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对灾害的努力
刚获得文明的人类眼中,神袛往往是与灾害划等号的。苏美尔神话中,众神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灾害,甚至是毁灭文明的灾难,人类对其只能畏惧。可其最早记载的一位英雄,也是他们王的吉尔伽美什,却是一个不了不扣的反抗神的存在。虽然他的故事以失败告终,不过他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人类最初对自然灾害的反抗意识。
中国传说中有一场由于黄河引发的灾难,不过很多人将其区解为“大洪水”的中国分支,《史记》的记载是:“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传说中夏王朝的奠基人禹,带领当时的华夏联盟治理水患,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在治水时,禹把天下划分成九州以取代原有的部族范围,而治水时因号召部族使原有部族联盟更加紧密,并在治水期间的战争中树立仅此于人王的地位及威望,这也成国家制度取代松散的部族联盟的踏板。不过在他几百年前的共工,想用人力对抗自然却因无人支持了。原因可能是伴随人的发展,神的色彩淡了。
真的把防灾救灾上升到国家制度上,在我们国家最早的应是周公为管理国家,根据前代法典所制的《周礼》,它明确规定国家对受灾地区的救助和诸侯应采取的态度。比较有名的是,东周时礼乐制度大家还遵守在时,地处今山西的晋国因灾害发生饥荒,与他相邻的秦国通过漕运的方式对它经行救援,这也是秦穆公有名的“三救晋难”中的一救。在这件事根据《史记》记载中。秦国大臣公孙支对穆公所说:“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
到了秦汉伴随着人口和疆域增多,国家所面临的灾害种类和规模也变得多而复杂,国家面对灾害也更加成熟。西汉武帝时期,因前代文景之治所积累的财富,汉武帝对四周大举用兵,在他晚年因灾害和其他原因导致起义不断,不过国家及时调整政策并未酿成大患。东汉以前地震受人口及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并不太多,或者说对社会影响不大,到了东汉时期地震出现十分频道,永元四年到延广四年三十年的时间仅史料记载的大地震就有二十六次之多。为了预测地震减少损失,东汉官员张衡制作地动仪,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大体推演地震出现。国家的开疆拓土也会带来新的灾害,东汉伏将军马援远征交趾,在与当地武装战斗中军士感染天花,《后汉书》的记载是“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不过天花最晚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专门有效的治疗方法。
仅从中国社会发展来看,灾害随着国家疆域变大人口变多,灾害的规模和波及范围也变广,国家所要兼顾的面也多。不过虽然如此,人类社会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是人类社会对灾害的防控体系也在进化。大多数人在面对灾害并非坐以待毙,而且努力抗争。人类社会能够挺过数次大灾,与我认为还与人类社会的自私性与无私性有关,这点会在后面有专门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