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继癌症后出现的又一致命性疾病,由于其传播性强,发病迅猛,死亡率高,而被称之为“超级癌症”、“世界瘟疫”。截至1991年5月1日,全球艾滋病数已累计达35万9千例,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家估计,到2000年,仅亚洲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将由1996年的35万例增加到200多万例。自世界上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后,医学界就着手进行研究,但迄今报道的文献中,尚未有理想的疗效。
艾滋病发病是免疫功能缺陷和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的,病毒通过密切接触(**、接吻等)、输血、注射等方式,或由皮肤破损处侵人人体,通过自己的遗传信息,将RNA逆转录成DNA,按其病毒的形式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团内,损害其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的溶解,而不能发挥其免疫作用,造成免疫缺陷和感染的恶性循环。临床表现为三期,即艾滋病感染早期(HIV)、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艾滋病后期(AIDS)。最近美国波士顿达纳一法贝尔癌症研究所的威廉·赫塞尔廷教授等发现,艾滋病病毒是通过一种名叫树枝状的细胞进人人体,从而揭开了艾滋病病毒在性行为后进人人体之谜。
现代中医多数医者根据艾滋病具有发病多、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等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瘟毒”、“温疫”等温病范畴,亦有认为属虚劳恶核等。本病在中医学中虽无记载,但类似的症状,在历代方书中已有描述。如《左传》载:“晋平公有疾,蓁伯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为近女色,疾如蛊,非鬼非食……女惑男,惑以生蛊,乃淫溺惑乱之所生也。”这是因性接触而发病的最早文歇献记载。《黄帝内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似指抗病与免疫效应的物质,房劳过度、伤精、免疫力减退,由此罹发“温病”。隋代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云:“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瘥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著,如人之换易也。”指出本病是因**传染的。
目前对此病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者尝试用中医药与针灸防治艾滋病,发现中医药和针灸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病毒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引起广泛重视,并运用于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从摸索中取得了可喜成果。
当然,国内外医者所做的探索工作,仅仅是初步的,运用中医药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只是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略具优势。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中医理论结合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等深刻认识艾滋病的病因。2.继续通过实验,寻找防治艾滋病的特效中药和方剂以及针灸治疗艾滋病的原理。3.综合理论和临床,总结辨证治疗艾滋病的系统理论,并积极与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中医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研究。
从中医学理论分析;疾病的发生不越“正虚”、“邪侵”两端。艾滋病病毒大多通过密切接触,由精液、血液、汗液、唾液等体液途径传播,房室过度及不洁耗伤肾精,导致肾精匮乏之“正虚”状态。病邪秽毒循精窍、汗窍、血液乘虚而入血络,内舍营分,以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成为本病发病之源。本病有不同类型之发热,病证属“温热病”范畴,其邪毒侵犯三焦,直扰营血,外窜经络,内攻脏腑,以致毒邪充斥表里上下内外,而呈一派热毒极盛的见证。邪毒久羁,耗伤气血,气虚过甚,则无卫外之力,百病丛生;气衰无以运血,导致血瘀;气陷不能统摄,引发出血。邪毒易伤阴津,且本病即由肾精耗伤所致,故病久阴津亏涸,而致五脏俱损,气血两亏之患,阴阳极度失调,甚则危及生命。其病理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以卫气营气失常为主;二是内伤疾病演变过程,表现为脏腑阴阳虚衰。
(1)分型治疗
本病中医治疗初期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扶正祛邪并用;晚期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① 气阴两虚
治疗:补气养阴。
处方: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炒白芍、地骨皮、女贞子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黄芪生脉饮。
② 心脾两虚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处方:黄芪、白术、党参、当归、茯苓、枣仁、熟地、丹参、甘草、补骨脂、生龙骨。
加减:泄泻加怀山药、白扁豆、芡实;恶心呕吐加半夏、干姜;气短加五昧子、山药;苔黄加黄连、黄芩。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 脾肾阳虚
治法:温脾补肾。
处方:黄芪、白术、茯苓、附子、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药、泽泻、丹皮、大枣、甘草。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加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味。
④ 肝肾阴虚
治法:滋肾养肝。
处方:生地、萸肉、泽泻、知母、鳖甲、女贞子、枸杞子、麦冬、旱莲草、丹皮、菊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三甲复脉汤、一贯煎。
⑤ 肺肾阴亏
治法:滋阴生津。
处方:生熟地、紫河车、天麦冬、龟版、黄桕、牛膝、五味子、玄参。
加减:兼咳嗽痰黄、带血、胸痛等之肺热壅盛加银花、蒲公英、薏苡仁、冬瓜仁、鱼腥草。
治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大造丸。
⑥ 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化浊。
处方:藿香、茵陈、石菖蒲、黄连、白蔻仁、滑石、射干、大青叶、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甘露消毒丹、白虎加人参汤。
⑦ 肾精不足
治法:补益肾精。
处方:牛膝、肉苁蓉、天冬、巴戟天、阿胶、龟版、鳖甲、白芍、杜仲、甘草。
加减:精枯羸瘦加鹿茸、紫河车;干咳频加麦冬、知母、鳖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河车再造丸。
⑥ 肾阴阳两虚
治法:滋补肾阴肾阳。
处方: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云苓、泽泻、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
⑨ 热陷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
处方:生地、赤芍、丹皮、栀子、连翘、银花、玄参、黄连、黄芩、石菖蒲、犀角、羚羊角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羚羊钩藤汤。
⑩ 痰凝血瘀
治法:祛瘀化痰。
处方:熟地、川芎、地龙、赤芍、南星、半夏、山慈姑、莪术、牡蛎、贝母、玄参、蜈蚣等。
加减:热毒内盛加天葵子、七叶一枝花、蛇舌草、大青叶、紫草;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天麦冬、天花粉、女贞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合消瘰丸。
(2)其他疗法
① 针灸
体针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阙、大椎。
配穴: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体虚加太白、太溪;出血加隔俞、血海;失眠加神门、内关;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3~5个。因本病病情变化迅速,个体差异相当明显,故应据不同脏脯或经脉显现的症候取穴。配穴则据症选取。穴位力求少而精,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除了早期病人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主穴针后加艾卷灸,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耳针用于止痛,留针时间可稍延长至25分钟。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宜以灸法为主,前者以常用穴灸治(命门、膏肓、足三里、关元),配穴针刺;后者则灸关元、神阙、三阴交、气海。
操作时要重视预防性技术搡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
针灸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
② 单方验方
甘草制剂
组成: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甘草甜素)。
用法:内服。
功法:早期以静功为主,随着症状的改善,可练站桩功,及简易的动功,如八段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