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在《黑色童话》的结尾埋下了续写的伏笔,将故事场景引到了布拉格,并写了主人公在坐火车离开后遭遇的变故,虽然这两段“extra scene”都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当时却在后记中断言自己不会再写续集,后来的《狩猎者》确实写了几万字就中断了。十年后,当我再次看到《狩猎者》的草稿,并打算将其完成的时候,起初还很怀疑十年未动笔写作的自己能否重拾昔日的功底,于是在电脑文件里打了一行字,结果几个月过去了,一行字变成了洋洋洒洒几十万的故事。当然,曾经笔耕不辍的愤青已经老了十岁,文笔和脑力都已大不如前,但凭借着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愣是闭门修炼“逼”自己艰难完成了心中埋藏已久的故事。感谢曾经的自己,打下了一个好的底子,也感谢现在的自己,在无数次的困难中咬牙坚持了下来!
这恐怕是我写得最吃力的一次,毕竟蹉跎了这么多年,由于工作繁忙(给自己找借口)很少读书,知识量早已匮乏,因此这部《狩猎者》的写作过程中一直在查阅大量资料,尽量让自己的作品符合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实际背景,不要像以前那样只是闷头瞎编。所以,这次写作的过程无疑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西方神话、二战历史、风土民情……越学越发现自己懂得太少、才疏学浅,脑子里的那点东西根本不足以撑起一部小说。所以写以二战后期欧洲国家为背景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我给自己定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并强迫自己再困难也要坚持完成。
虽然《狩猎者》开始以“米塞罗斯”为第一人称,但我总觉得维克多才是故事的主人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米塞罗斯”这个人物几乎没有什么成长曲线,更像是一个用来讲述故事的旁观者。而人物的成长曲线对于一部小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拥有完整成长曲线的维克多才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
而且我一直觉得最初用米塞罗斯作为一第人称讲述是个败笔,因为后面的情节越写越复杂,故事线和人物不断增加,一个人物的视角肯定无法覆盖所有的支线,所以到了后期干脆放弃第一人称,改用第三人称多线叙事。
但最令我感到失败的是,写完后发现几乎所有人物都没有成长曲线,甚至连几个最重要的主线人物自始至终都没有太大转变,这对于剧情而言是非常致命的。所以我宁愿将《狩猎者》当做一部纯粹为了完成自己的个人情结而诞生的作品,并非一部成熟的小说。因此,这个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是写给我自己的。
《黑色童话》结尾关于“布拉格”的故事情节只用短短的七百字一笔带过,以便此后可以进行扩展创作。虽然小说结尾埋下了可使情节延续的伏笔,但以当时的能力却没能将续作完成,《狩猎者》只是写了个开头,就因工作等各种事情耽搁了,结果这一耽搁就是近十年。直到后来重新翻出《狩猎者》的原稿,才在时隔多年之后将其完成。而这短短七百余字的一段情节,就是后来“维克多”故事的原型。
而《黑色童话》结尾克洛伊坐火车离开途中遇袭的情节,也只是写了二百字的段落,也为后来《狩猎者》中的情节以及人物叙事的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