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康熙《庭训格言》
白话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天性作为行善的开始,以此来说明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不失其婴儿一般善良、纯朴之心的人。”这不是说从孩提时一直到年老死去,可随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感情,放纵自己的认识能力,放纵自己的才能,没有一刻不是他良心、本性的自然流露。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能做到听从心之所想,不违犯任何规矩,也还是在十五岁时立志苦学、三十岁时成家立业、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之后,才能达到这般境界。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无知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八岁时就入小学,十五岁时入大学,目的是为了端正他禀性、习气中已有偏差的地方,防止他被物质欲望所诱惑,开启他的聪明才智,保持他的忠诚、有信,使他能时时处处不丧失这些品德。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追求真理的思想,也是永远不息,有如不知自己的年纪已进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学问的人,他们选择认为是好的就坚持不懈,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教,恭顺有序,勤恳不懈,中间没有一丝一毫轻视和疏忽,才能每天都不断地进步。
家训史话
司马遹是晋惠帝的长子,少年聪颖,后被立为太子。年纪稍长,太子司马遹却不好学了,每天只与左右嬉戏胡闹,也不知道尊敬师傅。贾后南风平素就疾恨太子名声好于是暗地里指使宦官对太子进行教唆,劝他不必拘束,不想学习就别去学,要为所欲为,劝他动用严刑惩罚对自己进行劝谏的人。于是他一天天怠慢松懈,只在园中游戏,荒废学业的同时变得日渐暴戾,有敢冒犯者,他便用棍子击打。又让小商小贩到西园卖各种杂物,他坐收其利。他将用于众人的钱供他宠幸的人使用。舍人杜锡苦心劝谏,换来的是针刺的严酷惩罚。贾皇后趁机向晋惠帝进谗言,最终,司马遹被废为庶人,并被贾皇后害死,年仅二十三岁。不仅自毁了前程,也把性命葬送了。
司马遹资质聪明,但是不读书荒废了学业,以至于不通大义不懂世情。秉性有所偏差的地方得不到修正反而愈演愈烈,终于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为所欲为,岂有不败之理?
古训今鉴
康熙这则家训的要义是读书是为立德,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德行无失。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学习和做事都要有坚持下去。人格的修养也是一样,一生都清白自持的人,临到老来糊涂昏聩的例子很多,应引以为鉴,勤读书使自己保持优秀的一面,不被世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