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8100000011

第十章 陶瓷鉴赏

1.汉代软硬陶酒器初识

汉代陶器有软陶与硬陶两种,软陶又有灰陶红陶之分。红陶为红胎,外施铅釉,称之为汉绿釉。这种铅釉软陶,西汉时期在关中兴起,到东汉广为流行。从出土情况看,遍及全国各地,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南到湖南,北到长城,可能都有烧造,主要有绿釉、棕釉两种。软陶吸水性强,易渗漏,胎釉结合不佳,易脱落。釉陶器属南方硬陶,可能受原始青瓷的影响而产生,自战国中晚期历秦汉、新汉,东汉时有很大发展,一直延续到隋唐以后还在焙烧生产。

釉陶与原始青瓷是有区分的,两者釉色多青绿、青黄,颇近似,西汉时多施半釉,东汉时多施满釉。在胎骨方面大有区分,原始青瓷胎泥细腻,多灰色、灰褐色、灰黄色,两者近似,但釉陶胎泥甚粗,含砂量高,可能在20%左右,早期产品胎釉结合差,易脱釉。晚期较好,东汉时瓷化高,已接近青瓷,说明制瓷技术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期。烧制温度在1200-1300摄氏度,造型变化很大,有延袭印纹陶、原始青瓷、青铜器、漆器的可能。纹饰有旋纹、水波纹、飞禽、动物、水生物、蕨草、叶脉纹、网格纹、栉篦纹等。饕餮辅首衔环纹,往往作为立件的装饰图案,起到威严美化作用。曾见还有以双鱼作为瓿的辅首(现为南京某收藏家收藏),根据器物的大小,辅首或系的形状、附着位置的高低、施釉的多少(全釉或半釉),可以观察到时代的风尚,有助于断代。釉陶品类繁多,日用器皿为大宗,礼器亦占有一定比例,精品甚少。据收藏界前辈介绍,解放前一件汉代精品釉陶价格非常昂贵,大概在几百大洋左右。解放以后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的开发,时有出土,一度在古玩市场上露面。由于定位等级低(三级),粗器多,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其实它代表着我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时代进程,是重要一员,主要产地在江浙地区。据报道,浙江上虞地区就发现汉代古窑址四十多处,江苏宜兴地区也有汉代古窑址的发现报道。我国战国到秦汉正处于大动荡时期,但历史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从陶瓷发展的这一侧面,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酒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丢掉秦汉这一时期,就谈不上酒文化的连续发展,而这一时期以陶器为大宗,所以对软灰陶、红胎绿釉陶、硬陶不得不加以重视。余曾跑遍大江南北古玩市场,注意寻觅,不断筛选出盛、注、饮、挹取几项酒具。从实践中初步认识如下:

西汉灰陶扁壶,高21厘米,宽20厘米,颈高4.5厘米,板口径7厘米,方圈足,高3厘米,溜肩,肩腹部起沿,肩附饕餮含环辅首。虽系软陶,但全器打磨光滑,朴素大方。汉绿釉红胎“觥”,口长20厘米,宽8.5厘米,高流龙形手,前饰号鸟纹,器身口下满饰回纹,腹两侧饰变形龙纹,并足,周身施绿釉(盖遗失)。此器仿青铜制品,是古代一种饮酒器。有成语“觥筹交错”,形容饮酒热闹场面,陶制品实不多见。

釉陶瓿一型:青绿釉,脱落大部,高28厘米,腹围105厘米,斜肩,鼓腹下收,口部起沿,口径14.5厘米,卡盖上有四钮,中一边三,呈鼎足形,平底,直径14.5厘米,肩附对称“蝎”形双辅首,其件甚大,可容酒数十斤,庄重古朴,应属战国晚期秦初之物。

釉陶瓿二型:高21厘米,口径10厘米,腹围84厘米,底径19厘米,平唇短直,溜肩,卡盖有提手,腹扁圆,肩下渐收,底部附长方形三足。肩上附饕餮辅首一对,模印清晰,两耳上翘,高出口部,给人以凌驾之感,肩腹部旋纹三道,间隔处饰水波纹两圈,全器铁红汗釉,颇有古韵。

釉陶瓿三型:施青绿半釉,高16厘米,腹围75厘米,矮颈板口,径9.5厘米,肩腹部旋纹两圈,水波纹两圈,平底直径14厘米,肩附饕餮辅首一对,耳上翘高出口部,唯底部无足,造型由扁圆向鼓形变化。

釉陶瓿四型:肩部施青黄釉,下部铁红色,通高23厘米,腹围64厘米,板口径95厘米,平底径12.5厘米,肩附饕餮辅首一对,口至底部饰旋纹24圈,全器已近鼓形,颇有原始青瓷韵味。

2.古代陶器的常识与收藏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3.紫砂陶的鉴定

近年来随着对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增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的需要,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因此社会上出现极少数缺乏艺术道德的工匠,串通一些不讲商业道德的狡商市侩,不择手段地乘机牟取暴利,各种等级的劣质赝品充斥市场,蒙蔽众多热忱的砂艺爱好者。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辨伪问题。关于此问题,前人很少涉猎,下面几点,供紫砂艺术爱好者参考。

