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死社稷
明建国于公元1368年,随后以洪武皇帝派中山王徐达、开明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等将北赶大元,最终建立起横跨南北的统一王朝。
网上有句话流传很广叫“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前一句指的是燕王朱棣奉天靖难,后继承皇位迁都燕云,以天子坐镇的方式守御国门,即燕云十六州。
后一句是我论文要论的中心,“君王死社稷”指的是明朝(不指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在李闯破城后,于煤山的一棵树上悬白绫而亡。
其实崇祯皇帝自杀让世人意外,因为明朝自永乐后实行两京制,江南还有一个与北京相同的朝廷,所以后世人认为崇祯南下就算不能学太祖一统天下,也不失为东晋、南宋割据一方。
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崇祯皇帝的自杀的确是利他型自杀,这点不存在争议。他自杀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他对闯王的“遗嘱”里分析。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他留下的短短的一段话,用句号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就是他自杀的直接原因。
第一个部分,崇祯皇帝把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老天爷看大明气数已尽,不保佑大明。还有一个是臣子们都是饭桶,一个有用的都没有。这段话也解释了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巡。想一想皇帝都认为大明都气数已尽了,他还可能再看一遍大顺军破南京吗?还有北京的臣子会误他,难道南京的不会吗?这也就解释了,崇祯皇帝没什么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活。
第二个部分,说明了崇祯皇帝此刻的心境,也间接展现了他作为皇帝的气节。他已经下决心去死了,觉得自己的所做所为对不起祖先,就脱下皇帝穿的龙袍,用头发遮住自己的脸,以示无颜见祖宗于地下。其实他还是很有骨气的,多少皇帝在城破后跪在敌人面前请求活命。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子婴,他是这样投降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更他相比崇祯皇帝,至少保留了骨气。
第三个部分,“任贼分裂”指的是我们尸气随便你们怎么处理,因为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忠于大明,皇帝的人头还是有一定的震慑性。后一句的意思是,不要伤害我的百姓一个人。这样可以归结为,他用自己的牺牲换区全北京人民的安全,虽然之后农民军的行动事与愿违。
有上述观点,崇祯皇帝自杀的行为主要原因有三1.他觉得复国无望,2作为一国的人王地主,他是有气节的,3为了保全他的“老百姓”们。
其实义军破城是,主动殉国者何止千人,让人不得不感叹明朝的文人骨头是最硬的。
究其原因是永乐后,仁宣两朝以废郑和下西洋、放弃河套、辽东等国土选择防守性国策,使文臣在巩固统治中的重要性得以体现,而正统土木堡之变更助长了这一势头的发展。文人学的是儒家经典,奉行的是三纲五常,虽然他们的能力稍稍逊色于前代大贤,可骨气却是历朝历代最硬的。因而明末有很多义士以身殉国,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