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滑轨的帮助,黄康的拍摄比之前也更顺利。
经过了第一次的实拍,黄康这次更有经验,除了注意之前那些细节,黄康又调整了白平衡,并且将照片拍完后,各个边缘都预留了两三厘米的距离,制作时,让每两张照片都有部分能够重叠,因为有重叠,就更能拼接地无痕,而且可以节省一些拼接的精力。
拍完后,黄康又回到办公室制作照片,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拼接、剪裁、制作,这次照片呈现出来的效果已经很好,几乎看不出来拼接的痕迹。但整体看来,还是缺少点什么,黄康和钱莺看后,总觉得不够生动,缺乏对于生活的诱惑。
看过之后,黄康说:“我知道了,是光线的问题,灯光还需要再明亮一些,另外还得再增加一些暖色光,让整个室内场景更温馨,舒服。”
钱莺说:“那你还得去买灯啊?”
黄康说:“不用买,我等等晚上。晚上室外光线没有了,只有样板间内的灯光,这都是设计师设定好的,应该拍出来效果不错,再不行的话,我家里有摄影灯,我带过来就行。”
钱莺说:“你一块儿P一下不行吗?”
黄康说:“行是行,但是P出来的光线不如直接拍摄的自然光线舒服,我还是试试拍的,实在不行再P。”
钱莺说:“辛苦黄总了,你加油。”
晚上,黄康经过第三次实拍、制作后,终于得到一张较为满意的照片。第二天,黄康又带上补光灯,拍摄、制作了一张白天光线效果的照片,之后又把两张照片的光线进行了修复,这样,一共得到了四张全景照片,准备让领导挑选。
将四张照片准备好后,黄康召集了李遥和策划部的同事一起来“品鉴”。大家一致认为夜晚光线下拍摄的照片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度、柔和度更好,照片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只是在挑选自然光还是效果光的两张照片时出现了分歧。最后还是李遥说:“还是自然光吧,所见即所得,既然是实景拍摄,就要展现出实景的样子,我们还是要保持自信,即便是素颜,也是极打动人的。”
黄康说:“欧了,有领导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那我就继续把其他的拍完了。”
李遥说:“拍吧。”
吕霜说:“领导,黄康这次也算立了一大功,给公司节省了不少成本,是不是应该奖励一下?”
李遥说:“可以啊,你们打个申请,我来批就行了。”
事已至此,黄康的拍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剩下的照片,自然也是由他来拍摄,这样黄康前一天的辛苦没有白费,松了一口气,心里也更加开心。吕霜也做了一次好人,按照2000块钱一张给黄康做了定价,一共拍摄了5张,给黄康申请了1万块钱,李遥都没看审批内容,直接就批过了。
只是,卢志龙那一关还得过。
之后的几天里,黄康一直在忙着拍摄,一天,卢志龙来售楼处找到黄康,问:“我把合同都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签约,你们什么时候可以签?”
黄康只好找借口说:“领导的计划有变化,说让先等等。”
卢志龙说:“你们不是挺着急吗,怎么又等?”