识别砂壶的真假,如同鉴定书画,首先要提高理性认识,即培养自己的美学素养,以资提高自己的美学观念。其次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认识。多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术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特征,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积累经验,就不难识别真假了。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过硬功夫,表现在艺术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些内在的要领,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和韵致。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形、神、气、态贯通一气,他们的灵感就体现在形、神、气、态之中,作伪者是绝对不易得其要领的。若目鉴遇到一些问题,还可借助文献资料来考证,其中较为著名的文献资料有明周高起《阳羡名壶系》、清吴骞《阳羡名陶录》、清朱坚《壶史》、张燕昌《阳羡陶说》、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周容《宜兴瓷壶记》、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明项墨林《历代名瓷图谱》、邓秋枚《砂壶全形拓本》、周嘉胄《茗壶图谱》、王稀登《荆溪疏》、无名氏《阳羡茗陶说》等。至于文论谈到宜兴紫砂陶的文人就更多了,不胜枚举。第三看陶刻等方面的款识。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特别得到文人的青睐,故明清时期参与紫砂陶制作的人很多。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其中最多的是采取定制的形式,如董其昌、潘允端、黄彭年、端方等,还有一些则把当时紫砂名匠请到家中当幕宾依式制壶,如明陈继儒请蒋伯囗(艹夸),清康熙年间许多文人请陈鸣远,清同治年间吴大瀓请黄玉麟等。他们在定制宜兴紫砂陶的过程中,不免提出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及对造型、装饰的意见,如项元汴、梁小王、陈鸿寿、蔡恺、吴大瀓等人都参与了紫砂陶的造型设计。文人除定制、设计紫砂壶外,更多的是撰写砂壶铭,因为它可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而文人墨客最乐于此道。有了铭文,还要有一定的手段搬到壶上去,这样就产生了书法和篆刻的形式。壶铭的内容大多为诗文和画面,诗文的内容有的是与茶、花有关的题咏,有的是著名诗人的诗句,多由唐诗三百首、全唐文及千家诗中选出,着重讲究各体书法,有正、草、隶、篆、钟鼎和石鼓文等。在前人的著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评述这些书法与篆刻的文字。如:《桃溪客语》里记载,张叔未得时大彬壶有诗云:“削竹镌留十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指王羲之书《黄庭经》)。”张燕昌《陶说》评杨忠讷壶铭书法:“其款字有晋唐风格,胜于前人”。《砂壶图考》评徐懋壶铭书法:“气格款字刻工均饶书卷气”。评陈鸿寿壶铭书法:“眉字隶书,尤为别致。”评汪锟壶铭书法:“字画刻工均秀逸过人。”评陈煌图壶铭书法:“笔法疏宕有致”。评瞿应绍壶铭书法:“子冶铭刻如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评项真壶铭书法:“项不损字法晋唐”。

紫砂壶的款识先是镌刻,再发展到用玺钤盖,这个过程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镌刻麻烦,镌刻者须善书。玺印方便,一钤即可,尤其是适应于少批量生产。

第二,玺印钤盖留下来的印记也是一种“商标”。

第三,用玺印也是紫砂壶艺术走向完善的一步,是中国古文化与传统艺术的结晶。

好的紫砂款识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印章大小要适宜用印钤款,理当视作品的大小而相应配置。倘若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宜相仿。有人曾说用印宁小勿大,大则不雅,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许亦华先生曾应吕尧臣之嘱,作“尧臣陶艺”一印,拟战国玺意,与其代表作“玺壶”底一般大小,钤之于壶即为一巨钤,匠心独运,非常巧妙。因此创作者大小不同的印章不止一方,且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2)印章形式要善择印式变化有姿才能与整体作品的艺术美相得益彰。印章除正方形、朱白文(钤在壶上则相反,一凹一凸)外,还有半通形、瓦当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各种印面形式,凡一件作品同时钤用二方或二方以上印章者,就需择不同的印面形式。才能浑然一体。

(3)钤印位置要得当一般用印在底部、盖内、鋬下。如用在壶的明处,尤其要审察位置。用得好,可以起装饰作用,得画龙点睛之妙。

(4)风格要协调一般来说工细精微的作品,宜用娟巧秀丽的印章;朴实奔放的作品,宜用粗犷老辣的印章;端庄稳重的作品,宜用方正平稳的印章。制壶名家王寅春常用的名印“王寅春”,得汉铸印神韵,残缺自如,通边巧妙,钤在其作品上,印虽小却显得雍容大度。顾景舟所用“景舟制陶”一印,线条不粗却刚劲饱满,姿意纵横而错落有致,确是大家风度。一般作伪者喜用一种四平人稳,粗细、深浅一致,工艺化的印章,且不问与作品风格是否相宜,都是一个模式,看后使人很腻昧。

(5)钤印轻重要适宜钤印时应注意平整,用力均匀,不可深浅不一。由于印的形式与风格有异,作印者用刀深浅不一,钤印时也应恰到好处。有的不一定要钤足,有的却非钤足不可。清代篆刻名家陈曼生设计的壶形,寓巧于拙,古朴而又幽默,杨彭年制作,底钤“阿曼陀室”一印。若不钤足有点轻飘,好像一个病人站不稳的样子。可钤足后却显得雄健朴茂,运刀犹如雷霆万钧,金石味十分浓厚。

