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会阴等部位,常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湿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部分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遗传因素亦为本病因素之一。病因复杂给本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古代中医文献无“湿疹”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特征,主要归属于“浸淫疮”、“湿毒”之范畴,又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生于小腿的叫“臁疮”,生于肘窝或胭窝部叫“四弯风”,生于阴囊叫“绣球风”等名称不下十余种。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及病机十九条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首先提出中医治疗本病之方药。嗣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久疮者¨¨为风湿所乘,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三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初步奠定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基础。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之病因,并提出用蛤粉散外治方法。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湿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不仅对本病的临床症状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53年。从60年代起,临床文章逐渐增多,有个案报道,亦有百例以上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多主张以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亦有应用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了深人研讨。如对湿疹的病因,历来医家多认为以风、湿、热、毒为主,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血虚风燥亦为本病的病理机转之一。辨证分型方面正逐步趋向统一。治疗方面,在内服中药与外治法并重的基础上,又发掘出针灸、磁疗,单方验方疗法,使疗效进一步提高。目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有效率为80%~90%。
与此同时,还进行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如为了判断含铅中药外用后能否经皮肤吸收而引起毒副作用,曾对使用含铅制剂的湿疹患者进行血、尿中含铅量变化的测定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铅中药在外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从而肯定了传统含铅中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本病之发生,古今医家均认为内、外因兼有之。内因主要与体质、情志、腑脏功能失调有关;外因主要与外感风、湿、热邪及饮食不当相关,其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外邪袭表腠理素虚,加之经常涉水浸湿,湿性粘滞聚于肌腠,影响卫气宣发,营卫失和,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易受风热之邪入侵,湿与风、热三邪互相搏结,充于肌腠,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湿热内蕴素体阳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烟、浓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壅于肌肤,影响气血运行,而发湿疹。
血燥风胜向为血热之躯,因七情过度,致心火炽盛,内扰心营,暗耗心血,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致肌腠失荣,疮疹叠起。
脾虚湿阻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戕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而发湿疹。
(1)分型治疗
① 热毒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祛湿。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荆芥7克,防风7克,牛蒡子12克,蝉衣6克,射干15克,栀子9克,丹参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加减:瘙痒剧烈酌加白藓皮、地肤子;抓后皮肤感染化脓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处。
常用成方:可用牛黄解毒片、银翘散、消风散、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等。
② 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处方:萆薜30克,苍术15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黄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参15克,黄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湿疹偏于上部加荆芥、防风;发于中部或肝经所分布者可酌加龙胆草、生山栀;糜烂渗出液甚者加用紫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汁外洗患部。
常用成方: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等。
③ 血燥
治法:养血祛风,清热化湿。
处方:生地15克,当归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风6克,苦参15克,泽泻12克,黄芩12克,首乌12克,白藓皮12克,威灵仙12克,生甘草2克。
加减:瘙痒甚影响人眠者宜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口渴咽干酌加玄参、麦冬、石斛;目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大便艰涩加胡桃仁、核桃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四物汤、清营汤、凉血地黄汤、当归补血汤等。
④ 湿阻
治法:健运脾胃,除湿祛风。
处方:生黄芪30克,白术15克,苍术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陈皮9克,厚朴9克,茵陈9克,泽泻12克,赤芍12克,防风6克,徐长卿12克,生甘草2克。
加减:胃纳不香加砂仁、鸡内金;胸闷不舒加枳亮、木香;舌苔厚腻加藿香、佩兰;剧痒滋水浸淫加滑石、苦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胃苓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藿朴夏苓汤等。
(2)其他疗法
① 针灸
体针:
取穴:分2组:甲组、合谷,曲池,三阴交;乙组、曲池,足三里。
操作:两组穴交替使用,均采用捻转泻法,不留针,针刺深度为0.5~1寸,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21例,全部痊愈。其中针刺3次以上者5例,6次者14例,6次以上者2例。
梅花针加休针:
取穴:主穴:曲池、环跳、阳陵泉。配穴:根据湿疹所在具体部位循经取穴。
操作:先针刺主穴,中等刺激,继以梅花针轻叩脊柱两侧,直至皮肤发红,然后针刺局部患处,强刺激,留针10分钟,中间捻转运针3次,并在它的下方以梅花针叩打同一经脉的穴位,叩打至微见血珠为止。隔日针刺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穴住泣射:
取穴:箕门。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2毫升,快速进针刺入,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将药液注人。然后,再加艾条灸15分钟左右。急性发作者每天穴注1次,7天为一疗程;慢性患者每天穴注1~2次。双侧穴交替注射,以2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22例,显效4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7.3%。
② 单方验方
烧盐散(外用):
组成:食盐、白矾。
用法:先将食盐火烧,白矾煅枯后,再将二药各等份,研成匀细粉末成散剂,瓶贮。用时先将脐孔及脐周围用无刺激性消毒药水清洗,待稍干后取本药末少许撒于脐孔及周围(约黄豆大面积),用干药棉球或干纱布垫覆盖,并稍加固定。隔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2次即可结痂。
柳汁方:
组成:柳叶。
用法:取新鲜嫩柳叶3~5千克,装入布袋,用木棒捶击布袋,取其柳叶青汁备用。使用前加热至40℃~60℃为宜,并放入75%酒精适量,将患处浸泡在热液中熏洗,每日晚上1次,约1小时。严重者,可将鲜柳叶置于鞋内,行走时便将柳叶踩碎,其汁与脚掌充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