黄康说:“可能是推广计划有变化,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在做调整,你等等吧,有信儿了我告诉你。”
卢志龙说:“你们尽快定下来吧,我好安排档期,我现在都带三四个团队了,真的特别忙,别等到你们想拍的时候我没有时间。”
黄康说:“行,我知道了,我在领导那也催一下。”
黄康当然不会催,也没有可催的,他见到卢志龙,其实心里挺过意不去,之前的沟通挺顺畅,双方的合同也都准备好了,谁能想到吕霜临时变卦,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了黄康这么一个没有制作经验的人。
黄康心里对吕霜的决定充满感激,如果不是吕霜逼他一把,他也不会在业务上得到一次升华。但正是这样,黄康更是觉得对卢志龙有所愧疚,仿佛是自己抢了对方的饭碗一样,如果是另外一家合作方抢了卢志龙的饭碗倒也好说,黄康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告诉卢志龙说是领导关系户啦,说是对方价格便宜啦,也都能含混过去。但这次是甲方直接截胡,这样做其实很不地道,会严重伤害甲方与乙方合作时的信誉。
房地产领域,本来就是一个资源、技术、资本高度整合的行业,正是开发商什么都干,又什么都不干的特性,才培育、养活了一大批上下游相关的产业。如果甲方都在合作的进程中,偷学了乙方的技术,转而跳过乙方,自行操作,这样不仅仅会影响到这一家乙方的生存,还会在相关的产业链条中,产生比较差的口碑,难以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合作和服务,从而会影响到所售项目的形象、品质、口碑。
所以,这次黄康虽然是占了一些个人便宜,但他也确实没有想通,吕霜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这件事之后,卢志龙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后来西山珺府的广告在媒体上刊登出来。卢志龙发现西山珺府用了一张全景照片,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被甲方偷学了技术,感觉被欺骗了,还给黄康发了一条长微信,咒骂、控诉黄康窃取他的技术,坏了行业规则。
黄康也很无奈,实际来讲,黄康并没有窃取卢志龙的技术,黄康拍摄、制作的照片,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术。但毕竟是有卢志龙的经验在前,黄康好说歹说,诚挚地道歉,才缓和了矛盾,黄康也不得不单独请卢志龙吃了一顿大餐来“谢罪”。
吃饭的过程中,两人聊起之前手机变砖的事儿,越聊越觉得蹊跷:为什么周围的人,只有黄康和卢志龙的手机被恢复成出厂设置、完全被格式化?而且是在发完关于吕霜议价的微信截图之后。
黄康告诉卢志龙,吕霜曾说过她老公的黑客技术如何如何厉害,将前因后果联系起来一想,两人都觉得很惶恐,他们确认,自己的手机是被吕霜老公远程刷机格式化了。之前,他们绝不相信技术会发达到这种程度,仅仅凭着一个手机号或者手机账号,就能远程将个人手机格式化,但现在除了这种情况,又无法做其他解释。他们也是这时才明白,吕霜安排黄康去拍照以及之后一切的动作,都不过是在转移黄康的注意力,让他无暇对此深究。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会有黄康和卢志龙这顿酒,竟意外解开了谜题。
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防君子防小人”,两人都明白了,不管是平时的聊天还是用手机聊天,务必要谨言慎行,自我保护。
对于这一轮的推广,虽然方案、预算都已经通过董事会的审批,但是方案的细节仍在不断地变化着,其中最大的变数就是来源于陆皓。
陆皓的变化并非是对于营销团队缺乏信任,而是以他的高度、圈层能够获取到的资源和信息更多,能有更多的思路支撑把方案做到更好。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中小房企尤其是以老板个人喜好为主导而不是以标准化为主导的房企内,表现得更为显著。
策划部正组织投放计划的阶段中,陆皓突然把李遥叫到办公室,对李遥说:“你认为这次推广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李遥不知道陆皓问此话的目的,说:“我们这次推广一方面要带来更多的来电来访,一方面也是要制造影响力,宣传项目的高端属性,引起高端客户的注意。”
陆皓说:“这也是我的担心,我担心并不能达到好的目的。”
李遥问:“为什么?”
陆皓说:“你看啊,每天媒体上那么多广告,你能记住哪一个?我们不能为了花钱而花钱,我们挣点钱不容易,要花出效果来。”
李遥说:“我理解,您有什么建议吗?”
