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上的自娱自乐
于几日前,我看视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认为趣味十足,也借以书籍以剖析之,发现一个大问题,可能如今人人对于文学之思想有些僵硬化,并且缺乏一定的挑战权威的锐气,我认为会对大家产生影响,故在此言与大家听。
在此引用《老子》以作说明。《老子》之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此大家肯定很好奇为什么没有标点断句吧,原因很简单,因为原文也是没有标点断句的,标点断句无论在哪个国家的古文化里都是极少出现的,在这里我是认可梁文道先生的理解的(古代书籍较少,可买的书更少,古人讲究的是深读,大家都是一个个字去看的,加以自己的理解去阅读的)。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可没有去研究标点,都是先生于前去传授的。我认为标点断句有一点是好的又不好的,使用断句如同强行给原文灌输个人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是极好的,如同过桥一般,断句的大桥铺给你了,虽然快速理解了,但缺少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没有断句,则是自己给自己铺路,虽然慢,但禁得起推敲和思考。看古文对于我们来说如同翻译一般,没有人想生搬硬套,都加以自己的理解感悟,但这个尺度是很难找的,多了,脱离原文;少了无法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灵活。
对于《老子》五章我是重温了,但前几日我手里没有译本,就先于白纸上先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然后于网上去看了大家对于这一段的看法和分析,看完我害怕了,清一色的都是一个理解,如同出于一人之手,我认真的看了这些理解,跟我的分析完全不同,五六个都是大致相同的内容,我分析了一下发现好像不对,我不认为我的分析有错,但我又不否认网上的可能还真是对的,虽然这些分析都无法说服我。我等了几天,寻找了五六本关于《老子》的分析本,我每一本都有去看去分析,首先我看完我很高兴,我需要的答案可以在其中找到,虽然只有两本,但这也证明书籍还没有迷乱成一人堂,大家都还是很认真的在做学问的。下面我给大家看看我的分析,网络上的分析,与书上的分析。
我的分析:天地若不仁慈,它可以把一切都当成自己的祭品,圣人若不仁慈,他可以把黎明百姓当成自己的贡品,天地之间,好像古时冶金的风炉一般,虚空中空气不屈不挠,风炉动起来时空气会涌出。说得多容易技穷,我们应如同风箱一般守于其中。
网络上的分析: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刍狗一样一视同仁,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如同一个大风箱,当中是空的,但抽起来可以发出无穷的风力,为政不在多言,多言反而容易导致黔驴技穷,不如按照自然法则少说,多看,多做(守中指自然法则)。
(此处引用老庄之道书法艺术卷,徐林旗主编)书中分析:假如天地不仁,万物对于天地来说,如同刍狗之轻,假如圣人不仁,百姓对圣人来说,如同刍狗之贱。天地之间,如同风箱,虽然虚空无物,而气机不屈不挠,越鼓动出的越多。说的再多也有穷尽,不如保守内在的虚静。
我讨论的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诚然网络很好,很方便,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只看网络上的数据,真理和真相应该在心中占一个重要的地位,只要是自己认定的真理打破砂锅问到底又如何呢?错的又不一定是我,也许是那些自认为清醒的大多数人呢。学术气息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