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朕决不欺人。即如今凡匠役人等,各有密传技艺,决不肯告人。而朕问之,彼若开诚明奏,必密之,不告一人也。
——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
白话
我绝不会欺哄他人。就好像现在的手艺匠人等,他们都各有自己秘密相传的某种技艺,一定不愿意告诉给别人。但我问他们,他们如肯告诉我,我一定会为他们保密,不告诉任何人。
家训史话
所谓“信”,主要是指“信守诺言”,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用“诚”来解释“信”,用“信”来解释“诚”。因此“诚”与“信”逐渐连用,形成“诚信”一词。
西汉成帝时的孔光。孔光相传为孔子十四世孙,自幼秉承儒学家风,饱读诗书,年未二十,即踏入了仕途。汉成帝即位后,孔光以其卓越的才能被任命为尚书,在短短的几年中,他将前代政事及汉代的制度法规均烂熟于胸,由此备受皇帝的信任。尚书原本是皇帝身边负责管理各种文书收发的侍臣,地位低下,汉武帝为了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大臣们的权力,逐渐开始重用尚书等身边近臣,组成中朝,当时不少大臣皆以领尚书事的职衔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尚书由此成为掌管机要的重要部门。
数年后,孔光即领尚书事,成为了尚书机构的领导。孔光自领尚书事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遵守国家法度,不坏前代成规。如果皇帝向他询问政事,孔光总会引经据典,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从来不会为了迎合皇帝而口是心非。而皇帝如果不同意他的意见,孔光也不会犯颜直谏,惹皇帝不高兴。因此,在这种为官原则指导下,孔光在领尚书事任上一直安稳无事,一干就是十余年,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当时,领尚书事又被称为“典枢机”,意为掌管机密,该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保密。也许孔光生来就是一个守口如瓶的人,这项工作对于他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孔光有一个经常销毁发言草稿的习惯,凡是涉及与皇帝之间对话内容的草稿一律销毁,这样做可以防止机密外泄。同时,如果他推荐某人做官,也不会让其知道是自己推荐了他,以防结党营私。
孔光回到家后,对自己的兄弟、妻子和孩子,只字不提朝中政事。家人们也知道孔光的嘴是非常严的,也就不去找那个无趣。但他们都没去过皇宫,为了长长见识,问问别的新鲜事总可以吧?于是家人向孔光提出了一个问题:“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都是些什么树啊?”孔光听罢,皱了皱眉头,先是沉默不语,继而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家人们万万没想到,孔光的保密工作竟然做到滴水不漏的地步。
古训今鉴
人们常言:口是心灵的大门,假如大门防守不严,内中机密就会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灵的双脚,意志不坚定,就可能会像跛脚一般走入邪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稳私,不愿人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有时你认为信得过的人可能偏偏与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己,随情况变化就可能为敌。故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民谚。为人守信,不仅仅是一个品德问题,正如康熙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的那样:为人要言而有信,要能够保守秘密。这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而别人也才会为你尽力、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