陆皓说:“去年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媒体上有一个系列的推广:‘2014年北京三大顶级豪宅是谁?’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李遥说:“记得,印象非常深,他是一个连续的炒作,第二周揭晓了答案,第三周有一个论坛,对炒作的项目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解读。当时业内全都在关注这个项目,在客户中产生的效果也很好,作为一个豪宅,几乎做到了开盘即售罄。”
陆皓说:“是啊,你看,它的销量好有地段、产品、品牌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但是不能否认这次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你们做营销、做推广,还是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策划部养着这么多人,策划策划,不能简单地让广告公司出个画面就完了,要产生策划的价值,你组织一下,关于这次怎么做好推广,你们给个意见或方案。”
李遥说:“好的。媒体有媒体的推广规律,这可能不是我们策划部闭门造车就能想得出来的,广告公司也有它的思维的局限性,也不一定能想出来,我们还是要从媒体入手。我想,不如还是请于唯帮忙谋划一下吧。”
陆皓说:“这都没问题。具体的形式,你去组织吧。”
李遥问:“如果于唯出来的话,您是否要参加?”
陆皓说:“你们先初步沟通,有了结果再叫我。”
李遥说:“明白。”
之后,李遥组织策划部,约了于唯、郑悫的时间,叫上张彦、董桓,来到《新闻晨报》,在《新闻晨报》的会议室开了一次推广创意会。
会上,李遥把陆皓的想法进行了传达,张彦的意见还是进行传统的打法,他认为,传统的打法虽然常规,但是做好形象包装,一样可以在业内产生影响力。
李遥说:“老板觉得这样的推广太常规了,不容易让人记住,老板想要的是能够体现策划能力、产生轰动效应的方案。”
郑悫说:“现在每年有上百个项目做推广,每天的房产广告平均也都有十来个,要想在这种局面下达到轰动效应很难。”
李遥说:“之前你帮我们策划的‘家风’的方案不就很好嘛,再想一个。”
郑悫笑着说:“领导,你以为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啊,每次都好使啊?”
于唯也说:“用过的招儿再用就不好使了,而且这次的形式也不一样。”
李遥说:“去年的‘2014年北京三大顶级豪宅’的炒作,不就很成功嘛,咱们照这个来一个怎么样?”
郑悫说:“那个策划是云谋机构做的,他们的策划能力在业内算是最强的了,我们够呛能达到他们的水平。”
李遥说:“云谋是很擅长营销策划,但是我们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相信我们也能做出好的策划案。”
于唯说:“你们要想产生轰动效应,就要从媒体的角度进行‘高举高打’的轰炸式推广。第一轮肯定是要上硬广,最好是外包封的形势;第二轮可以是外包封加内页四连版的详细解读,对于这次解读,我们可以从西山文化、四环豪宅带、山水资源等各个角度进行解读,把你的产品信息嵌入到新闻的解读中,以新闻的方式引起目标客户的共鸣;第三轮我们可以做一个论坛,对于你们的销售的成功、产品的成功做一个解读,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以及文化学者、历史学者进行参与,你也可以邀请你的客户参加,我们再像上次一样,多邀请一些主流媒体参加进行新闻报道。这样的话,一轮下来,基本上能保证项目在业内、业主内产生广泛印象。”
李遥说:“于总的思路很好,这个倒是可行。只是,如果按这个方案来做,是不是得追加预算?”
郑悫说:“如果像做出好的效果,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一些。”
李遥说:“有点难,这次我们的预算在董事会已经经过审批了,再改几乎不可能了。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安排。”
郑悫说:“李总,其实可以这样,你们不是还预留了年底的媒体年终维护的费用嘛,你可以拿出一部分来补充这次推广费用的不足。我的个人意见啊,要做就做大,一锤定音、首战告捷。”
李遥说:“年底的费用也是属于专款专用的,要想说动董事会,我心里确实没底。而且吧,这里还有个情况,郑总说首战告捷,其实我们在3月份开盘的时候,已经取得了成功,我们这次推广,对于整个项目来说,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说白了就是玩儿,但是要玩得漂亮。董事会已经批准了我们花这个钱,董事长的意思,是怎么花出特点来。”
听李遥这么说,于唯也就没再说什么,他也知道,不管李遥他们用什么方案,推广预算的大头儿还是要投到《新闻晨报》。
会议继续进行,但也并没有能达到陆皓要求的更好意见。李遥最终总结说,会把于唯的意见整理成方案,向陆皓回报,之后再继续推进。散会后,江峻特意叫李遥坐上了他的车,在回项目的路上,江峻在车上对李遥说:“领导,我觉得这次开会并没有形成什么效果。”
李遥问:“怎么说?”