(6)印章制作要考究紫砂款识所用印章的制作者有印人,也有不少民间陶工,优劣悬殊。紫砂陶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而款识的艺术水平难以与古代相比。究其原因,古代作印者是篆刻名家,也懂紫砂的艺术,制壶者亦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也懂篆刻一二,所以制印的艺术水准也高,而一般作伪者大多为民间的陶工,既不懂篆刻,更不会请印人作印,款识不好,壶艺自然会受到影响。

至于书法篆刻的地位,清中叶以前一般在壶底,清中叶以后在壶身上开始多见。明代制壶人用刻款,如有文人定制,即署文人的名号或堂号。到清代,制壶人用印款,文人撰铭则用刻款,即是说,凡印款与刻款并存的,必为文人定制;也有壶底用文人斋名作印款,壶身铭文用刻款,制壶人则在壶盖内、把下、流下盖小印章的。篆刻的工具一般用钢刀或竹刀。篆刻的时间一般在壶送入窑前。烧成后刻款的也有,但极少见,而作伪者是不懂得以上常识的。不是在形、神、气、态上出问题,就是署款不讲究,书体恶劣,刀法无遒劲气,且所用的印章不是乱钤一通,就是与造型风格不相适应。即是说作伪者不具备书法、绘画、贴塑、篆刻方面的艺术。若无书法、绘画、贴塑、篆刻的高超艺术造诣,其作品则难以始臻艺术的上乘之作,不是伪品就是劣品,舍此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因此,看陶刻方面的款识可以鉴别出大批的伪品。

至于砂艺历史上的仿古作伪问题,在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初期,也曾出现过摹仿古代名家作品的热潮,其复制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按照名人的传世品进行摹仿复制;第二,一些古玩商人根据砂艺史籍记载的品名,通过艺匠臆测构思设计制作;第三,将一些品位高雅、工技精致、形式完整的所谓高档次砂壶签署历代各名家的名款或伪仿印鉴加戳于上。第一种情况的仿制者往往都是在砂壶技艺上有名气的,无论在技艺上、泥色上都远远超过历史原作,所以将摹制品与明代或清代初期传器相比,都显示出后代摹仿品的高水平,其价值下真迹一等,有些作品的价值还要超过原作,碰到这样的仿制品可说是三生有幸,难以企及,可望而难求。至于清初延至中期的几位杰出的大家,如陈鸣远、圣思、邵大亨等的旷代佳作,尽管复制者技巧很是精工,总觉得在神韵上有所不逮,不免宥于玉与燕石的差别。但是这类作品流传至今日,一旦偶为好事者所得,当然还是很有赏玩珍藏价值的。它应当区别于现代的假冒伪造的赝品。第二种是近年出现的借图谱伪造再仿的技低质劣的假中之假的产品。作假人虽也有一些过硬功夫,但风格和韵致皆不对路,所以作出来的东西很难得要领,很难作到原品形、神、气、态的谐和。稍有砂壶艺术常识的人,一看便知。第三种假冒名家的伪仿品,只要了解某些名作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术擅长和款识的艺术形式,一戳即穿。因此凡遇名家的东西,千万要慎辨。

鉴别明代的宜兴壶虽说困难很大,但仍有规律可寻。凡是真的宜兴壶,其体重,其色紫,其亮润,与刚磨出来的玉还未上亮光而以川蜡烫之者同,所有的落款皆阳文,字体亦极工整。仿制或新制的宜兴壶,其性糟,其色黄,有亮者少,无亮者多,即或有亮,亦是用川蜡所烫,终不如真的宜兴壶亮且润。根据目前传世的仿制品来看,所刻的新款一律用阴文,不是阳文,有识者不难,一望可知。除了宜兴壶有伪作而外,其他品种的紫砂器则无人作伪。

4.如何利用气泡鉴定瓷器

瓷器釉下存着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有面雅静的萦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一、以气泡鉴定瓷器已被陶瓷专家们应用陶瓷专家们通过众多的观察,已经得出了社会公认的结论。如:

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成化瓷气泡作为官窑瓷气泡的分界线,成化以后的官窑瓷气泡,基本上都是小而密集形成的。但是,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二、气泡死亡与釉面萤光的关系传统的古瓷鉴定法是看釉面的光度,如是强光刺眼(又称贼光)即是新瓷。如釉面莹光柔和,即可断定是老瓷。因此也引起了作伪者利用兽皮磨擦,强酸浸泡使瓷失光的办法,但也免不了苍白、呆板;失之古瓷之神。因保护条件不同,古瓷釉面也不绝对部为莹光。古瓷形成莹光的原因,除在空间中自然失光并形成了包浆外,经常阳光曝晒更会减弱釉光。釉下气泡的死亡对釉面光线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通过观察,凡形成莹光的瓷器,釉下气泡都有程度不同的死亡,死亡气泡的色泽是不同的,处在死亡过程中的气泡呈徽黄,进而成黄;死亡的逾久,逾近黑色,瓷器逾老,气泡死亡的逾多,瓷光逾弱。

