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六,已经两天没下雨了,天空阴沉沉的不见阳光。
一大早就吃了早饭,王二虎和王进勇随着一行人往大山进发。同行的都是王家大院的八个人,他们肩上都背着一根扁担,脚穿解放鞋。
而王二虎和王进勇却像一个另类。两人的穿着打扮,与这群人显得‘格格不入’。两人都是一身的牛仔服,脚上穿的是回力牌白色球鞋,身上背的是时下只有国家干部才背的黑色挎包。两人的气质跟同行一群人完全不同,两人不像农民,更像学生或者商人。
同行的有王德志父子,王二虎为了多了解大山里的情况,叫住王德志跟他们走在最后面。
王二虎对着王德志说道:“德志啊!听说你们两父子去山里好几次了,那我们要走多远的路才能到达?”
王德志回道:“我们到凤凰乡走小路15里,然后从凤凰乡再到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大约20几里。我们走的不是公路,全部是以前走的小路。尤其要翻两座大山,比较难走。”
王二虎感叹地说道:“你们真行!来回都70多里的路,而且大部分还是山路,肩上还挑着100多斤,真是佩服你们!对了,今天怎么这么多人?”
王德志说道:“现在大山里下雪了,路面结冰,他们在山里的活干不了了。这不离过年还有20多天,想赚点钱过年嘛!”
三个人落在后面。王德志说,山里人一般是少数民族,有瑶族、苗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也会说汉语。他们一开始很单纯,比如有人拿着新出版的10元面额的人民币,按100元去买他们山里的特产。还有人买他们的山货,经常在称上搞鬼,明明100斤的货,到称下来只有80斤。就这样,亏吃多了,他们现在也变得很精明。一路走,一路聊着。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到了凤凰乡政府所在地。这是一个小乡镇,就在大山的出口处。有一个集市,每逢日历的2、5、8赶圩。山里人出来都是在这里买上生活必须品,或者拿着山里的特产出来这里卖。
王二虎和王进勇对于凤凰乡并不陌生,他们收货都来了好几次了。穿过凤凰乡,走了两里的样子,就开始爬山。山路不是那种直上直下的,而是呈‘之’字形的盘山路。这时好久不见的太阳公公,露出来它的笑脸,不是很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再加上爬山,一行人都是满头大汗。
翻过第一个山头,大家在山顶歇息。这时的太阳公公躲进了云层里,天空又变得阴沉,到处弥漫着雾气,看不到很远。
站在山顶,就感觉天离自己很近,触手可摸到。抬头看看更高的山川,只见白云缠绕,像一条条的白丝带,变换着各种形状。
十分钟后,大家继续前行,沿途还看到好几群挑着重担下山的人们。
翻过第二个山头,再下个坡,看见了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小路沿着河流变得平坦,一路向上。
王德志凑近王二虎说道:“沿着这条小河一直走15里就到了。”
忽然王二虎发现前面一个不大的平顶建筑物,上面还布有四条电线往河流的上方远去。建筑物的后面,有直径达80厘米的圆铁管,有一多半被泥土掩埋,一小半裸露在外面。一节连着一节,斜铺着一路向上,上面横向看上去有条小渠连接着圆管。建筑物前面,水面波涛汹涌,搅得河水浑浊不堪。王二虎指着前面问王德志:“这是水电站吗?”
王德志回道:“是的!这是从其它小河引渡过来的水。你看,上面还有一条水渠,它的落差达百米,听说前面几个村的用电都靠它。还有如果进入大山深处的白果乡,沿途经常会看到这种小水电站。”
王二虎感叹道:“我以前以为,这大山里还是点油灯照明呢,想不到现在已经用上电了!”
王德志说道:“住在这大山里的少数民族,除了交通不方便外,其它都是自给自足,他们也有农田。即使粮食不够吃,他们出来买,却比我们要便宜。因为国家每年都有粮食补贴给他们。”
他们一路走,一边聊着大山里的风土人情。一个多小时后,王德志指着前面散落的房屋说道:“我们的目的地快到了,就是那儿,一个叫杉木村的瑶族村落。”
走近了,看到最多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都是些高大的木屋,屋顶也是青瓦。一栋栋的遍布山脚,依地形而建,没什么规律,而且每栋之间距离有远有近。一句话就是散乱。
王二虎看了看时间,上午11点钟,在空着手情况下,足走了5个小时。
一到目的地,同来的王家大院的人就分散,他们要挨家挨户的问,谁家有木炭出售。王二虎跟王进勇二人则没有目的的游览着,这里的瑶族人跟外面的汉族,穿着打扮没什么两样。王二虎走到一家的木屋前,看到门口有个竹子竟然不停的流水,奇怪的寻摸着水的来源,一路看去,原来每根竹子都去节打通,一根连着一根,是从后山渡过来的自来水。
一路走,一路逛,王二虎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整个村里有很多的小孩子,现在正是上学的时候,难道不用上学的吗?心里想道。
在一个宽敞的木屋前面,有一堆的孩子在踢着毽子,有男有女,年龄从5/6岁到11、12岁之间。王二虎走过去,从身上掏出一枚银元说道:“哎!小弟弟,小妹妹!你们家谁有这样的硬币啊?哥哥我高价收购!”
