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夏。王二虎懒洋洋的起床,抬手看了看左手腕上的电子表,上午10点15分。只身着四角内裤,套上拖鞋,打开房门,看了看外面的太阳,骄阳似火,门前30米处的竹林,郁郁葱葱,生机怏然。家里就自己一人,爸妈应该出去干农活了。双手搓揉了一下脸,让自己清醒一下。心里嘀咕着这鬼天气怪热的。
中考后回家来已经两天了,在这两天里王二虎都是睡觉,浑身无力,一天除了吃就是睡。其实在中考最后那天王二虎就感觉自己身体出问题了,两天的考试,第一天考语文、数学、物理和生理卫生,感觉考的还行,四门课不说90分以上,每门课85分还是有信心的。心里想照这样考试考上县一中没有问题。可是最后一天的考试就懵逼了!也许是前一天的考试太顺了,晚上特别兴奋还是怎么的,晚自习重温了一下明天的考试科目,英语、化学和政治。睡觉前冲了两大桶冷水澡。第二天竟然感冒了!发高烧了。他是打着哈欠进入考场的,试卷发下来,迷迷糊糊的,刚刚把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好就趴在课桌上睡着了。监考老师好心的叫他几次,他只是嗯嗯的回应,最后也就不管他了。第一节英语考完,他是被同学们抬回寝室的,睡在床上包裹着被子还觉得冷。那时候学校没有校医,医院离学校还比较远,3公里的样子,区公所旁边。就这样错过了接下来另外两门的考试。整一就这样考砸了!
王二虎今年16岁,72年生人,出身于典型的农村家庭,爸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老爸真是上了3年学,老妈只上了两年,解放前的学校,可以说是文盲。上面有一个比他大四岁的哥哥,下面本有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的,对于70年代的农村,小孩子的成活率很低的。所以在生下来不到周岁就夭折了。而王二虎也就成了爸妈眼中的满崽,相当的受爸妈的宠爱。不过王二虎从小就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成绩年年都是名列前茅,房间墙上的奖状都贴满了!一度都是爸妈引以为傲的。他是他们村(那时叫大队)第一个考上区中学的。而当时一个区下辖10个公社,每个公社都有7·8个村,那时每个村都有小学,虽然每个村办小学都不是完全学校,但是那时的小孩确实挺多,每个家庭都有2个或者以上的孩子。而当年那届只招一个班,只有50人,可以想象,这个班那是优中选优的尖子生。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爸妈甚至放下豪言,只要我满崽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我们就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他读。
王二虎爸妈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于读书能改变命运还是认可的,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大学生,吃国家粮的。所以只有13岁的王二虎就离开家到20里开外的学校上学。那时的学费是85元一期,200斤稻谷,2斤茶油,5斤黄豆,第一次都是由家长送去,以后就是同学一起相约同行。一个月放两次假,那时没有双休日,星期六要上半天学。每次上学都是靠腿着去的,没有公交,一路尽是泥巴山路,还要经过一条大河,春夏天河水充盈,需要坐船,渡船费需要1毛钱,到了三年级时涨到2毛。到秋冬天,河水稀少,为了节约1毛钱,都是卷起裤脚过河,河水冷徹刺骨,对于那时农村孩子来说这都不是事。路上大约要花费两个半小时,一般星期六下午放假,星期日下午就得返校。其中的艰辛和酸爽,对于那时农村娃儿来说不算是什么。但是这三年令人最深刻的事情,不是学校里面的伙食差,而是染病。
由于当时学校的卫生条件实在是差,身上竟生了两次疥疮。第一年是秋天入学,寝室在一楼,地板没有硬化,潮气重,当时学校用的是木床,晚上睡觉时不时的有臭虫咬人。还有高年级的混住,而且学校寝室比较紧张,上下铺等于两张床要住4个人,两人一铺合住。那时候学校还不是天天供应热水,两天一次,所以不能天天洗澡。不到两个月就有80%的人感染了疥疮,而王二虎就是其中一个。染上疥疮的人那是一个痒字了得!身上痒就得抓,就算抓出血来,还得抓。上课时还好点,一到就寝,被窝刚刚暖和,全身不得劲,那东西别的地方不痒,大部分地方都是下身,有时抓到天亮。今天抓破了,明天就结痂,到了晚上又得抓破。每天就这样周而复始的,那真不好形容。
那时家里穷,每次半个月的零花钱只有1块钱,农村孩子都差不多,班上有几个爸爸是国家工人的,零花钱都是3到5块钱,。学校的伙食又差,有钱的都想去校外买零食吃。但是都没钱去买药去治、都是忍着。
到了夏天天气暖和了就自好了。第二年级冬天又感染上了,到了夏天又自好了。第三年可能身体有了抗体,整个学年都没有被疥疮折磨,而且身上的疤痕也消失了。(这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胡乱的刷了牙洗了脸,上身穿了件泛黄的汗衫,也就是背心。跟着又去厨房看了看有没有一点吃的,锅里还有两个蒸好了的胡萝卜大小的红薯,想了想,还是不吃了,反正还有不到一个多小时爸妈就回来了。王二虎是满崽,俗称幺儿,家里厨房里的事那是手都不沾的,所以他长到16岁了,还不会做饭炒菜,可见他颇受爸妈的娇惯。拿起水瓢在水缸里舀了半大瓢井水,咕噜咕噜直直接喝光。长吁了口气,感觉身体有了点力气,冰冷的井水一入肚子,全身都凉嗖嗖的,在这样的盛夏。凉水可真解暑啊!