江峻说:“就是会上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用,这些还都是套路性的常规手法,策划倒是策划了,但是出来的东西还不够经典。”
李遥问:“你有想法?”
江峻说:“我有个大概的思路,想跟你探讨一下是否可行。”
李遥说:“有什么想法你直说,跟我不用藏着掖着。”
江峻说:“我的思路是做一个系列的画面展示,第一幅画面是一面干净的大落地窗,窗外是一条大河,其实就是永宁河的形象,配主题语‘城央之上 阅尽江山’;第二幅画面还是大落地窗,窗外是西山,还是配主题语‘城央之上 阅尽江山’;第三幅画面仍然是大落地窗,窗外是繁华的城市夜景,配主题语‘城央之上 阅尽江山’;第四幅收尾,前景是大落地窗,背景是永宁河、西山和城市的融合,打出完整的主题语‘西山珺府——城央之上 阅尽江山——176-356平米宽境世居’。”
李遥问:“你前三幅画面的产品信息呢?”
江峻说:“不提,连案名、开发商、电话、地址都不留。”
李遥问:“就一幅画面,什么信息都没有吗?”
江峻说:“有啊,信息量很大,全景落地窗、水、山、城市景观,还有主题语,这些都是信息。”
李遥说:“你的意思是造悬念,第四幅画面就是揭晓答案。”
江峻说:“是的。”
李遥问:“你打算怎么排期?”
江峻说:“这个系列做一个月,每周一次,第四次揭晓是在8月18日客户答谢当天。这样我们在一个月之内做足悬念,在活动当天揭晓,给活动创造更强烈的话题,到时候,全行业都会议论这个话题,这也是给我们的活动开场创造一个轰动效应。”
李遥说:“网络媒体同步。”
江峻说:“对,同步。不仅网络同步,自媒体也同步,但是自媒体只是以猜测的方式,加重悬念,让大家雾里看花,看不真切,但隐隐约约有所察觉是我们项目做的推广,赚足眼球,同样,自媒体活动结束后,统一隆重揭晓答案。”
李遥听完,不住称赞说:“不错不错,这是个很好的创意,也符合传播的规律,更是能赚足业内、媒体和客户的眼球,我现在就给董事长打电话,先跟他汇报一声。”
江峻说:“啊,现在就打啊,等我们到公司把今天和媒体、广告公司开会的情况一并汇报吧。”
李遥笑着说:“你是担心就这一个方案会被董事长毙了吧!”
江峻说:“那是啊,有比较才有鉴别嘛。”
李遥说:“你刚才在会上不说,是怕走漏消息,被别人剽窃了创意?”
江峻说:“有这个担心。”
李遥说:“你考虑得很对。我约一下董事长的时间,我们当面向他汇报,知道的人范围越小越好。如果董事长同意执行,那么广告公司你亲自盯,审稿只给我和董事长,直到上版的那一刻,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江峻说:“明白。我也会和张彦说一声,让他在广告公司那边把好关,广告公司最多三个人知道,他、董桓和设计师高悦然。”
李遥说:“那我们这边董事长、咱俩,最多再加上胡总,最多咱们四个人知道。”
江峻说:“好,我知道了,感谢领导支持。”
李遥说:“说啥呢,这不是咱们自己的事儿嘛。”
说完,李遥给陆皓发信息,约定汇报时间。陆皓回复:明天。
李遥收到信息,念给江峻听,江峻听完一头雾水:“明天什么时候?去他办公室吗?”
李遥说:“董事长就这样,经常话说一半。”
江峻问:“那明天什么时候去找他?”
李遥说:“问林大总管。”
江峻说:“哦,这样啊。”
李遥说:“不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