气泡死亡的原因有四:

一是窑烧中气泡破裂;表面中间留有针眼的死气泡。

二是有开片的瓷器,处在釉面开片裂纹上的气泡先死。

三是受外因侵袭,如空气、手触等,环境如土泡、水浸等。

四是瓷器在时间和空间运动中的自然松弛老化,使气泡在不是绝对封闭的釉中,气体逐渐散失,首先是浅层次,再后是深层次,气泡陆续死亡。

三、死气泡状态与瓷器鉴定以死气泡的状态鉴定瓷器,必须具备相对的同等条件,如不同朝代的瓷器,同是传世品青花瓷或同是出土青花瓷;同时传世品釉里红或同是出土釉里红,同是汝瓷(包括仿汝),同是定窑瓷(包括仿定瓷)等方可比较。

在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比较中,仅以白釉、青白釉面下的气泡相对比,因青花料质不同,厚薄不同,对气泡的保护能力也不同,难于比较。白釉或青白釉虽有不同,但差异尚小。比较鉴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助于准确的断代。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萤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

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笔者藏一钩窑早期传世钢红彩斑茶碗,高4.8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厘米,青釉下已有好多气泡死亡,呈褐色;有的是黑色,但银红彩覆盖下的气泡依然完好。另一藏品来龙泉容香炉;仅在口边角和孩纹凸处有些死气泡,平面釉厚地方都气泡完好。元青花的上釉工艺不尽一致,一种是施以干粉的喷釉法,这种釉下很少有气泡,一些大气泡多出现在青花色泽边缘。在干粉白点间隙,时有小气泡。第二种是白釉或青白釉面上加施透明釉的,该种不施干粉;釉下无白色雾蒙层,气泡大小均清晰可见,此种釉保护气泡能力特强。第三种是青花上面仅施以青白釉;釉面下边气泡多有死亡,变褐变黑,如所藏龙纹梅瓷的气泡即是很好的说明。宋瓷距今已有九百至一千年,给予了气泡很长的老化时间,即是施透明釉带玻璃光的汝窑瓷器也出现了黑色死亡气泡,甚至有的能占到10%。如何利用气泡鉴定明清青花瓷器,除准确介定朝代气泡特点外,还要斟酌釉面对气泡的保护能力,重点看瓷器自身生活史对气泡寿命的影响程度,气泡颜色的老化程度,是初趋变色刚要死亡,还是已死变黄进而老化成黑,以作为断代的一项依据,结合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对所藏不同时代的瓷器进行了气泡对比鉴定,结果如下:

宋代定窑早期白釉瓜棱罐黑色(土浸)60%、

宋代汝窑三足高式炉黑色10%、

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A多数为黑色30%、

宋代耀州窑六瓣花口盘B多数为黄色20%、

宋代龙泉窑香炉仅凸处有黄色死气泡、

元代青花八桂兽扭罐(罩透明釉基本无死气泡)、

元代干粉釉凤首扁瓶有花边缘处有大气泡.基本无死亡、

元代青白釉青花小口罐黑色10%、

明永乐釉里红鱼藻纹盖罐褐色10%、

明宣德海马纹青花胆式瓷黑褐色8%、

明成化青花风纺大碗黑褐20%、

明嘉靖乙末年知县徐(王几)造青、花八面首贯耳弦纹梅瓶黄色8%、

明万历龙凤效五彩盖罐黄色40%、

明代青花元宝黄色10%、清康熙双留款青花罐黄色8%、

康熙吉庆堂青花风穿牡丹尝瓶褐色8%、

康熙树叶款五彩人物盖合黄色8%、

雍正仿成化斗彩盘褐色10%、

乾隆防雍正青釉瓜棱瓶褐色8%、

嘉庆半边款五彩大碗偶乐发现死气泡、

清同治五彩益合基本无死亡气泡、

道光青花小碟四件(半边款)釉面较差黄色16%、

清同治苏府藏宝款刀马人尝瓶一对,基本无死亡气泡、

光绪红釉描金团龙纹瓶基本无死亡气泡、

民国仿雍正羊首樽无死亡气泡、

民国花鸟题诗水注无死亡气泡、

民国花鸟题诗药臼无死亡气泡。

由上表分析,虽然各瓷器的生活史不同,但大体可以归纳为:宋代瓷器气泡死亡多,已多数为黑色,少数为褐、黄色;元代瓷器气泡因釉而异;明代如釉面较肥厚的永乐、宣德瓷器釉面俱有较强的气泡保护能力,死亡气泡多为褐色。清代早中期瓷器气泡死后多为黄、微黄色;清后期、民国和现代瓷器基本上无死亡气泡。气泡在死亡过程中由浅色变深色,在质感上由水莹状变成固体状,随着釉面的损毁,有的逐渐成为黑洞。瓷器气泡的发展变化是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而变化的,同样存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典型的朝代气泡都是质变后的结果,对量变阶段,即过渡阶段的气泡的变化,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除典型的朝代气泡应予以肯定外;对边缘过渡阶段的气泡尤应研究和肯定归属;结合其他断代标准进行准确的断代鉴定。

