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相机是没有快门的,摄影师在取景玻璃上取景和对焦,然后盖上镜头盖,拿掉对焦屏,换上底片,然后拿掉镜头盖,根据光线估算时间后,再盖上镜头盖,一张照片就拍摄完成了。
后来出现了“快门”这个玩意儿,快门可以分成机械快门和电子快门,机械快门有可以分成早期的中心快门和后期出现的焦平面快门,其中中心快门又可以分成镜间快门和镜后快门。焦平面快门有可以分成幕帘(帘布)快门和钢片快门。
中心快门的好处是使用闪光灯的时不受限制,而且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的时候,不会产生变形。但是,中心快门会影响通光量,造成曝光不准,比如在光圈大、速度快的时候,总通光量会小于光圈小、速度慢的总通光量,所以现在在小画幅机型上已经很少使用。
早期的幕帘快门采用布帘,有横走式和纵走式之分,工作原理就是用机械装置,控制2片或者多片布帘之间的距离,当布帘高速滑过的时候,2片布帘之间的距离越大,曝光时间就越长,2片布帘之间的距离越短,曝光时间就越短。
这种快门的优点是可以做得非常快,可以高达1/2000秒,而且不会影响通光量。可以获得准确的曝光组合。但是,这种快门配合闪光灯的时候,快门速度受影响,比如,当快门速度高于1/60秒的时候,帘布之间的距离会小于36mm,这样当闪光灯点亮的时候,光线不能覆盖整张底片(闪光灯的闪光时间只有1/500秒以下),所以才有闪光同步快门一说。同时由于帘布是延一个方向移动的,当被拍摄物体反向高速移动的时候,被拍摄物体的长度会被压缩,反之会加长,因此这种快门会造成细小的变形。
纵走式快门:到了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一家叫做COPAL的公司,推出了钢质帘布纵走快门,这种快门的推出对相机的快门是一种革命,以至于后来对这样的快门统称为钢片快门,其实现在的材料已经不完全是钢的,有钛合金或碳纤维的。速度更是提高到了1/8000秒,同时由于采用了多片纵走式,使得闪光同步闪光可以达到1/125秒甚至1/250秒。
钢片快门有精度高、不易老化、耐高温、不怕阳光直射、寿命长等优点,使用闪光灯时联闪速度达1/125秒。钛金属快门速度达1/4000秒,联闪速度1/250秒。然后又出现了电子快门,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电子延时电路来控制曝光时间。电子快门又有全电子快门和电子/机械快门。由于纯机械快门由弹簧控制快门速度,所以精度很难提高,所以大家就发展了电子控制的机械快门,利用电子电路来释放快门,可以控制精度。但是,这样的快门本质上,还是机械快门。比如佳能20D和尼康D100等,都是采用这样的快门。所以,D100的最高快门只有1/4000秒,而且成本较高。
各种照相机都有快门速度的标志,一般的排列是: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等,这些都是分式的分母,是表示快门起闭时间的,准确的表示应该是:1秒、1/2秒、1/4秒、1/8秒……1/4000秒。使用不同的快门速度,拍出照片的画面效果也不一样,有些作品就是巧妙选用了快门速度而获得成功的。初学摄影者一般都习惯使用1/125秒、1/60秒,选用往往又是盲目的,或者只是仅考虑曝光的需要。你如果能有意识地使用慢速度或特别快的速度,会使你发现一个神奇的天地,也会给你拍的照片增色。
1.慢速拍摄
这是指使用1/3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拍摄照片。用慢速拍摄,可使运动的物体,在曝光瞬间,在底片上留下移动的影像。一定程度上,这种影像是虚影,速度越慢,影像虚得越厉害,从而形成以虚衬实,实中有虚,虚实相映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拍出动感,画面有生气。摄影作品《危难见精神》就是一幅成功运用慢速拍摄的照片。画面上水激浪涌,这就是用慢速度拍摄产生的新奇效果。它强有力地烘托出照片的主题——“危难见精神”,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如果使用一般常用的快门速度,水就被“凝”死在画面上了,缺乏危难的气氛,整个画面也就不会像这样能打动人。
使用慢速快门,照相机一般要有依托,最好能用三脚架或独脚架使照相机稳定。1/30秒以下的各级快门速度,都是慢速度,究竟用哪一级为好,应视被摄对象运动的速度和欲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而定。选用速度太慢,影像很可能完全虚化到模糊不清的地步,使人无法看清;选用速度太快,运动感又失去了,因此在把握不大的情形下,可多用几档试拍,找出最佳的一档快门速度,既不使所拍照片影像模糊,又能表现出一定的动感。
2.B门拍摄
使用B门,实际上是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拍摄。它受拍摄者的控制,只要B门开启后,拍摄者不松手,快门就会开着,用几秒,甚至几十秒,让胶片感光。这样长时间的开着快门,一些点状的运动物体,由于移动,在底片上留下的影像呈线状,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习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不夜城”这幅照片,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是马路上一条条的白色线条。这是什么?人们不得不仔细看看:繁华的街市,高楼大厦的灯光、广告牌的灯光、路灯灯光交相辉映。那白色的线条,原来是汽车车灯留下的条条光带,它映出了城市的夜晚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这明亮光带,就是利用B门拍摄的结果。使用B门一般视运动物体的运动状况,决定开启时间的长短。用手长时间按着快门按钮,难免不动,有时会因此震动照相机,引起画面模糊,如果用快门线锁住快门,这种问题就可避免了。
3.追随拍摄
《生命在于运动》这幅照片就是使用追随拍摄方法成功的一例。追随拍摄法,实际上还是使用慢速快门拍摄。它与前两种方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固定照相机,让运动物体从照相机镜头前通过,在底片上留下移动的影像,后者是移动照相机,随运动物体的运动而移动。运动物体与移动的照相机等速时,运动物体也就相对静止了,照片上留下的影像是静止的,而运动物体周围不动的景物,因照相机的移动,反倒成了“运动”的景物了。这种相对运动,使原来不动的景物,在底片上留下了虚化的移动影像,给人以动感。
追随摄影法,常用于体育摄影,以表现出激烈竞争的运动状态。使用追随摄影法时,要选择较深暗的、并有少量的亮景的景物,如树木、人群等,用光以侧逆光为好。这样在移动照相机追随动体时,背景才会出现明显的线条,体现出动感。在快门速度的选择上,一般说,速度慢,追随效果强烈,但技术上不太容易掌握,整个画面会因此而模糊,没有清晰点。因此,在选择使用快门速度时,要综合考虑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以及要表现的追随效果。有的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很快,使用的快门速度也相应要提高,有时要用到超过1/30秒以上的1/60秒,甚至1/125秒。要使追随摄影成功,拍摄者按动快门,必须死盯住运动物体,在移动照相机的同时按动,不能因为按动快门,照相机中途停止移动。追随拍摄方法很多,除前面介绍的《生命在于运动》这种斜向追随外,还有纵向追随、变焦追随、平行横向追随等,大家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4.高速摄影
以1/10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拍摄动体,动体仿佛凝固静止了。德国乌伟?H?宾德赛尔的一幅摄影作品《无题》,就是用高速快门拍下的蛋黄滴落的一瞬间。生活中,谁都见过蛋黄,但却从未见过它如此有趣,由于使用了高速快门,把蛋黄滴落这一人们不以为然的现象再现出来,使人感到新鲜无比。一些运动的物体,如果采用高速摄影,会产生与使用慢速度摄影截然不同的效果。
采用高速摄影的方法拍摄,这对使用的照相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一般普级型照相机快门速度最高仅1/250秒,或1/300秒,都不可能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