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论语》曰:“车中不内顾。”《礼》曰:“目容端。”所谓内顾,即回顾也。不端,即斜视也。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亦且有犯忌讳。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
白话
一个人在行走、停留、端坐、躺卧的时候,都不可以回头看或是斜眼瞧。《论语》里说过:“坐在车子里不回头看。”《礼记》上说:“目光、容貌都要端正。”所谓的内顾,也就是回头看。不端正,也就是斜视。这些地方,不但关系到是否具有符合礼仪的容貌、仪容,而且关系到是否触犯了忌讳。我们清朝先辈老人,也把行走时回头看的人看作是犯了大忌讳。因此我时常提醒你们,要引为鉴戒。
家训史话
“行止端方,目不斜视” ,在谈话时,无论你出于何种动机.斜眼看人会使对方觉得你轻蔑他,或者有敌意和挑衅之倾向。我国古代对举止就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审美要求。正确而优雅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风度、有修养,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反之,则显得不雅,甚至失礼。举止是一个人自身修养在生活和行为方面的反映,是映现一个人内涵的一面镜子。没有优雅的举止,就没有优雅的风度。在办事活动中,优雅的举止、高雅的谈吐等内在涵养的表现,会给人留下更为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孔子礼治必须表现在起居饮食之上,也就是是说,生理、心理的活动是有一定的秩序,便得有要一定的规范化和合理性;论语有言 “食不语,寝不言”,“升车马,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意思是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以免影响到消化;睡前唠叨不绝会使思绪兴奋,不得安宁,因而影响入睡。上车时,一定先正面站立,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里,不回头向车内看,不高声快速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曾国藩用八个字来讲:“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在古代,读书人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很复杂,心眼也多。比如说水泊梁山那一百零八个草莽英雄,真正的读书人只有军师吴用等几个,其他英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但吴用就不一样,当卢俊义为晁盖报仇以后,宋江要推卢俊义坐头把交椅,吴用是反对的,但他不说,使个眼神,黑旋风李逵就跳出来丁。吴用也许考虑自己的身份,带头反对,不给卢俊义面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不出面,至少不会得罪卢俊。万一宋江要死命坚持晁盖临死前的诺言——谁为他报仇,谁就坐头把交椅——那卢俊义还是要坐的,吴用自己不出面,两人都不会得罪,何乐而不为呢?李逵、武松等血性汉子就不会有这么多心眼了。
读书读进去了,就在心里积储了一种气功态。换句话说,读书人长期在练气功,气质与常人也有不同。但他们当中也有心怀邪念的小人,也有落井下石、拐骗别人妻女财物声名的不义之士,在文儒雅土、谦谦君子的文明面纱掩盖下,该如何识别呢?这就要看骨相察神,心有所动,眼睛会流露出变化,这其实就是在由眼睛察神。不论神光内敛,锋芒外显,神所传递的心性正邪、智慧愚笨都是掩盖不了。
古训今鉴
眼睛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它能表达出人们最细微、最精妙的内心情思,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能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目光是坦然、亲切、和蔼、有神的。特别是在与人交谈时,目光应该是注视对方,不应该躲闪或游移不定。目不斜视,除了是礼仪举止之外,也未尝不是卫生和养生及安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