观釉层气泡成为许多瓷器爱好者鉴别瓷器真赝的“常课”,以至须臾不可或离,视之为“照妖镜”,十分可笑。现代高仿瓷器釉层的气泡与古瓷并没有什么差别,其气泡形态、分布完全一样。那么是不是说所有古今瓷器的气泡都没有任何区别?也不是。非仿古的现代瓷器工艺品、大部分“低仿品”与古瓷在总体上还是有别的,即后者釉层气泡较大、大小不一;前者气泡小而整齐,密集排列。但这一区别肉眼就可以感知,不必借助放大镜。

现在有的书上夸大了古今瓷器的气泡之差别,讲得神秘兮兮,误导许多初入道者,动不动拿放大镜搁瓷器上照,可笑。照本宣科往往会上当。

不论是古代瓷器或是现代的瓷器的釉层都有气泡,只不过气泡有疏有密,疏的气泡肉眼就能看到,密的气泡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5.元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不断升温,元代青花瓷器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焦点。

人们把元代青花瓷器中“至正型”瓷奉为至宝,而存世稀少的“至正型”元代青花真

品变得越来越像魔咒,牢牢地罩在广大收藏爱好者头上,把他们拖进走火入魔的收藏误区。

究竟世间有多少元代青花瓷器?“至正型”瓷占其中多少比例?民间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有多少属珍品?真品占收藏总量几何?国内公私收藏和境外收藏的数量比例是多少?海外收藏元代青花瓷器精美程度是否高于国内?“至正型”瓷是否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诸多疑云在收藏界挥之不去。

人们对元代青花瓷器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误认为“至正型”青花瓷器是元代青花瓷器的顶峰。以“至正十一年铭青花绘云龙纹象耳瓶”看,其民窑产品水平如此之高,当时的官窑产品水平自不用说要远在其上。而一种瓷器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由此可见,元代青花瓷器早在至正时期之前就已达到了很高水平。

这个漫长的发展时期中,元代青花瓷器也不是千篇一律地胎底涂“火石红”,所绘纹饰为进口青料,呈色蓝艳带铁锈斑等,而是呈现出多种面貌和特点。

元代青花瓷器的起源应在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如江西地区发现的青花瓷碗,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青花瓷碗。

碗足饼形无釉,碗内外施影青釉,釉下青花绘简单纹饰,青花呈色灰蓝,浓重处为黑色,黑色处微凹,釉色青黄。同种器型的影青碗在江西各地的“影青系”窑场均有烧制,流行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

碗内纹饰依碗底下凹之形绘一圈连续锯齿纹,其外侧对称书“李大甲□”,字间隔以纹饰。字书写用料灰蓝,为钴青料,且在釉下。由此可见,青花瓷器的烧造最晚也在元初。而其青料淘炼粗糙,呈色不稳定,与其后的进口青料呈色有明显区别,应为江浙地区所产。其釉下施钴青料的方式及中国传统图案纹饰,说明了青花瓷器最早起源于中国本土,而外来工艺、匠人、生产原料的流入,只是推波助澜,加速了青花瓷器成熟的步伐。

下面几件来自内蒙古地区的元代青花瓷器标本,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青花瓷器的特点。

青花高足碗碗底。胎较厚,碗内模印花卉纹,青花单线圆圈内绘折枝菊纹,胎白细而有杂质,釉色透明肥润。青花呈色浓蓝,蓝中闪紫,浓重处有结晶斑。从碗外底看,高足碗身与高足为胎接,尚存有脐状白色瓷泥。外壁釉色肥厚青亮。为元代民窑烧制。

青花灵芝纹折腰小碗残足。胎体轻薄规整,胎质细白。碗内用青花绘折枝灵芝纹,青花呈色淡蓝,釉色青白。底足平切,挖足较浅,圈足内有乳突状物。足墙较厚,无釉处泛淡棕红色,并带有不规则的黑斑。为元代民窑烧制。

上述2件元代青花瓷器标本均出自一地。其共同特点明显,纹饰虽有草率工细之分,但都为一笔勾勒,自然流畅。青花发色各不相同,应为同类钴青料在不同条件下烧造而成,反映了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景德镇窑场烧制青花瓷器的一种特点。

荷塘鸳鸯纹饰为元代青花瓷中常见的纹饰,有精细、简约之别,常绘于盘碗内底。其用钴青料蓝艳。纹饰细密精致者,胎釉往往十分工整,胎白釉亮,器形规整硕大,现多存于海外。这件青花荷塘鸳鸯纹大碗残足标本,得自海南岛一带浅海中,尚留海生物包裹体遗迹,应为当时残损后丢弃。碗内外施亮青釉,青色较前2件瓷器略浓,透明感不强。碗壁转折处和底足处有轻微垂釉现象。胎质洁白,烧结程度高,无生烧和杂质出现。胎体厚重规整,底足平切,足墙宽厚,足墙外壁有一圈刮修痕。圈足内呈脐状,圈足无釉处洁白,无任何“火石红”痕。有黑褐色斑点,釉下钴青料发色蓝艳,略微带紫,青色浓重处蓝中发黑,有微凹感。纹饰为双钩填色,偶见填出轮廓线外现象,画法流畅随意。其器形、胎质、釉色、青花呈色和纹饰与现藏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一件同类青花大碗如出一辙,应为当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输时所遗。

