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隔附子灸
隔附子灸,此法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后世如明·薛己《外科发挥》,清代《串雅外编》等都有载述。
操作法:
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隔附子片灸是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厘米,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4厘米,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厘米厚的药饼,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
适应症:
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之功,适宜治疗阳萎、早泄、遗精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病症。
(2)隔胡椒灸
将白胡椒研为细末,加少许面粉和水调作药饼。施灸时,将胡椒药饼铺敷于施灸部位,药饼中心凹陷,内中一般放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以加强疗效,上置艾炷灸之。胡椒有温中散寒之功。本灸法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证的治疗。
艾条灸
灸疗法之一。是用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又称艾卷灸。也可在艾绒中加入辛温芳香药物制成药艾条灸,称药条灸。该法使用简便,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所常用。施灸时,以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详各该条。
(3)隔物悬起灸
指将艾卷点燃后在覆盖某种隔物的穴位进行悬起灸的一种灸法。此类隔物可采用艾炷间接灸的隔物,也有其特殊隔物。较常用的为隔蟾蜍皮灸,现介绍如下:
操作法:
取略大于病灶范围的蟾蜍皮一块,将其内面平铺于患部,然后持点燃之艾卷,在蟾蜍皮上方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施灸过程中,当蟾蜍皮呈现干裂时,可用生理盐水湿润之,以避免烫伤。每次约灸30~60分钟,每日1次。
适应症:
主要用于疖肿治疗。
(4)复方白芥子灸
操作法:
复方白芥子膏制备,取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此为1人3次用量。一般在夏天使用。敷灸法为,每次用上药末之三分之一量,加鲜姜汁调成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为3厘米的油纸上,贴敷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以胶布固定即可。每次贴灸4~6小时,10天1次,每年共敷灸3次(即补伏、中伏、末伏各1次),连续治疗3年共敷贴9次。
适应症: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5)大灸法
大灸法:是隔物间接灸法的一种,起自民间,为唐山丰润,高怀先生家传秘法,因本法施灸部位广泛,遍及背部与腹部,能治大病起沉疴,故名大灸法。本法由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传于世上,1950年岳氏悬壶唐山时,亲得其传,验之于临床,果有奇效。遂记本法及验案(《中医杂志》1961年第1期),使本法公诸于世,造福人民。
本法具有较强的温阳补虚功效,为一般灸法所不及。可治一切虚寒衰弱、久病不起的病症。
施灸分为背部灸法和腹部灸法两个步骤。
背部灸法:患者俯卧于床上,先用草板纸条(宽约3厘米,长约67厘米),顺脊柱由大椎穴起往下铺至长强穴止,这条带上不灸。取咸红萝卜(或咸绿萝卜)2000~2500克,切成同身寸见方,厚约0.3厘米的小片。取紫皮大蒜500~750克,捣成蒜泥。每片咸萝卜片上放置栗子大蒜泥一团,并于中间用手按一凹,深度以暴露出萝卜片表面为度。将艾绒全部做成直径1厘米(如食指头)大的艾球备用。
将做好的咸萝卜片先放在大杼穴两侧处各1片,再沿草板纸条两旁由大杆穴往下顺着排列到秩边穴。其间所排之片多少无定数,以排满为止。在第一排的外侧,沿着排第二行,起点在大杼、风门二穴之间(即在第一排第一、二块咸萝卜之间的外侧)往下排,排至秩边穴上部(比第一排少一块)。铺排完,用镊子夹住做好的艾球,在火上点燃放置于咸萝卜蒜泥凹中,逐个放好,排齐。每个艾火将熄时,马上接另一个,不使艾火中断。患者感到灼痛时,可用镊子抬起咸萝卜片,或将艾火减弱,避免烧伤或大灸疮的发生。灸至皮肤稍现深红色时即停止灸治。一般每个灸点3~5壮。
背部灸后需休息片刻,再灸腹部。
腹部灸法:先在膻中穴部位上放一片咸萝卜片,以此为中心,在此点上下左右周围放上8块,即形成3X3厘米的大方形。在鸠尾穴、神阙穴各放上一片不着蒜泥的咸萝卜片,该片的厚薄、宽度仍如前,上下长度则稍短3/10,此两点不灸。此两点之间排列咸萝卜蒜泥片6片。在神阙穴以下至曲骨穴之间,排列5片咸萝卜蒜泥片。若是妇女,则石门穴不灸,放一块不着蒜泥的咸萝卜片。腹部沿正中一行的两侧各排一行,每行放置7片。沿第二行两侧(低半片,与上脘穴平),各再排一行,每行6片。施灸部位铺排完毕后,开始放艾球施灸,操作方法与背部同,施灸完毕后,必须用三棱针于十宣穴点刺出血。并用毫针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深1寸,用泻法,不留针,以泻火气。否侧会影响疗效,并产生副作用。
本灸法适应于久病体弱、虚寒痼疾、慢性胃肠虚弱、中阳不振、元气不充及一切虚寒衰弱久病卧床不起者。急症、新证、热证、实证禁用。在施灸的程度上,各灸点要求接近一致,应注意防止出现灸疮。如有的部位未见红晕,则影响疗效。
(6)隔蒜灸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7)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8)隔碗灸
隔碗灸法,又称碗灸。是一种直接将碗覆于患乳治疗急性乳房炎的疗之法。首见于《外科正宗》,提到:“治乳肿妙方:灸乳肿痛方来异,恼怒劳伤气不调,将碗覆于患上灸,诸般肿痛寂然消。”方法颇为繁复:“治气恼劳,或寒热不调,乳内忽生肿痛。碗一只,内用粗灯草四根,十字排匀,碗内灯草头各露寸许,再用平山粗纸裁成一寸五分阔纸条,用水湿纸贴盖碗内灯草上,纸与碗口相齐;将碗覆于肿乳上,留灯草头在外,将艾大圆放碗足底内(一作“艾一大圆放碗底”),点火灸之;艾尽再添,灸至碗口流出水气,内痛觉止方住,甚者次日再灸”。之后在《串雅外编》中正式提出碗灸之名。
(9)温针灸
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但其方法不详。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如骨关节病、肌肤冷痛及腹胀、便溏等。而扩大到多种病证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