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个学生,而得意门生只有七十二人,樊迟就是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一次,樊迟随着孔子闲游,来到一个祈天的祭坛底下。望着高高的祭坛,他不由问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怎样才能积得深厚呢?而人们的隐私怎样才能治得下去?受了私心的迷惑又怎样才能辨别呢?孔子直点头,连连夸奖他问题提得好。
樊迟谦虚好学,在学习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有时还向同学请教,而且一定非要把这个问题弄懂了不可。
“仁”是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的核心。这个问题涵盖性强、抽象、不易理解。樊迟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子路篇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雍也篇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第三次问仁的故事是这样的: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回答说:“爱人。”樊迟又问:“那么‘知’呢?”孔子回答说:“知人。”樊迟还是不能理解,就请老师再做进一步的解释。孔子说:“从政治方面谈,如果举贤任能,任用正直的有德有才的人而不任用那些无才无德的奸邪的人,那些奸邪的人就会向正直的人学习而变成好人,这就是‘知’啊!”樊迟还是觉得没有深刻理解孔子的话。不能彻底弄通这个问题,他心里总是感到不踏实。
有一天,他见到了子夏,子夏在孔子的学生中是个佼佼者。樊迟在与子夏交谈的过程中,又把“知”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说:“前几天我见到了老师,我问‘知是什么意思?’老师说‘如果任用正直的贤德的人而那些奸邪的人就会变得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方面的事例多得很呢!舜做天子的时候,在众人之中把正直贤德的皋陶提拔起来做宰相执政;商汤做天子的时候,让正直贤良的伊尹提做宰相执政。人们都学习他们的良好品德,结果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不就是老师说的‘善于识别人的善恶’吗?而善于识别人的善恶,又能任用正直贤德的人,这不就是虞舜与商汤的智慧吗?”樊迟这才真正地明白了。
简评:
樊迟虽好学但属于天分欠佳的学生,在一群弟子里,他最初不是出挑的,曾经还因为问老师稼穑之事被孔子说为小人,颇有不堪大任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樊迟,无论是道德文章还是劳动生产都勤学好问,几年之后文武双全,得到孔子的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