七八个小孩都各自摇头,王二虎还以为他们听不懂,准备撤了。哪知道,这时一个6/7岁的男孩子说道:“我家有!而且还有黄色的!”
王二虎跟王进勇对望一眼,看出了各自眼里所包含的兴奋。赶紧对着那孩子说道:“你能带我们去你家吗?”
那男孩点了点头,前面带路。
上了个坡,又走了几分钟,来到一栋木屋前。那男孩很快跑进屋内,不一会儿,出来了三个人。除了男孩,还有一对老夫妻。
王二虎赶紧笑着说道:“大爷、大娘!你们好!听你们家的孩子说,你们家有古钱币,能不能给我们看看?我们高价收购!”
那对老夫妻相互说着王二虎听不懂的话,不一会儿,那老人用不是很标准的本地话说道:“你们是收钱币的啊!那就进屋说吧!外面冷哩!”
待进得屋内,几人在火炉边坐下。王二虎说道:“大爷!能拿出来看看吗?”
这时,那个老婆婆双手捧着一个大土坛子放在一旁的桌子上。老人说道:“看吧!”
王二虎走近桌子,掀开坛子盖子,里面密密麻麻的竟然全是钱币。干脆就全部倒在桌面上,王二虎就一个一个的把它分类,王进勇也过来帮忙。半个小时后,王二虎跟王进勇才分类完,并且还给数清了数量。
王二虎重新坐下后,递了根烟给老人说道:“大爷!你家这么多的古钱币是哪来的?”
老人点燃香烟,吸了口,等缓缓吐出,才说道:“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我们家以前是做木材生意的,当时外面还有商号,解放后才回到这山里。”老人再缓了缓,抽了口烟,满怀伤感地说道:“去年这娃的父母,在烧木炭的时候,被闷死在土窑里。现在孩子大了,可我们却老了,希望能卖点钱让他多读点书。”
这个木炭是由木头不完全燃烧而成的。所谓‘千斤柴,百斤炭’。通常烧木炭,都是用泥土充成的土窑,上面只留两个出烟口,窑成圆形,里面竖着摆放湿木柴,待用干柴点燃后,把窑口封死,让木柴慢慢自燃。什么时间封出烟口,期间要掌握火候。最怕的就是期间下雨,一旦下雨就有塌窑的危险。想必老人的儿子儿媳,在出炭的时候,塌窑了,才至于遇难。
问清了钱币的来源,王二虎说道:“大爷!你的这些钱币品相不是很好,你看这枚,已经有绿锈了,这是混装的结果。我给统计了一下,光绪元宝一共是232枚,银元是352枚,其它的铜钱是557枚。按一般的收购价,光绪元宝铜币是1块钱1枚,银元是5块钱一枚,铜钱是1毛一枚。我看你数量有点多,我价格提高一点,银元按6块钱一枚,光绪元宝按1.2块钱一枚,铜钱还是1毛,总共是2446.1元,你看怎么样?”
老人听卖了这么多钱,没什么激动,只是淡淡的说道:“行吧!”
王进勇赶紧的把分好类的钱币用报纸包好,装进挎包。王二虎则付清了钱款。待老人数完了钱,王二虎问了个奇怪的问题:“大爷!你们是瑶族吧,怎么不见你们穿你们民族的服装呢?”
老人微笑着道:“我们是瑶族,也有我们民族的服饰。解放后,我们已经被你们汉族同化了。我们只有在娶媳妇或者嫁新娘的时候,才会穿我们民族的服饰。”王二虎和王进勇在离开前,在老人家里买了30多斤的腊野猪肉,王进勇找了根木棍,把肉分成两份,挑着回家。
从老人家里出来,都中午1点了。同来的早已经离开了,两人在路上随便吃了点带来的饼干,就急着往回赶。
到了凤凰乡,幸好赶上了班车,两人花了两毛车票钱,终于在天黑前回到了王家大院。
当王二虎一路风尘仆仆,拎着那份野猪肉推门进屋,却看到了出去广东快一年,连封信都没寄回来的大哥王大龙,正笑眯眯的站在门口迎接他。
王二虎惊讶的说道:“哥!你怎么提前回来了?”
作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