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在中国作协港澳台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历史小说研讨会上,唐浩明兄曾对我戏言:“如果你有钱,你就设立一个奖项,在世界范围内征求研究文章,如果有谁能把历史小说的真实性问题研究明白,且让大家都接受他的观点,就给他一百万奖金。”浩明兄说这句话,实乃事出有因。近些年,历史小说的创作非常兴旺。如果用读者决定市场的观点来衡量,无疑历史小说在中国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国民都有嗜史的习惯。小时候读过的《今古贤文》上的一句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知今”,可作为嗜史的注脚。嗜史并不是怀旧,而是一种观照当今鉴别世事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不仅中国人如此,印度、埃及,俄罗斯等有着悠久历史国度的人民亦复如是。前年,我曾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印度访问。在新德里,主人招待我们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阿育王》,这是一部历史大片。爱情加暴力,故事紧凑曲折,颇有美国好莱坞影片的特点。阿育王所处年代,比中国秦始皇稍早一些。他统一了印度,几乎成了印度历史的代名字。他在征伐期间,嗜杀成性,一俟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他便昄依佛教。在全国大建梵刹。在阿占陀石窟,我看到了那一时期佛教的辉煌。虽然两千多年时间过去,在今日之印度,阿育王依然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印度以他为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少。《阿育王》的热映证明了阿育王这个历史人物持久不衰的生命力。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这部电影非常喜欢。但问及印度同行,他们中不少的人表示了相反的态度。回国后,我查阅有关阿育王的资料,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影片中的第二号人物,为阿育王深爱着的那一位另一部落的公主,完全是作者杜撰的人物。如果去掉这个人物,可以说整部电影将不复存在。奇怪的是,我的印度同行责难的并不是因为作者杜撰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令阿育王神魂颠倒。而是认为这部电影过于美国化。印度人支持传统,有着我们中国人无法比拟和难以想像的固执。由此我想到,如果《阿育王》换成是一部中国电影,那么肯定会有一些专家在赞赏它具有创造性(因为像美国片)的艺术追求的同时,一定还会严厉的指责,它为什么不着重历史,要让阿育王这样一个伟大的开国皇帝爱一个并不存在的女人?同样都是东方文化,中国人与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作品的尺度为什么如此的不同?也许有人会说,印度人注重艺术的真实,而中国人更注重历史的真实。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三国:酒馆签到,被刘备偷听心声!
刘元穿越三国,本以为蛰居小酒馆,签到满三年,就能回到曾经的繁华盛世。没想到却被刘备发现,能够听到这位绝世高人的心声。“刘元兄弟!跟我走吧!”听过抬棺打仗的,没听过带着酒馆打仗的。不去!我要做咸鱼。“刘元兄弟!知道白玉美人糜贞嘛?我亲自为你撮合!”“什么?糜贞!”刘备名下的女人,我真的能得到嘛?那岂不是说,貂蝉,大乔,小乔,孙尚香……我是那贪色忘义的人嘛!我是那见到美女走不动道的人嘛!我是那……好吧我是!什么时候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