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艨身体不能动老人便坐在了吴艨身边,然后在吴艨的伤口处仔细查看,随后用一种吴艨听不懂的语言对女人说了什么,说完之后女人顿时开心起来。
“请问能告诉我这里是哪里?”吴艨不知道女人为何高兴,也不知道她们之间说了什么,自己只想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巫婆婆眉头紧锁,倒不是听出了吴艨口气中的愤怒,而是他的话类似于远方那个强大的王朝。
见到两人微变的表情,吴艨猜想两人或许听懂了自己的话,只是没有听清楚,便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字的问道:“能否告诉我这是哪里?”
这一次巫婆婆终于可以确定自己刚刚的判断,冷冷的问道:“你不是他,你是谁?”
吴艨彻底惊呆了,为何这个婆婆会如此说?而那个他莫非就是自己现在的身体么?这个问题只是一闪而过,吴艨马上猜到自己可能是死掉转生了,如果是这样自己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自己要在这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绝对不能够承认自己的身份,但很显然这个婆婆已经质疑,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根本过不了这关。
因为知道巫婆婆是祭师,所以吴艨便决定以神明的名义解开巫婆婆对自己的怀疑,夸口道:“我在那日受伤之后,恍惚中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巨人带着我飞上了天空,然后来到了一座极其繁华的都市,后来感觉自己在那里生活了很久很久,之后又有一道声音召唤我,醒来之后我便无法与你们沟通了。”
神,一直都是神秘的,没有人见到过,只是充满着各种的传说。从人类走向文明懂得思考之后,对于自然界狂风暴雨闪电冰霜无限敬畏,又觉得山川河泽大地森林仿佛处处都有灵气,便都顶礼膜拜将未知的力量归类为神的力量,所以不同的地区也就崇拜不同的神明。
如果确切的归类的话,吴艨应该算作是一个无神论者,过去对于神仙佛鬼都没有兴趣,不过做为娱乐倒是看过《山海经》《搜神记》《封神演义》一类的被改变成电视剧的神话故事,何况每个寒暑假电视台不得演上几遍《西游记》,那里数不清的神仙鬼怪,说出来几个就足够唬住这个时代的人了。
自己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未知时代,对于掌控这一切的神秘力量也充满了敬畏,顿时化作了一个虔诚的弟子,在心底高呼——阿弥陀佛,刚刚便将佛主的高大慈祥的形象,绘声绘色的讲给了巫婆婆听。
之所以选择佛教,是因为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深处,而本土曾经无比兴盛的道教,却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至于佛教的教义吴艨就真的不知道了,反正就是糊弄巫婆婆,就算是让他背诵教义,吴艨可以拒绝说不知道(毕竟自己也不是一个和尚,哪里会懂),也可以随意地说,反正巫婆婆也绝对不清楚。
可能吴艨的描述在语速的控制上过快,也可能吴艨真的镇服了巫婆婆,好半天巫婆婆才反应过来,然后向吴艨询问关于“梦中”所见到的细节。吴艨的心中有些惊惧,不禁疑惑难道是自己露出了破绽?现在巫婆婆又问自己见到了什么,吴艨还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时代,更别提现在这个时代有什么了。不说是过不了这一关的,只好硬着头皮把记忆中《清明上河图》中,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大致的描绘出来。
但说完就觉得不保险,毕竟宋朝似乎没有这么残破的地方了,就把记忆中的秦汉时期的建筑也简单的描绘了一下,总之无非雄伟壮观,正所谓如有雷同,实属巧合,总有能碰上的吧。
描述完建筑,在巫婆婆的追问下,吴艨又谈到了士兵所穿戴的精致盔甲,骑的马匹,驾驶的战车等等。吴艨听到差点没哭出来,这些细致的东西换成历史系的教授也不能都知道啊!口中却慢慢的描绘着答案。在巫婆婆这个精于世故的智者面前说假话,压力实在是太大啦!如果巫婆婆继续问下去,吴艨就要崩溃了。
