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虽昔也三代之伪民,亦犹此也,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人。
——《墨子》
译文
即使是三代虚伪的人,也都这样说。粉饰“有命”之说,以教唆那些愚笨朴实的人。
墨家智慧故事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常常利用“人各有命”的说法来安抚百姓,让百姓安于现状,不会反抗。实际上,贫富或愚诈等差别都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刘崧,字子高,原名楚,江西泰和县农人。这个普通的农人,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竟当上了北平的按察司副使,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事情。
明洪武三年,一天傍晚,有一个名字叫刘楚的农人,收工回到家。他怎么也没想到,官使却已经在他家恭候他多时了。官使是来通知刘楚,让他进京,皇上要召见他。
刘楚被选荐入京,改名为刘崧。他在奉天殿朝见过明太祖后,起初被授官兵部职方司郎中,但不久就升任为北平按察司副使。刘楚所以被举荐,理由是“经明行修”,也就是说,不但他经史子集样样精通,而且他还是江西著名才子、“西江派”诗人的代表人物。
刘崧赴任,一不带家眷,二不要随从,只有一名小僮相随,行李也很简单的。等他到达任所,他又把小僮遣还,独自一人,留住在官署内。
刘崧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在生活上为什么要这样简单?这是个谜。
刘崧自幼读书以勤奋著称。做官之后,读书的志向始终不改,在勤于政事的同时,读书一天都没有懈怠过。
明朝建国之初,北方经济、文化破坏甚重,亟待恢复。刘崧,在安定民心,发展生产,振兴教育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白天忙于公务,晚上勤奋地读书写作,“孤灯一榻,读书不辍”。五更天色未明,便衣冠而起,坐待处理次日政事。
刘崧天性廉慎,一床旧被,盖了十多年,还不肯换,直到被老鼠咬得不成样子,才肯换一床新的,旧被补到不能再用的时候,又留给孩子改作了衣服。他的官做得很大,却很少注意自己的衣食和住行,精力大都放到公务上去了。
在北平为官十载,公事之暇,对北平风土人情,沿革历史作了考察,撰成《北平志》、《北平事迹》,还留下诗文多卷。
刘崧为人书生气颇重,很不讨上司喜欢。丞相胡惟庸很讨厌他,找机会将他免了官职,罚去运粮作工。刘崧是做惯了农活的,并不以为然。不久,胡惟庸被杀,刘崧重新升任了礼部侍郎。这一年,谨身殿遭到雷击,明太祖以天灾命群臣上言政事得失。刘崧上书大谈修德行仁。这与明太祖诛杀功臣的所作所为更是格格不入,于是明太祖便以年迈为由,让他告老还乡了。
第二年春天,国子监缺官,想起刘崧的文名和他在北平兴学重教的政绩,明太祖又传旨征拜刘崧为国子司业(国子监副长官)。这时的刘崧,也的确是年老多病,但是朝廷只要有召,绝对是义不容辞。刘崧勉力入朝,担任教导诸生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刘崧从一个普通的农人,到最后为国效力致死,很好地驳斥了天命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