从这几件元代残损青花瓷器的标本上,我们可以窥见元代不同档次青花瓷器的各自面貌。说明元代至正十一年以前景德镇窑场已具备了很高的制瓷工艺,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推测应有类似明清两代专门管理烧瓷事务的部门和窑场,以烧制官窑瓷器。故笔者以为,元代青花瓷器的成熟期要早于目前公认的至正时期。

6.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7.鉴赏清康熙五彩瓷

清朝瓷器以青花瓷著称于世外,彩瓷也曾享誉一时。习惯上所说的彩瓷,是指瓷器釉上加彩。据考证,这种以彩色装饰瓷器的做法,起源于晋,宋代出现釉上的“宋三彩”,元代则创造了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等,到了明清两代,釉上彩的配方进行了重大改革,经过了一系列的创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多彩色绘制出画面,充分显示了它的绚美和巨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五彩瓷的发明。

何谓五彩瓷,据《陶雅》上说:“康熙硬彩,雍正软彩。”又据《饮流斋说瓷》中解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软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至于康熙时期的民窑五彩,《陶雅》中说:“康熙彩绘手法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为最,其余龙凤香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正,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这里所说“客货”即指的是民窑产品。由于民窑产品在装饰上受的束缚较少,所以其图案题材丰富多样,运用自如,除花卉、梅鹊、仕女等,还大量采用戏曲、小说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其中尤以描绘武士所谓“刀马人”最为名贵。上图这件安徽望江县博物馆所藏的五彩瓷就具备了康熙时期民窑五彩瓷的特点,该瓷盆整体造型别致,制作精细,通体为甜白釉色,撇口沿,斜弧腹,浅圈足,内外以五彩绘有虫鱼花卉及民间故事“麒麟送子”的图案,洋溢着人间喜气,栩栩如生,跃然画上,其韵味深长令人神往。

8.原始彩陶的鉴定

我国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制造和使用陶器。早先陶器一般不施釉,少数施釉者也属于低温釉。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600—900℃,也有1000℃以上的。陶器具有吸水性,陶胎一般为红色、灰色、土色、或褐色粘土。

原始社会的陶器一般根据它的色质可分为红陶、灰陶和彩陶。彩陶鉴定时,首先要对各文化类型陶器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确认被鉴定的陶器属于何种文化类型,细心观察陶器的制法、器型、彩绘、图案花纹等各方面是否都符合该文化类型陶器的特点。

史前彩陶中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的厂家尤受藏家青睐。

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多为细泥橙黄陶质,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大多使用黑彩,色彩单纯。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器型有壶、罐、瓶、钵、盆等,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口沿施彩也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特点。

使用黑红两色是半山类型(公元前2650—前2350年)盛行的风格,常以黑锯齿带和红带并置,具有繁缛华丽的特色。造型有盆、钵、壶、罐等。主要以壶、罐为主,腹部近似球形,显得饱满。纹饰大多饰于大型器物的腹部、有网纹、方格纹、葫芦形纹、漩涡纹、以漩涡纹、水波纹为主题,看上去如奔腾的黄河,有波浪翻滚,一泻千里的气势。

马厂类型(公元前2350—前2050年),器形和纹饰的种类更加繁多,缤纷多彩,早期的彩陶还有着半山类型的风格,最多见的纹饰有四大圆圈、蛙纹、十字纹、波折纹、回纹、至于舞蹈纹、鸟纹、兽纹,以及鸭形壶、彩陶鼓、人头像壶等器型,则及罕见,属于高等级品。

由于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艺术价值较高,所以,造价者为了牟取高利润,常挖空心思复制一些器形怪异、纹饰新奇、器形较大的彩陶。特别是甘肃临夏复制的彩陶,往往让人感到真伪难辨,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见过的仿品有几十种、几百件以上。造假者以马家窑、半山类型居多,常见的仿品有壶、罐、盆、钵、碗、鼓、提梁罐等,只要有利可图,造价者没有不伪造的。但只要藏家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看纹饰,掂重量,手摸,鼻嗅,用水冲洗,就不难看出破绽来。

仿品好像由种做贼心虚的心理,从绘画上看,不敢大胆放笔,笔不流畅,纹饰拘谨,滞待,线条生硬,没有灵动感,更无气韵。从胎骨看,陶胎显得粗松、笨重。从外表看,不光滑、没有腐蚀和虫草纹。

