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
原文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译文
一般人的常情是,说出话就希望别人遵从,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拙,而宁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于困于困境。说到别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顺从其所长。说到别人的短处,就要避其所短。甲虫自卫时,一定是依靠坚硬和厚实的甲壳;螫虫的攻击,一定会用它的毒针去螫对手。所以说,连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游说者也应该知道运用其所该运用的一切手段。因此,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导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以上五种游说辞令,精通之后就要以运用,对自己有利是老谋深算可以实行。
纵横家智慧故事
游说的技巧就是不以自己为中心,打动对方才是重要的,一味的推销自己的主张反而使对方产生抵抗心理,顺应着对方的话,不知不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才是懂得语言技巧的人。
王融27岁时候,萧赜认为他有才辩,让他兼任主客之职,负责接待别国使臣。这一年,北魏派房景高、宋弁二人为使节来到南齐,他们见到接待自己的官员如此年轻,很感惊奇。宋弁便直接问王融多大年纪。
王融便答道:“五十之年,久逾其半。”王融此答非常巧妙,五十之年为虚,听起来不给人稚幼之感,久逾其半为实,其中暗含了他的实际年龄。此虚实结合的回答,大大出乎北魏使臣的预料。
房景高听说王融文才很高,他的《曲水诗序》文藻富丽,为当时称道,就说:“我们在北魏就听说王主客的《曲水诗序》了,据说此文超过了刘宋大文学家颜延年。我们实愿一见。”王融回答说:“我皇朝昌盛,君主贤明,汉武之时岂能相比,只是我的文章粗鄙,不能与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
谦虚一番后,王融谈起了正事:“我奉尊上之命,有一事相问。在你们国家的西部和北部,有广阔的牧场,有许多优良的马种。如今,你们给我们献来的马匹,号称良骥,实际上连驽骀老马都不如。你们与我朝信誓旦旦地讲和,岂能失其信义,难道不能送来千里骐骥吗?”
宋弁见王融反驳犀利,便有意一转话题,问:“王主客为什么这样孜孜追求千里马呢?”
王融说:“贵国既然有优马、劣马之别,我们就要寻求优等的。如果千里马每天都有,我们圣上就用千里马来拉鼓车。”宋弁笑道:“算了吧!你刚才已经表达了对千里马的需求,怎么舍得用它拉鼓车呢!”
王融机智地答道:“买死马之骨,亦以郭隗之故。”王融这句话,借用了战国的郭隗给燕昭王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带着千金去买千里马。他到买马的地方,发现千里马已死,便花了500金把马骨买回来。别人不解他为何花重金买死马之骨,那人说:“死马我都肯花钱去买,更何况活马呢!”人们见他买马心诚,不到一年,就有三个人将真正的千里马卖他。王融借这个故事,说明南齐的好马会源源不断而来,也隐喻着南齐的人才会源源不断而来。末弁面对机智的王融,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
§§6.
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
原文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译文
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善于雄辨;与善辨的人谈话要依靠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层建瓴;与贫穷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贱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相反。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让他们明白这些方法,与不聪明的人谈话,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而这样做是很困难的。游说辞令有许多类,所说之事又随时变化。如果整天游说,能不脱离原则,事情就不出乱子。如果一天从早到晚不变更方向,就不会违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评论。对于听觉来说,最宝贵的是清楚,对于思维来说,最宝贵是是非分明;对于言辞来说,最宝贵的是出奇制胜。
纵横家智慧故事
这段话依旧说的是与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学问的人交谈的技巧,无论怎么游说,最关键的是不脱离原则,不变更方向。青梅煮酒的曹刘都是个中高手。
建安三年十月,刘备虽然是依附曹操,但也企图消灭他。汉献帝刘协的舅父车骑将军董承,看出刘备的意图。与他商议共同除掉曹操的办法,刘备欣然同意,并签字画押,嘱咐董承说:“千万要小心谨慎,慢慢寻找机会,切不可泄露了机密。”
刘备为了提防曹操,消除对自己的怀疑,就在住所后面种了一块菜园,每天亲手浇水施肥,以为韬晦之计,避免曹操的注意。别人看来刘备似乎真的胸无大志,不关心天下大事了。连关羽、张飞二人也对此不满。
