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棚在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能避风雨的简陋的小屋”。既然简陋,不免简单、简便、简略和简约。因为这些特性,结构简单,极易搭建拆装和迁移,具备生存和生活的功能,早年是东北地区特有的最简易的建筑,供猎人野外和穷人居家生活。休看这不登大雅之堂的窝棚,无法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能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同日而语,也比不了世界上那些著名的钢架桥,却也体现出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它同样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无须设计,只凭目测,根据需求,用三条边的长度,确定窝棚的面积和形状。几根木棒支起一个三角形,没有严格的模式和苛刻的要求,可平地起,也可以就坡势成型,用柴草等杂物遮盖周围,地面上铺陈防寒隔潮的柴草或者衣物,便可在里边蜗居度日。因它的形状与东北特产——“窝头”相似,便约定俗成的称作为窝棚。
运河大堤两侧的窝棚,有着不同的功能,有的是农民秋末看庄稼的庇护之所,有的是看林护堤人的休憩之地,还有的是郊区人用以野地生存遮风挡雨的“建筑”。眼前这个窝棚建造的既精致又有些许奢侈,它不仅使用了足可以盖房子用的椽子当支撑,还刻意地外加了一层塑料布,在底下为了防止湿气上升,又铺了一层厚厚的稻草。
柳树老远就看到了这个窝棚,他便以身体护着叶子,径直钻了进去。虽然有一个像样的窝棚可以挡雨御寒,可是无济于事,他们浑身上下早已浇成了落汤鸡。特别是身体羸弱的叶子,更是冻得冷作一团。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雨,丝毫没有减弱的势头,雷声震耳欲聋,电光把天和地连接在了一起,用以释放它的威力。身处河堤,雷声雨声,无不带来一种肃杀惨烈的感觉,在这远离城市和人群的夜晚,禁不住让人毛骨悚然。
一向胆大的柳树,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阵势,心中不免也在敲鼓。可他毕竟是个大男人,在小女生面前要显示出应有的风度和格局。雨水打湿了的衣服,在暖融融的窝棚里,难抵他沸腾的热血的温润。他的温度和活力很快便恢复了,他拉过瑟瑟发抖的叶子,让她坐在腿上,用自己的体温为她增加热度。
身单力薄的叶子,此情此景,不光让她的身体失去温度,更重要的是带给她心理上的惊恐,让她战战兢兢,无法排解,好在柳树在身边,并且表现出了男人的气概。可是她仍然害怕,这样距离的与男孩子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单独相处,这是她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她惶惶不安不知所措,不单单彻底地失去了安全感和对柳树的信任,就连自主的能力也丧失了。
后来,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她已说不清楚,只知道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让她无力叫喊和挣扎。
柳树的冲撞和威慑代替了一切,盖过了烈烈的风声,隆隆的雷声,噼噼啪啪的雨啸声,还有风卷运河水拍岸的波涛声。
叶子不愿把这些告诉柳树林,她只说我病了。当我有意识的时候,已躺在了沈倩如阿姨的床上,这之前发生了什么,我一点也记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