但也有高仿的,胎薄,器型匀称,表面打磨的很光洁,但一眼看上去,纹饰很刺眼浮躁,色彩沉郁。

赝品的锈蚀是造假者有意用胶、水泥、石灰、油灰、沥青等粘合物粘上去的,很粗糙,不光洁,不自然。

赝品的彩绘,可用水去冲洗,有冲洗不掉的,可烧加热水浸泡,就有扑鼻的臭胶味,用手一摸,彩即可掉下来。

有比较才能鉴别,真伪往往在比较中现出原形,古彩陶鉴定也是这样。

9.高丽镶嵌青瓷的鉴定

高丽镶嵌青瓷是朝鲜瓷器的一大特色。在成型的坯胎上用刻有纹饰的模具捺于胎上,或用木、竹、铁等工具刻画约2毫米深的凹槽,根据图案需要填涂白色或黑色化妆土,再经修胎后施以青釉,人窑烧制,便形成这个别具特色的陶瓷品种。高丽镶嵌青瓷的生产年代主要在12世纪下半期至13世纪上半期,时间跨度不到100年,相当于中国的金代和南宋时期。

镶嵌青瓷最早可能源于金银嵌铜工艺、漆器、木器嵌螺钿工艺。笔者认为,高丽镶嵌青瓷工艺可能源于中国山西的浑源窑。这是因为,根据浑源窑窑址出土的镶嵌青瓷残片看,其镶嵌工艺和高丽镶嵌工艺是一致的,这些残片所在的地层属于金代地层,但从其图案风格上看,又具有明显的辽代特点,因此应属金代早期器物。而时代上要早于高丽镶嵌青瓷出现的年代。另外,从高丽与辽、金的关系史来看,两国之间关系密切,交流频繁,高丽镶嵌青瓷的镶嵌纹饰中的主题纹饰如鹤纹、水禽纹等明显受到了辽代的影响。

面对真伪混杂的高丽镶嵌青瓷,如何鉴定呢?从考古及传世品资料来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鉴定。

造型

高丽镶嵌青瓷从造型上大致可分为食器、酒器、文房用具及生活用具。常见瓶、壶、罐、盘、碗、盏托、盒、枕等。其造型总体上比较浑厚,线条柔和流畅。以梅瓶为例,以曲线美见长,小盘口状的瓶口很有特色。而大多数仿品缺乏应有的曲线美,造型或多或少有些僵硬、呆板。特别是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的处理上,仿品远没有真品自然流畅。高丽镶嵌青瓷的口沿厚薄适中,多为斜直口:圈足较矮浅,足墙厚薄适中:口唇至腹壁的线条流畅、柔和。而仿品口沿不是过薄,就是过厚;口唇和器壁连接处的线条僵直,多呈明显折角:圈足多稍高于真品,足墙多薄于真品。

胎釉

真品胎土呈灰色或灰黄色,少数精品胎质坚硬,用手轻叩,声音浑厚、凝重。多数器物胎质不甚坚硬,其时代应为高丽晚期物品。胎体坚硬的精品时代稍早,其分量适中,而多数胎质较松者分量稍轻。现代一部分仿品由于胎土淘洗过于精细,火候过高,整个胎体瓷化程度较高,胎土明显泛出白瓷质,或青灰色,由于瓷化程度高而使胎体明显重于真品,用手指轻叩,有金属之声;另有一部分仿品,胎质过于疏松,造型虽较厚笨,但胎体分量过轻而显得失调。

高丽镶嵌青瓷中极少数精品的釉色呈青翠色,多数精品呈淡天青色。晚期一些粗品釉色较差,青中泛灰。也有一部分粗器放在砂床上直烧,背火的一面釉色较好,着火一面釉色较差或极差。但不论是精品还是粗品,其釉面均较肥厚,光润自然,柔和悦目。一些大件器皿还会出现釉面不太均匀和积釉的现象,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青瓷镶嵌龙纹罐就具有上述特点。在传世品中,多年使用使釉面有许多自然磨损的痕迹;而出土品多数由于受地下水土沁蚀,土沁已深入器物的胎釉。仿品釉面多数较稀薄,玻璃质感强烈,火气很旺,光亮刺目。从釉色上看,多数国内仿品青中泛黄:朝鲜仿品青中泛蓝,色泽要重于真品。有的仿品为了去掉浮光而采用强酸咬蚀,反而使釉面完全失去了光润的效果,显得晦暗滞涩。另有一些仿品为了达到仿造出土器物的效果,采用短时埋在土里或粪坑中的办法,这样形成的土沁浅浮,一洗即掉,在开片处土沁只是浅浅地渗入,而形成一道黄线,但不能深入肌里。

高丽镶嵌青瓷的釉面绝大多数布满不规则的开片,并且开片多呈堆状分布。早期的高丽镶嵌青瓷釉面的开片相对要少一些,12世纪以后,开片则越来越繁密。由于镶嵌于胎上的白色或黑色化妆土收缩率大于胎体,故烧成器物后,镶嵌部分往往低于其他部位,并且顺着镶嵌的纹理形成开片。这种开片有别于其他开片,在镶嵌纹饰的开片处迎光望去,往往会有云母片般的光泽,这是高丽镶嵌青瓷独有的特色。而仿品的釉面很少有开片,而且嵌粉多薄于真品,镶嵌处也少有开片,即使有开片,在开片处也绝没有云母片般的光泽。这是鉴定高丽镶嵌青瓷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

