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敌再发兵
孔明献拒曹之计: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表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荆州为安身之地,可拒曹操也。
刘备因受表之恩,不忍图之!孔明言明:今若不取,后悔莫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刘备表示: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妇人之仁,终难成大事)孔明只能表示:且再作商议。
夏侯惇败回许昌,自缚见曹操,伏地请死。
操释之,惇述说:遭诸葛亮诡计,用火攻破曹军。
惇言明:李典、于禁曾出言提醒(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操乃赏二人。
惇提议:刘备如此猖狂,真腹心之患也,不可不急除。
操便传令起大兵出师。
二、孔家皆亡
太中大夫孔融谏:今曹操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
操怒,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谏者,必斩。
孔融出府,仰天叹: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御史大夫郗虑家客闻此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管住口很重要),报知郗虑,虑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且诬陷孔融:向者祢衡之辱丞相,乃融使之也。
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
融有二子,年尚少,时方在家,对坐弈棋。
左右急报并请二公子急避,二子以“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束手待毙,迂腐之极)为由,坐以待毙。
廷尉尽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斩之,号令融尸于市。
京兆脂习伏尸而哭,操闻之,大怒,欲杀之。
荀彧劝谏:脂习常谏融曰:融刚直太过,乃取祸之道,今融死而来哭,乃义人也,不可
杀。
操乃止,习收融父子尸首,皆葬之。
三、荆州易主
曹操既杀孔融,传令五队军马次第起行,只留荀彧等守许昌。
荆州刘表病重,使人请刘备来托孤,刘备引关、张至荆州见刘表。
表嘱咐刘备:表死之后,刘备可自领荆州。
刘备泣拜只说:当竭力以辅贤侄,不敢有他意!正说间,人报曹操自统大兵至。
刘备急辞刘表,星夜回新野。
刘表病中闻此信,商议写遗嘱,令刘备辅佐长子刘琦为荆州之主。
蔡夫人闻之大怒,关上内门,使蔡瑁、张允二人把住外门。
刘琦在江夏,知父病危,来至荆州探病,方到外门,蔡瑁当住。
刘琦立于门外,大哭一场(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天理自在手段!),上马仍回江夏。
刘表病势危笃,望刘琦不来,大叫数声而死。
刘表既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商议,假写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然后举哀报
丧。
刘琮年方十四岁,颇聪明,乃聚众商议:倘琦与刘备兴兵问罪,如何解释?
众官未及对,幕官李珪谏言:今急发哀书至江夏,请大公子为荆州之主,就命刘备一同理事:北可以敌曹操,南可以拒孙权。此万全之策也。
蔡瑁大骂李珪,李珪亦破口大骂:瑁内外朋谋,假称遗命,废长立幼,眼见荆襄九郡,送于蔡氏之手!故主有灵,必当殛汝!(宁与智者争高下,不与俗物论长短)
蔡瑁大怒,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李珪至死大骂不绝。
蔡瑁遂立刘琮为主,蔡氏宗族,分领荆州之兵,命治中邓义、别驾刘先守荆州,蔡夫人自与刘琮前赴襄阳驻扎,以防刘琦、刘备。
葬刘表之柩于襄阳城东汉阳之原,竟不讣告刘琦与刘备。
刘琮至襄阳,忽报曹操引大军径望襄阳而来,琮大惊,遂请蒯越、蔡瑁等商议。
东曹掾傅巽、蒯越皆建议投降曹操,琮担心:以先君之业,一旦弃与他人,恐贻笑于天下耳。(屁股决定脑袋)
王粲容貌瘦弱,身材短小,博闻强记,人皆不及:尝观道旁碑文一过,便能记诵;观人弈棋,棋局乱,复为摆出,不差一子。又善算术,其文词妙绝一时。年十七,辟为黄门侍郎,不就,后因避乱至荆襄,刘表以为上宾。
王粲也赞成投降曹操,琮表示:赞同王粲的建议,但须禀告母亲知道(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蔡夫人从屏后转出,表示赞同投降曹操。
刘琮意决,便写降书,令宋忠潜地往曹操军前投献(宋忠,送终;人如其名!)。
宋忠领命,直至宛城,接着曹操,献上降书。
操大喜,重赏宋忠,分付教刘琮出城迎接,便着琮永为荆州之主。
宋忠拜辞曹操,取路回荆襄。
四、不思进取
宋忠回避不迭,被云长唤住,细问荆州之事。
忠初时隐讳,后被云长盘问不过,只得将前后事情,一一实告。
云长大惊,随捉宋忠至新野见刘备,具言其事。
刘备闻之大哭,张飞主张:先斩宋忠,随起兵渡江,夺了襄阳,杀了蔡氏、刘琮,然后与曹操交战。
刘备不听张飞之言,乃叱宋忠:斩忠无益于事,可速去。(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忠拜谢,抱头鼠窜而去。
刘备正忧闷间,刘琦差伊籍到来,刘备感伊籍昔日相救之恩,降阶迎之,再三称谢。
籍奉大公子之命告知刘备:荆州已故,蔡夫人与蔡瑁等商议,不来报丧,竟立刘琮为主,并求刘备尽起麾下精兵,同往襄阳问罪。
刘备看书毕,告知伊籍:刘琮已将荆襄九郡献与曹操矣!
籍大惊,刘备具言拿获宋忠之事。
籍建议:刘备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属刘备矣。
孔明赞同伊籍之言,请刘备从之。
刘备垂泪言:刘表临危托孤于备,今若执刘表之子而夺刘表之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没面目复见刘表(乱世之中,岂可依常理行事)。
孔明提出: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何以拒敌?
刘备提议:不如走樊城以避之。(两军相遇,勇者胜;两军对垒,智者赢)
五、强敌屡败
正商议间,探马飞报曹兵已到博望了。
刘备慌忙发付伊籍回江夏整顿军马,与孔明商议拒敌之计。
孔明一面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差糜竺护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一面聚诸将听令,各将领命而行。
孔明分拨已定,乃与刘备登高了望,只候捷音。
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前面已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开路,浩浩荡荡,杀奔新野来。来到鹊尾坡,望见坡前一簇人马,尽打青、红旗号,许褚催军向前。
刘封、糜芳分为四队,青、红旗各归左右。
许褚勒马,怀疑有伏兵,准备只在此处住下,曹仁料定此为疑兵,必无埋伏,可速进兵。
许褚复回坡前,提兵杀入。
时日已坠西,许褚方欲前进,只见山顶上左刘备,右孔明,二人对坐饮酒。
许褚大怒,引军寻路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
曹仁领兵到,教且夺新野城歇马,军士至城下时,只见四门大开,曹兵突入,竟是一座空城了,此时各军走乏,都已饥饿,皆去夺房造饭。
曹仁、曹洪就在衙内安歇,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
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
是夜之火,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
曹仁大败,夺路而走,刘封又引一军截杀一阵。
到四更时分,人困马乏,军士大半焦头烂额,奔至白河边,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马都下河吃水:人相喧嚷,马尽嘶鸣。
云长在上流用布袋遏住河水,忽听得下流人喊马嘶,急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望下流冲去,曹军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
曹仁引众将望水势慢处夺路而走,行到博陵渡口,张飞领一军拦路。
预知曹仁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