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它不仅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而且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既可广植湖泊,蔚为壮观,又能盆栽瓶插,别有情趣;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囿和私家庭园的珍贵水生花卉,在今天的现代风景园林中,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应用更加广泛。
荷花典故
“莲花落”
“莲花落”源于宋、元民间,是封建社会湖区灾民得不到救迫于饥寒,流离四方,沦为乞丐,为谋生而在街头卖唱。如此世世相传,渐渐形成独特的唱腔。艺丐因时因地即兴演唱;每节歌词离不开他们湖区生活的荷花,久之,成为乞丐自己的艺术~~花落》,流传至今。
乞丐艺人多能说善辩,往往逢场作戏用竹板、铜钱,甩手推成乐,编造一些主家爱听的词儿,以获取赏赐。
莲花落有说、有唱、有伴奏,形式活泼,通俗易懂。20世纪50代初在湖北洪湖、鄂西北、豫西南乃至浙江绍兴、宁波、杭州等地区还十分流行,后衰落。80年代绍兴出了个专唱莲花落的胡兆他在下放劳动期间发现这支颇受农民欢迎的乡曲,决心改革莲落唱腔的音调平、节奏慢的缺点,吸收评弹、越剧、绍剧的表演法,创作了《姑娘上门》之类新的莲花落节目,表演大方风趣,乡气息浓厚,群众喜爱。从而莲花落以崭新的面貌又风靡浙江民“赛花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咏荷民歌。
在丝绸古道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境内,有一以赛歌闻名的莲花山。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六日,莲花山云集来自临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手和群众,风餐露宿6天5夜,相互赛歌,交流思想感情,是今路上的一绝。在拦路对歌中,每一首“花儿”的结尾,都有“花儿,莲叶儿”的合唱。这是为什么呢?事出有因,它牵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相传,仙人广成子曾云游至此,荷花仙女伴随而来。途中,仙女爱慕人间的一个热爱劳动的年青小伙子,遭到广成子的反对,被打落凡尘,化为这座莲花山,屹立在湖边,当地群众敬仰这位纯洁多情的荷花仙子,特在山上修庙缅怀她。
孙中山与荷花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的艰危年代里四处奔走,生活动荡,可在他的心灵深处,同样有对花卉的爱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华大地,他爱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过,他似乎对广泛在培于我国的荷花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从上海去杭州,当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观赏河山胜景,此时湖边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对旁人道:“中国当如此花”,随后又至秋瑾墓前,凭吊为民族革命壮烈牺牲的秋瑾烈士,"中国当如此花"一语,正是孙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羡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钟情于桃李的娇艳,却希望中国人都能像荷花那样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兴的中国能像荷花那样灿烂芬芳,香飘四海,
1908年,孙中山先生留居日本时,为了感谢房东田中隆先生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支持,赠送给田中隆先生亲笔手书“至诚感神”和象征君子友谊之情的四颗莲花种子,田中隆家人将这四颗莲籽作为传家之宝珍藏,直至1930年,才请日本“荷花博士”大贺一郎先生将这四颗莲籽培育开花,并命名为“孙文莲”,1979年,我国*****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耐良唐招提寺时,日本朋友阪本佑二先生(大贺一郎的学生)委托唐招提寺的主持森本孝顺长老,将“孙文莲”,“樱莲”,“渔山红莲”,“尼赫鲁莲”,等一批珍贵的荷花品种送给邓颖超副委员长,请她转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表达中日人民的友谊,成为中日人民交往史上的一则佳话。
“孙文莲”是一单瓣的莲花品种,花瓣21枚左右。花瓣呈倒挂金钟淡粉红色(FuchsinePink)。花朵红色,直径22~26厘米。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盛开在中日大地上,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和中日人民的友谊万古长存。
张大千与荷花
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花等。1958年,他曾以一幅《秋海棠》,荣膺纽约国际艺术协会选为世界伟大画家。而他平时画得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的时候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愈加浓厚,用他自己的话说:“画起来真是过瘾。”
张大千画花卉有两个原则:不喜欢的东西不画;不了解的东西不画。他说:“画花一定要时常观察花的神情。我一向要求自己画“池塘的花”,而不是画“花瓶里的供花”。”他移居台湾后,还一直梦想有一座荷花池塘,但是外双溪新屋的院子小,不能如愿,只好在水缸里养荷、赏荷、画荷了。
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爱荷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里。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
张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许多壮观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国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这六幅墨荷在作画当时,必须打通大画室才能完全打开摆平,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画。这些长12尺,宽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在美展出后,由《读者文摘》购藏,14万美元的售价,打破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说明张大千先生在画荷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荷花史话
荷文化的形成
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118厘米,故宫博物管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伸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荷文化的发展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我国的荷化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
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我国的医学从秦汉起开始了新的发展。汉朝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谯县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荷文化的兴旺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緙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緙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
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还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
荷文化的光大
自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荷花也成为美化人们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贵花卉,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
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1963年,大贺将一百颗大贺莲种子,送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1979年4月,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观鉴**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时,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捧交给邓颖超副委员长。1980年4月,为庆贺“日本国家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武汉研究所便将繁殖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送往大明寺,安放在紧连鉴真纪念堂的平远楼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荷花的栽培技术也日趋先进完善。先共有阿花品种200余种,分布遍及全国。随着荷花文化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普及发展,以荷花为市花的城市日益增多。到目前为止,就有山东济南市、济宁市、河南许昌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以及广东肇庆市,把荷花作为文化精神的象征。
诗画里的荷花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曲池荷》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折荷有赠》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采莲曲》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望亭观荷花》姚勉
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
分明飞下双双鹭,才到花边不见踪。
《西湖夏景》程安仁
五月湖中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靓妆玉面映波光,细袖轻裙受风举。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在中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还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清陈书画《荷花》;清任伯年《荷花鸳鸯图》;民国谢稚柳《荷雀图》;宋马兴祖《疏荷沙鸟图》;宋扇面画《晚荷郭索图》;宋人画《荷蟹图》;宋冯大有《太液荷风图》;传宋人《子孙和合图 》。
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更是“荷痴”,他的荷花作品不枚盛数,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越加浓厚。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花得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面。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张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许多壮观的大幅荷花作品,如 1963年他在美国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这六幅墨荷在作画当时,必须大通大画室才能完全摆平,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画。这些长12尺,宽 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在美国展出后,由<<读者文摘>>购藏,14万美元的售价,打破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创泼墨彩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他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用他自己的审美感和艺术情趣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