伐并不是必须的,曹魏对其虽有威胁,但并非咄咄逼人,蜀汉远未到不战即亡的程度,因为曹魏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消化它已经占领的城池。这也是曹魏一直到了诸葛亮死后30年才灭蜀汉的原因。如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倾心于内政,息兵务农,富民强国,其身后的蜀汉也许就不会那么狼狈了。
武晓卉对提山坡大学时代便有如此非同凡响的见解,十分佩服。
虽然学力所限,尚不能判断这种见解的是与非,但她从内心里感到了提山坡是一个少有的天才。
在武晓卉的意识中,有许多可以按性别来分类的职业,比如历史,她认为男性是最适合于历史研究的,历史需要客观,而男性通常是有客观倾向的动物。
历史要发言的时候,是依靠史实来进行的,掌握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越多,说话越有力量,像提山坡的老师否定李岩那样。
因为历史永远拒绝杜撰。如果男人不杜撰,本身便是一座可以依靠的山。
武晓卉喜欢男人有山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她觉得提山坡是一个历史的提山坡,做新闻或文学只是他的某种尝试,不一定适合。
她想起要学历史,潜意识里就是无限神往如提山坡的老师那样的历史研究,她希望提山坡不要忘记他自己曾经是一个历史的人,这很重要。
而对于她来说,也只有如此才能更靠近提山坡,因为她相信提山坡最后将是一个历史的提山坡,这样他们便可以一辈子都有共同的语言。
什么样的山会有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树会有什么样的鸟儿,记得妈妈生前就这么说过的,而女人是山的树树的鸟儿,她相信这不是女人的悲哀。
就像男人应该有属于他的女人那样,女人也应该找到属于她的男人,就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