巫婆婆之所以要询问这么多,还要从她的身世说起:四十年前,那时候有个少女叫做姬淑红,因为正赶上周王室没落,所以日子一下子变得很窘迫,好在她的父亲也勉强算得上王族,还有些才华,倒是也慢慢混到了一个传达起草与命令的低级官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却很充实。
日子要是一直这样下去,姬淑红的未来就将是长大后嫁人生子,然后平静的度过这一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这种枯燥的生活,姬淑红实在是厌恶,只可惜却只能接受。
喜讯传来,西南的诸侯濮国上表进贡,濮国主要分布在今四川,湖北一带。最早见于《尚书·牧誓》, 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据《华阳国志》载,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本书采纳此种说法。还有一个更古老的百濮国,在今云南省南部的思茅地区。商周时期,那里居住的土著民族,称为濮人。周武王伐纣后,将其部落的酋长或头人按公候、伯、子、男封国,后亦称百濮国。濮国地广人众却少与中原交往,初略估计人口约为七八十万。至于如何参与武王会盟与国家的组成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这对周王室来讲是莫大的喜事,许久以来王权衰落,各地诸侯借口路途遥远而不来朝贡,濮国的进贡可谓是宣扬皇权的大好机会,于是为了郑重起见周王室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使团宣慰濮侯,而使臣之中恰恰就有姬淑红的父亲姬季余,作为使团的官员一项特权就是可以携带家眷,作为长久被困在城市的少女来说,能够一下子去异地自然是欣喜万分的,于是连同两个哥哥和母亲一家五口踏上了去往异国的行程。
使团的回访很顺利,受到了濮侯的盛情款待,不料没有多久楚国偷袭濮国,濮国虽然地广人众但是在战前没有准备,军队也没有集结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好在楚国对战争的准备也不充分,短暂的交手后双方便陷入了僵持。
这个时候使团最应该做的就是将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周王室,然后静静的等待战事彻底结束再启程,可是,傲慢自大的使团团长推掉了濮侯的挽留与姬季余的劝告,认为楚国不敢对天子的使团动武执意返回,更加愚蠢的是团长拒绝了濮侯提供的护卫,又不肯轻装前进通过交战区,一行人返回途中被楚国探子发现,楚国的探子没有见识过那么华丽的车冕与服饰,以为是发现了濮国贵族的队伍,赶忙汇报给了上级。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当然不容错过,当天晚上在几名探子的指引下,大周使团被楚军团团包围几乎全部沦为俘虏。
楚国是各诸侯中的特例,楚国从未服从过周王室的管制,(初期)做事也不按照周礼进行,因而也很少与其他诸侯讲究礼节,在对待俘虏的问题上就可见一斑。
《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楚国因而得封子爵。此时的楚国已然在历代楚王的潜心发展下拥有一定的实力,人口三四万人左右,显现出了对南疆的觊觎之心,因而对于周王室的封赏十分不满“拒辞不受”。
各诸侯国俘获的俘虏,是战胜国的一份筹码,多数时候要由战败方以物资交换获得自由,所以俘虏虽然暂时的失去自由,但是还不会受到虐待。楚国就完全不一样,楚国的士兵对待俘虏可以肆无忌惮的羞辱,这也就是楚国不被各诸侯所认可,被视为蛮夷的其中一个原因。
使团随行的女眷被楚军如野兽般肆意的糟蹋,所幸姬淑红当时还小,而楚军中也没有特殊癖好的人才算躲过了一劫,可是她的母亲就没有那么幸运,在那天夜晚过后姬淑红就彻底失去了母亲的消息。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中国的古人总结的话总是很有智慧。作为代表返回王都通知求付赎金的人,一去月余没有音信,至于是什么原因姬淑红的父亲事后猜测,可能是害怕这些使团留在王都的亲属怪罪,因而逃往了他国躲避。不知真相的使团一行人,被愤怒的楚国人发配到了极其边远的鄂国,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父亲与哥哥还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