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斌如愿以偿地签下了这份合同。
他是幸运的,也许是碰到了“半个”老乡,抑或碰到了一个菩萨心肠的人,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马晓斌不努力,不勇敢,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
签下的合同金额七十万元,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三日内支付总价百分之三十的预付款。马晓斌在快离开海口去上学的时候,拿到了预付款二十一万元的提成七千三百元,足够交学费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原因,马晓斌的合同余款四十九万元,没有拿到提成。本来与老板说好,公司如果拿到余款,不管多少,都会写信联系并汇款给马晓斌,但是,马晓斌不知道后续结果,也没有收到老板的信件和汇款。
离开海口之前,马晓斌去了一趟海南经济特区报,找王越吃了一顿晚饭,了解到王越在报社干得不错,也很忙。两人确实有缘分,也很谈得来,喝了不少酒,然后就此分别。
离开海口,回到学校,马晓斌经过最后一年的学习,顺利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马晓斌自进入沿江县机关报工作以来,也算勤勤恳恳,作出了一些成绩,写了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受到过领导的表扬。
因为上学时,暑假去过海南打工,对那一片热土还是心存留恋,如同火苗,时常从马晓斌的心中燃烧起来。但是,现在的工作也来之不易,在家乡还能照顾父母,时间一长,很可能转为正式的编制。他想去海南的这个心思就一直藏在心里,没有与任何人说过,就连他的主任李军也没有觉察到任何蛛丝马迹。
机关报的年轻人不多,算下来有那么三、五个。由于沿江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广播电视局决定创办一份《沿江县广播电视报》。马晓斌成为了沿江县广播电视报的一名记者,但依然没有编制。
一九九四年的夏天,马晓斌还住在集体宿舍,因为报纸创办之初,经费比较紧张,又是自负盈亏,报社的宿舍是用三夹板将一个大厅隔离起来作为宿舍的。一间宿舍住二个人,还不算拥挤。他与编辑蒋福祥同住一间宿舍。
老蒋是个烟虫,一天至少一包烟,当然这与他是一个作家有关。老蒋,是被广播电视报从其他市县的机关报抽调过来的编辑,在沿江县独自一人,加上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每天将编辑任务完成之后,就泡杯绿茶,一包香烟,坐在那张油漆斑驳的书桌前爬格子。说他是作家,因为马晓斌偶尔在全国性的文学期刊上能看到他蒋福祥的大名。
老蒋还有个习惯,每天睡觉前半躺在床头,看几页书,抽根烟再睡。老蒋四十多岁,牙齿被烟熏得发黑,时不时还干咳几声。马晓斌出于关心,也曾多次劝他少抽烟,不过也是白塔。
一天晚上,老蒋同往常一样,左手夹一支烟,右手写作,有时沉思,有时快速地将烟放在烟灰缸上,奋笔疾书。马晓斌参加完一个文艺晚会的采访回来,比较辛苦,洗完澡躺在床上,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小马,着火了!着火了!”老蒋一边大声喊,一边用竹篾子枕头拍打。
马晓斌被惊醒了,一骨碌爬起来,满屋子都是烟,老蒋的被单和床头的书桌已经着火。马晓斌也拿起枕头拍打,可是越打火势越旺,幸亏其他宿舍的同事和同楼层的邻居听到喊声都提水来灭火,才避免了一场火灾。
此后,虽然老蒋抽烟的习惯依然没改,但睡觉前不敢再在床上抽烟了。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马晓斌过得非常安逸,海南似乎被他淡忘了。
转眼就到了冬天。一个周末,马晓斌闲着没事,翻看报社订的报纸。突然,一个名字跃入眼帘:“本报总编辑:金勇。”
“这是WH日报社的金勇总编吗?”马晓斌一下子提起了精神。
看看报头:海南图片报。马晓斌仔细打量着这份报纸,尽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报纸是对开四版的日报,根据期数推算,报纸创刊不到半年。报纸对折线依然明显,这是一份从海南邮寄过来的报纸。
马晓斌记得,金勇总编还是一名摄影记者,曾在WH市举办过摄影展。是他的概率比较大。
马晓斌立即铺开信纸,给金勇总编写了一份简短的信。信中告知金总,自己已在沿江县的广播电视报社工作,如果贵社需要摄影记者,他愿意效劳。
金总很快给马晓斌回信了:“自从你毕业后,我们二年多没见了。得知你已从事新闻工作,非常欣慰。我今年年初已从WH日报辞职,到海南创办了《海南图片报》,目前发行量不是很大,也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来大特区闯一闯,我们非常欢迎。”
马晓斌心中那团火又被点燃了。马晓斌似乎已经身居海南,是一名海南图片报的摄影记者:身背他梦寐以求的佳能EOS-1N或者尼康F5相机,脖子上挂着海南图片报醒目的采访证,穿梭于海南各大新闻会场,派头十足。马晓斌想着想着,眼里泛着幸福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