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设官分职,所以阐化宣风。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李世民 《帝范》
白话
一个国家首先设百官,分职守,这样就可以百事俱兴。所以英明的君主任用官员,就要想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直的可以用来做车辕,曲的可以用来做车轮;长的可以用来做栋梁,短的可以用来做拱角。总之,不论是曲是直,是长是短的,都能各有用处。明君选用人才,与能工巧匠选用木料是一个道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用他的谋略;如果是比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蛮力;如果是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胆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谨慎;如果是既不算太聪明也不算太笨、既不是很勇敢也不是特别胆小的,就用他综合起来的能力和特点。因此,对于一个良好的工匠来说,没有什么材料是不可以派上用场的;对于一个圣明的君主来说,也没有完全无用处的人才。治国应该根据不同的政务,分设不同的职能部门来管理。这样就可以人尽其用。
家训史话
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原因的时候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认识是很清晰的。
张良沉着、稳重,战略思想正确,善于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恰当的战略方针,刘邦的每次重大决策和重大胜利几乎都少不了张良的主意。刘邦对张良的意见言听计从,在一系列关键环结上抓住了时机。刘邦西入咸阳灭秦很大程度上在于张良的一系列计谋;鸿门宴上多亏张良才使刘邦脱险;刘邦被排挤出关中时采取了张良之策,经营巴蜀,积蓄力量,建立根据地再进行决战;刘邦入蜀,张良建议火烧栈道,打消了项羽的疑心;刘邦彭城兵败,张良建议东结彭越,南连英布,让韩信向北发展,即正面防御,两翼牵制,敌后骚扰,进行持久防御,不同项羽决战的战略;刘邦兵困荥阳,依郦食其计准备分封六国,张良以其远见卓识力劝刘邦,使刘邦避免了一个大错误;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鸿沟协议签订后刘邦准备撤回关中,张良和陈平极力劝阻,制定了战略进攻的计划,垓下之战击败了项羽;击败项羽后刘邦封赏功臣,一些功臣因没得到封赏而欲造反,刘邦依张良计封赏其最厌恨之人雍齿,稳住了人心。
陈平机智灵活,急中生智,使用诡计方面比张良高出一畴。他反映快,越是危机时刻越能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刘邦看准了这一点,因此一直把陈平留在身边并大胆任用,以防突发性危机。刘邦在荥阳被困,白登山被围时,连张良也没有了主意,多亏了陈平的诡计刘邦才保全了性命。当韩信要求做齐王时,刘邦大骂,话说了一半,被反应机敏的陈平踩了一下脚,张良对刘邦耳语了几句,刘邦急忙改口,如果刘邦后半句话说出来拒绝了韩信的要求,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刘邦依陈平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依陈平计生擒了韩信。刘邦死后,陈平又同周勃消灭诸吕,保住了刘家的江山。
韩信用兵如神,是难得的统帅之才,被称为“兵家之仙”。但他却不被项羽重用,为了施展抱负,他投奔了刘邦,刘邦仍然没有重用他。萧何月下追韩信使刘邦开始相信了他的才能,于是刘邦和韩信认真地谈论天下大计,韩信精辟深入地为他剖析了楚汉形势,刘邦大开眼界,他认定韩信就是自己军中所缺乏的统帅之才,因此完全接受了萧何的建议,做出了令军中诸将军目瞪口呆的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全权指挥大军。此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后,又渡河奇袭安邑,占领魏国全境,俘获魏王豹。接着,韩信平定了代国,公元前204年,他率领不足万人的队伍在井陉背水一战,巧出奇兵打败赵国20万大军。打败赵国后,他又迫使燕王献地投降。公元前203年,韩信伐齐,攻下齐都临淄,赶走齐王田广,用诱敌深入之计,水淹楚将龙且率领的20万援兵。公元前202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重重包围,最后逼项羽乌江自刎。
古训今鉴
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我们常说的“全才”,那也是相对的。任何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群体的整体效能。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每一个人才应有作用的关键。刘邦用人不拘一格,以才能为标准,不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刘邦能够成就帝王之业,保住胜利的果实,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高超的驭人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