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
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过去晋剧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发展到以演员为主,改定G调。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乱弹分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4/4为拍;夹板为2/4拍;二性为1/4拍;流水为1/4拍;另外还有介板、倒板、滚白等。每种板式还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还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许多花腔。
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过去晋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则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亦名葫芦子。椰壳,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处。马尾竹弓,音质柔和,酷似男中音声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又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俗称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
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晋剧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中、北路梆子清代时大致与蒲州梆子的脚色行当相同,后逐渐发展变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
角色行当
晋剧演员对晋剧音乐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下面分生、旦、净三个角色行当来介绍。
1.生角,分“须生”(红生)与“小生”。工须生行当并有独特唱腔的有:杜福盛,艺名“十二红”,他文武兼备,昆乱不挡,靠架戏、袍带戏都演得很出色,他唱时真假音巧妙结合,别具韵味。高文翰,在“倒仓”后,自创一种声情饱满、亦说亦唱、喷口强劲、清晰流畅的唱念风格,被观众誉为“说书红”,他多次与马连良、袁世海等京剧名家切磋技艺,为中路梆子与京剧的艺术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张锦荣,艺名“十三红”,他音色纯正,自创一种柔美婉转的唱腔流派,很适于男声演唱。丁果仙,艺名“果子红”,为中路梆子第一个坤角须生,她集多派唱腔风格于一身并改掉晋剧多年来拖腔时“那衣哈呀”的陈旧唱法,采用“以字行腔”的唱法,形成自己声情并茂、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她于1954年创办太原市新新剧团训练班,后为太原市艺校,培养出一大批新人,如马玉楼、阎惠贞、武忠等。“小生”行当演员当属郭凤英,她扮相俊美,演戏风流、不着痕迹,唱腔不露女声,自成一派,她的徒弟郭彩萍继承并发展了“郭派”的唱腔,使之紧跟时代发展而发展,郭凤英、郭彩萍的唱腔艺术至今受到观众好评。
2.旦角,分“青衣”、“花旦”与“刀马旦”等行当。王云山,扮相妩媚,行腔婉转,真假嗓并用,二音尤为出色。张宝魁,艺名“莜吉仙”,集小旦、青衣、刀马旦表演于一身,他培养出“桂”字辈弟子,牛桂英、郭兰英等都得益于他的教诲,1954年,他首创山西第一所“晋剧训练班”,培养出田桂兰、武忠等年轻演员。冀美莲,工花旦,她武功坚实,技艺全面,唱腔委婉俏丽,与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并称“四大名牌”,其女冀萍很好的继承了“冀派”风格。牛桂英,唱腔清柔幽雅,北京同行人氏把她的嗓音比做“云遮月”,建国后她广收徒弟,王爱爱为其中佼佼者,她的唱腔高亢婉转,对今天晋剧青衣唱腔有重要影响。
3.净角行当,较出名的有:尚云峰,工花脸,因扮演屠户刘彪活灵活现,得艺名“二八黑”,他的唱腔高亢挺拔,当时中路净角均以学唱二八黑乱弹为荣,被尊为“中路花脸一杆旗”。乔国瑞,艺名“狮子黑”,他演唱深沉豪放,能抒发昂扬、激愤的情绪,至今为中路梆子多数花脸竞相仿学。
4.为晋剧艺人伴奏的琴师、鼓师也为晋剧唱腔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任印子,琴师,他与好友钻研十年,修改册定中路梆子音乐曲牌近二百首,将中路梆子唱腔、音乐伴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杨甲成,中路梆子鼓师,他将伴奏与剧情、人物融为一体,很好地把握每个剧目特点。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山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晋剧演员,如:工青衣行当的宋转转、栗桂莲;工须生行当的孙红丽、李月仙;工丑行的姬荣生等都在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唱腔特色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这一时期,同样为晋剧唱腔音乐做出贡献的还有为演员司鼓、司琴的伴奏人员,其中对晋剧音乐做出贡献的有:操鼓板的陈晋元、许合智;操琴的有刘柱、田巧云,他们同样参与晋剧唱腔改革的工作。建国后,国家在剧团内部设立戏曲作曲岗位,在晋剧这一领域中,刘和仁、董文润等人改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晋剧唱段,使晋剧在今天仍然保持新鲜活力,并不断向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