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建国以后第二年,骠骑将军王沈就去世了,不久,司马攸成为了新一任的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享受一品待遇。虽然成为了顶级大臣,但是司马攸仍然非常谦虚谨慎,对下属也依旧和蔼可亲。他看到朝廷用人基本按照门第,用人考察制度流于形式,就发布命令,建议各级部门的官吏平时要注意用教化管理队伍,出了问题的时候,也不要只知道就是责罚。这个命令发出以后,大家都非常赞同,很多人都自觉的遵守,官场的用人风气也整肃了许多。
当时像骠骑将军这一类的在中央坐镇的将军,都有几千人不等的亲兵,司马炎考虑到这么多并不归朝廷直属的士兵留在洛阳,一是不利于首都安定,二是浪费兵员,就颁布命令,把这类只带兵不打仗的中央将军的亲兵全都撤掉。可是,仍然有几千名司马攸的亲兵钦佩他的为人,不愿意离开他,还跑到相关部门去情愿,司马炎为了照顾士兵们的情绪,特意让司马攸仍然保留亲兵。
就在司马攸已经极高的人气还在与日俱增的时候,公元268年3月22日,司马炎和司马攸的老娘王元姬去世了。早先王元姬活着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差点儿过去,后来病好了,司马炎和司马攸都去庆祝,哥俩一起端着酒杯,庆祝老娘康复,司马攸想到王元姬受了这么大的苦,禁不住泪流满面,弄得王元姬也非常感动,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司马炎和司马攸谁对老娘的感情深。等到王元姬再次病重,临死前还老泪纵横的特意嘱咐司马炎:“你弟弟性子急,你这个哥哥又不宽容,娘是要死了,就是担心你容不下他,你不要忘记娘的话呀!”面对父亲、母亲两位老人临终的两次托付,司马炎更加照顾司马攸,很多朝廷大事,都让他参与决策,司马攸也提出过很多非常有指导性的意见,比如重农、兴农、提倡勤俭节约,这些提法,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很有意义。
公元270年11月,东吴帝国皇族孙秀投奔西晋,为了拉拢东吴官员,司马炎任命孙秀当了骠骑将军,司马攸因此转任镇军大将军,同时兼任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后来又做了太子少傅。可是说,无论是人气、威望、名声、势力,司马炎排第一,司马攸绝对排第二,在人们心中,他就是司马炎的副手,他就是西晋的总管,他就是西晋王朝和谐稳定的希望。
传统史书对司马攸的评价,一直是一个贤明的皇室亲王、全才的国家重臣,因为司马攸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符合儒家观点认可的君子和贤王的形象。但是,这些评价,都是站在司马攸本人和其他大臣的立场上来说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站在司马炎和司马衷的立场上来说,司马攸的形象,可就不是那么光辉灿烂了。
司马炎和司马攸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如果放到一般大臣、百姓的家里,这哥俩完全可以互相帮衬、互相扶持,共同把家门营造的更加壮大,可不幸的是,他们生在帝王家。为了争夺王位,这两个亲兄弟曾经争得你死我活,即使司马炎胜利了、司马攸失败了,司马攸的影响力却仍然十分巨大。
以一个皇族亲王的标准来说,司马攸实在过于杰出了。从历史渊源来说,司马攸继承的是司马师的衣钵,如果不是司马师死得那么早、那么快,那么按照继承顺序,司马家族的新一代领导者应该是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攸,而不是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从司马昭本人来说,他最中意的人也是司马攸而不是司马炎;从个人能力来说,司马攸从来没有犯过什么错误,相反,他的执政能力、人格魅力,在经历了一件接一件大事小事的验证之后,更加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司马攸的所有光辉事迹,如果站在司马炎的立场上来说,那就是对他的挑战。先说司马攸最被人称道的孝顺,各位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孝顺已经不是一般的伦理道德,在经历了东汉、曹魏、尤其是司马昭时代的刻意渲染之后,孝顺已经成了可以掩盖任何缺点的万能药、一个人捞取社会声望最廉价、最普遍的方法、一个政客混迹官场的首要利器。司马攸就是要用悲痛得要死的方法,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比司马炎更真诚、更孝顺,而司马炎作为一个皇帝,当然不能像司马攸那样整天悲痛到荒废朝政,面对一个快要难过死的弟弟,也只好用戴三年孝帽、吃三年素食这些西晋人早已经不用的方法,来和司马攸抗衡,来表明自己其实才是真正的大孝子,才是全国官民最合格的道德模范。
而司马攸让司马炎最担心的地方,显然不是非常孝顺,而是司马攸在利用自己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大肆收揽人心。他手下的官员、他封地的百姓、甚至跟随他的几千名直属士兵,都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心里眼里只有他。
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他都不可能把司马攸这种人当做不存在。可以说,司马攸越优秀,司马炎对司马攸的戒备也越深,而且几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松懈过,虽然在伦理道德、当时还活着的老娘王元姬、还有无数大臣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在表面上非常尊重司马攸,可是在内心深处、在私底下,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司马攸的动向,关注谁和他来往密切,然后以各种标准来划分,谁是他的人,谁是自己的人。
所以在公元267年,也就是建国仅仅一年多以后,司马炎就迫不及待的把还没有成年的司马衷立为皇太子,这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司马攸是不可能做皇帝的,他的帝位,只能由他的儿子司马衷来继承。按照正常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衷会渐渐长大,逐渐结果司马炎的权力,然后司马攸只能望着帝位唉声叹气,没有任何办法。但巧就巧在司马衷是个低能,他越长大,就越显得不堪重任,这样,本来已经和帝位无缘的司马攸,就再次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