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让西方仰视
在亚细亚洲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有一个古老的文明大国---中国。这古老的中国可谓疆域广阔、历史久远、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传到大清朝疆土东起大海,西至咸海与葱岭,巴尔喀什湖是咱的内湖,这东西跨直线距离何止万里。南北呢?南北也不遑多让,北起外兴安岭、库页岛,南抵南海曾母暗沙,黑龙江是咱的内河、蒙古国是咱的行省,那面积按现在的单位说叫超过1350万平方公里,那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大清朝国土疆域这么大,有根据吗?当然有,不但咱中国历史这样记载,连外国人也这样认为。公元2014年3月28日中国领导人出访德国,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的礼物就是一张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中国精确地图。这幅地图展现了1735年中国达1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清王朝统治时期全胜时期的版图。
大清王朝那时不但疆域广阔,而且被世界各方仰视,其中也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美国呢?那时候还没有美国呢。
举例说明:
在欧洲早期启蒙学者中,莱布尼茨(1646~1716年)极力主张当时在欧洲各国首都建立的文化研究机构把获取有关中国的知识作为其重要目的。
莱布尼茨是德国人,当时叫普鲁士。他生于公元1646年(大清始祖顺治3年),卒于1716年(大清圣祖康熙55年)。他是哲学家和数学家,通晓拉丁文、法文、德文,他著述颇丰,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他在数学上和牛顿先后发明微积分。有人认为他在数学中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机分,而是发明微积分中使用的符号。
魁奈(1694~1774年),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在被称为“崇尚中国运动的顶峰之作”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将中华帝国比作“稳定、持久和不变的政府的范例”,他告诉欧洲人,中国“统治所以能够长久维持,绝不应当归因于特殊的环境条件,而应当归因于其内在的稳固秩序”。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694~1778年)认为中国是一个最具有宽容态度和兼容的国家。他以中国为样板,反对不容异己的法国教会。“在18世纪,遥远的中华帝国成为许多法国改革家心目中的典范,而这种普遍的情感影响着经济学家,使他们更愿意去赞扬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这个人是谁?这个名字几乎没人知道,要说他的另一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伏尔泰。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生于1694年(大清圣祖康熙33年)、卒于1778年(大清高宗乾隆43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被誉为“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在其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总结说,当时的欧洲知识分子:
他们在四周找不到任何与这种理想相符的东西,便到亚洲的深处去寻找。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人在他们的著作的某一部分中,不对中国倍加赞扬。只要读他们的书,就一定会看到对中国的赞美,……在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政府好比是后来全体法国人心目中的英国和美国。在中国,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这些都是在欧洲思想界、文化界,甚至政治界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重量级人物,他们都对中国高山仰止,普通民众就更别提了。
德国总理默克尔送礼物,由德国绘制的第一幅中国精确地图的1735年,在中国当时是谁当家呢?
乾隆。大清王朝进关后的第四位皇帝。
1735年,是大清历史上康乾盛世中的清高宗乾隆刚当皇上的那一年。乾隆皇帝也得说是有些作为的皇帝。他和他祖父康熙皇帝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