回到自己住的房间,其实这间房是哥哥王大龙住的,因为他出去打工了。王二虎那间房夏天当西嗮,对于那时的农村,连电风扇都是奢侈品,可想晚上有多热。房间比较小,十平方的样子,一张老式的木架床,大约两米多高,可以拆卸,前面有三层的吊檐,里面挂的是麻制的蚊帐,米白色,防蚊子还是挺好的,就是睡里面,像这样的夏天,有钟不透风的感觉。可是新床,去年打的,还涂了红色的油漆,那时候是去年冬天请的是王二虎的大舅做的,两师徒做了12天,24个工,全手工,大部分时间花在了雕刻上。王大龙今年可20岁了,这是爸妈准备给他的婚床。木架床靠墙,面对着窗户。那种嵌玻璃的木窗。右边中间挨墙放了张衣柜,左边放了张书桌。没有吊顶,农村都是瓦房,建的都是比较高,所以大约2.7/8米的样子大多上面铺上木板,上面还可以放一些杂物。还算是白色的石灰墙上贴了几张明星图片。这就是农村当时住的比较好了。
在书桌前坐下来,拉开抽屉,拿出一个小铁盒,打开盒盖,里面有着五枚钱币,6枚银元。这是他收藏品,钱币都是他这几年连骗带哄的,从那些小玩伴那弄来的,6枚银元那是他在外公家搜刮来的。挑出一枚淡淡金黄色钱币,铜币入手分量微沉,正面咸丰重宝四字楷书,字迹清晰深俊。无一丝一毫拖泥带水。背面当头一个百字,左右两边是精美的满文,上面宝浙局制小楷书。钱币上锈色很少,保留完好,包浆浑厚,绝对的精品。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枚钱币,其它都是普通货色,3枚乾隆通宝,一枚康熙通宝,而银元都是民国十年的,很普通。右手指轻轻摩挲着钱币,心里无比的喜悦。
王二虎又找出了一根红色的羊毛线搓成一根绳子,穿过钱币打了个结,挂在脖子上。盖上盒盖,又放入抽屉。转头看了看床上有点变了颜色的灯草草席(最少都用了几年了),泛黄的枕头下露出一本卷了边的大开本彩色图书。随即拿在手里,《中国钱币大辞典》线装书,蓝色封面!厚厚的,有600多页,图文并茂,图片都是黑白的。当初发现这本书的时候,都不知道家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书籍,后来问了爸妈,老爸说是那时的一个知识青年有一段时间住他们家,大概有一年时间吧,应该77年那个青年就回城了,走的时候留下来了几本书,其它的书因为太破旧了,又因为没有保管好就碎掉了。王二虎自小学五年级起就开始读这本书,为了弄懂里面的内容,王二虎查了很多很多次的字典,因为里面都是繁体字,还有篆体,满文等。不说滚瓜烂熟,里面的内容都记全了,虽然绝大部分没有见过实物,但是哪种钱币珍稀还是弄懂了的。家里去年建了新房,欠了几百块的债,想去复读是不可能的了。该干什么呢?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