有一天,刘备正在菜园浇水,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府中饮酒消遣。刘备来到曹府,曹操一见刘备就笑着说:“你在家做大事啊!”吓得刘备面色如土。曹操拉着刘备的手一起走向后园,指着菜园说:“玄德学习种菜,真不容易啊!”刘备听了才放下心来,说:“没有事做,消遣罢了!”曹操指着园中树枝上的青梅说:“刚才看见梅子青青,就想起了去年征伐张绣的时候,将士缺水口渴;我当时灵机一动,以马鞭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将士们听了,顿时口中生津,不觉得口渴了。今天这青梅不能不赏,因而邀请你一同赏梅饮酒。”说着俩人已走到亭前,那里已摆上一盘青梅,一樽煮熟的酒。俩人面对面坐下,叙谈畅饮。酒喝到一半正在兴头上,天空忽然阴云密布,即将大雨来临。曹操和刘备靠着亭栏遥望象乌龙一样的黑云。曹操忽向刘备提问:“你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答道:“不太知道。”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现在是春末季节,龙随气候的变化,就象一个人得志后四海纵横一样。龙可以比作当今世上的英雄。玄德久经沧桑,必定知道当今谁是世上英雄,请你指出一二个。”刘备说:“我这肉眼怎能识别英雄啊?”曹操说:“不用谦虚。”刘备说:“淮南袁术,兵粮充足,可以算得上英雄?”曹操笑着说:“坟中的枯骨,我早晚必能捉住他!”刘备说:“河北袁绍,今日虎踞冀州之地,可以算得上英雄?”曹操又笑着说:“袁绍表面厉害,实际胆小,有智谋却欠果断;想干大事又惜命,见小利而又忘命,算什么英雄?”刘备又说了刘表、刘璋、张绣、张鲁等人,曹操拍掌大笑说:“这种碌碌小人,何足挂齿?”刘备说:“那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所谓英雄,应该是胸怀大志,有勇有谋的人。”刘备问:“那是谁呢?”曹操用手指刘备,然后又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与我啊!”刘备一听,大吃一惊,手里的筷子,不自觉地落在地上。这时正好电光一闪,巨雷轰鸣。刘备装作镇静拾起筷子说:“刚才这一声惊雷,把我手中的筷子都震落了。”曹操大笑道:“大丈夫也惧怕打雷吗?”刘备说:“圣人听到刮风打雷也会变脸色,何况我怎么能不怕呢?”将听到刚才的话才掉了筷子和勺子的缘故轻轻的掩饰了过去。曹操才不怀疑玄德。
§§7.
相益则亲,相损则疏
原文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鬼谷子·谋篇第十》
译文
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同情而相亲者,都会得到好处;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只能对部分人有利而对部分人有害;凡是恶习相同而相亲的,一定是都受到损害。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是部分人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一定理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
纵横家智慧故事
自然界的危险人们很容易看出来并作出选择,但是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与人情利害,一般人就会被主观喜好所左右,纵横家的智慧不过就是最简单的趋利避害,却是最有用的,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合纵连横了。除此之外,战国时期这样的小规模联合比比皆是。
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晋国联合秦国进攻郑国,很快就包围了郑国的国都。郑文公遂召烛武入朝,封其为亚卿。烛武当夜受命而出,命壮士用绳索将其从城墙上吊下东门,径直向秦军营寨而去。秦军士兵把他拦在寨门外,根本不让他进去。于是烛武就在秦军寨外放声大哭,吵得秦军不得安宁。军士只得把他带进去见秦穆公。秦穆公问:“你是何人?”烛武回答道:“老臣乃郑国大夫烛武。”穆公问:“你为何在我寨外大哭?”烛武说:“我为郑国将要灭亡而哭。”穆公说:“郑国将要灭亡,你为何在我的寨外号哭?”烛武说:“老臣哭郑,同时也哭秦。郑亡不足惜,唯独可惜秦国的灭亡。”秦穆公一听此话,不觉大怒,呵斥道:“秦国有何可惜?你若说不出道理来,我立刻就把你斩了。”烛武面无惧色,说道:“秦晋合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敌二国,其灭亡自不待言。如果郑国灭亡而有益于秦国,老臣又何敢言?依老臣之见,郑国灭亡不仅无益于秦国,而且大有损于秦国,君为何劳军费财,甘愿为别人所驱使?”烛武的这一番话,使秦穆公大感疑惑,态度也变得宽和了,急切地说:“愿闻其详。”烛武见秦穆公已有所心动,便接着说道:“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晋国的西边,秦国与郑国相距千里之远,中间隔着晋国,秦国的南边又是东周,请问秦国能越过周、晋而拥有郑国吗?郑国虽然灭亡,土地皆为晋国所有,秦国能得到一尺土地吗?秦晋两国,比邻而立,势不相下,晋国日益强大,则秦国日益弱小,秦国竟然甘心为晋国兼并土地而削弱自己,稍有头脑的人都绝不会出此下策。晋惠公曾答应将河西五城给秦国,不久就反悔了,这是君所知道的。秦国对晋国累世有恩,但是曾见晋国有分毫回报于秦国吗?至晋文公复国以来,大肆扩充军队,以对外兼并为基本国策,现在拓地于东,灭亡郑国,他日必想拓地于西,祸患就将及于秦国了。君不会不知道晋国借虞国之道以灭虢国之事吧?虞君不智,贪得小利,助晋自灭,君岂不以此为鉴哉!以君之贤明智慧,竟然甘心堕入晋国的权谋,此臣所谓‘无益而有损’,所以为秦痛哭者也。”秦穆公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称秦穆公像是,最后不禁悚然动色,由衷地说道:“大夫之言是也。”烛武进一步说道:“君若肯宽缓对郑国的包围,吾君愿与君订立盟誓,归顺秦国。君如在东方有事,郑国愿竭诚相助,行李往来,皆取给于郑国,郑国犹如秦国的外府,君以为如何?”秦穆公听了,心中大喜,遂与郑国订立盟约,秘密撤兵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