纹样

高丽镶嵌青瓷早期纹饰较为疏朗,纹样精细,主题突出:晚期趋向繁密,并且开始出现散漫化的倾向。总的说来,其纹饰布局讲究对称均衡,因此显得有些图案化。其镶嵌的主题纹饰主要有鹤纹、水禽纹、蒲柳纹、牡丹纹、团菊纹,龙纹、葡萄纹、荔枝纹、婴戏纹等,辅助纹饰有唐草纹、回纹、云纹等。高丽镶嵌青瓷纹饰中最有代表性的鹤纹取法于辽宋绘画的技法,用镶嵌的手法在瓷器上表现效果如画笔一样自然洒脱,工匠们用白色表现鹤的身体,用黑色表现鹤的嘴、眼、尾羽和双腿,使之更加写实、形象。鹤纹大多作穿云展翅状,有的展翅奋飞,有的回首顾盼,有的向下俯冲,有的引颈长鸣,集动感与美感于一体。在布局上繁简相宜,错落有致。特别是鹤纹的颈部极其柔美,富有动感,而仿品的鹤纹纹饰呆板,颈部僵直生硬,没有那种自然、灵活之气。现代仿品的其他纹饰与鹤纹一样缺乏真品的自然灵活之神而显得拘谨、呆板。

镶嵌纹样中的白色嵌粉,真品绝大部分白中泛黄,少部分由于受青釉的影响而白中泛青。现代仿品中的白色嵌粉大概是由于原料和技术的原因,多数呈浆白色。真品的黑色镶嵌料内因含细小的亚微米磁铁矿立方晶体、钛铁矿、石英及钙长石针晶,在其嵌入胎土之前,要用熔炔法或其他方法进行炼制,故烧制出的色泽漆黑光亮。现代仿品由于原料和工艺的差异,黑色远不及真品漆黑光亮,绝大多数黑中泛红或黑中泛黄,色调晦暗,缺乏光泽。

还有一部分较为粗糙的仿品,其白色、黑色纹样根本不是镶嵌在胎体内的,而是用白色和黑色彩料画在瓷胎上的。这比较容易看出来。

烧造工艺

高丽镶嵌青瓷采用龙窑烧造,从历史资料记载和韩国的窑址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出,高丽青瓷的窑炉是从中国浙江引进的龙窑。一部分精品采用中国的M形匣钵裹足支烧。在支烧过程中,采用白色的硅石子作支钉,支钉相对较大,器物烧成后,绝大多数在底足上还残留有白色硅石痕迹,这是高丽青瓷一大烧造特色。另有一大部分器物采用砂床上直接烧造的方式,器物烧成后,在足部和一部分器物的底部均有粘砂痕,其砂粒较粗,砂质也是白色的硅石砂。精品的圈足内多满釉,一些大件物品或时代相对较晚的粗品的底足多有露胎之处,火石红很明显。而仿品多数满釉裹足,但大多没有支烧痕或者支烧痕不明显,即使有,也明显小于真品。一仿品中的精者,也采用裹足支烧,并且也用石子作支钉,单从烧造工艺上看,与真品极其相似。但不知是仿者疏忽,还是缺乏原料的关系,其支烧的石子却不是白色的硅石子。另有仿制器足粘砂者,仿品与真品相比砂粒较细,也较规则。有少部分仿品粘砂并不是因为在砂床上直接烧造产生的,而是故意用胶粘上去的。

总之,高丽镶嵌青瓷的现代仿品在原料、技术、工艺、制作目的等诸多方面,不可能摆脱当代的时代局限性,总是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现代陶瓷的某些特征。同时在仿制过程中,大多仿制者未见过真品,仅是依照图录,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把真品的各个方面特征都协调统一。因此,在鉴定过程中,要结合其各方面特点综合分析,从其基本风貌和典型特征人手,注意其细部和一些容易忽视的环节,才能去伪存真。

高丽镶嵌青瓷器物流传至今的很少,国内主要收藏在辽宁、北京、江苏、浙江以及国内外的一些大博物馆或考古所中,散落在民间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前几年,有少量的高丽镶嵌青瓷从朝鲜流人中国,但近两年来,真品已很难见到。鉴定高丽镶嵌青瓷同鉴定其他瓷器一样,要综合各个方面因素去看待一件器物,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切忌心态浮躁,不要为出售者所讲的故事打动,更不要为金钱利益蒙住眼睛,这一点非常重要。

10.紫砂茶壶的颜色初探

紫砂茶壶为什么称为“紫色”。曾经有不少美国艺术家问我。在当今的中文或英文字典里,紫色的解释都可能是“红色和兰色的复合颜色“。假如将一把普通的褐色宜兴茶壶放在一个小学生的眼前,问他这是什么颜色。这小学生一定回答是咖啡色。这个宜兴茶壶的紫色的来源问题好像从未在任何相关的书刊上提及过。

实际上在古汉语中褐色就是紫色。假如将褐色兔毛做成的毛笔称为紫毫,将有褐色斑纹的竹子称为紫竹,以及将褐色的檀木称为紫檀,褐色的貂皮紫貂皮等等。根据“辞海”的解释,紫色还有帝王专用物的含义。如将帝都的道路称为紫陌,北京的故宫称为紫禁城。此外,紫色的另一含义是祥瑞的意思。例如古诗文“紫气东来”中紫气即为祥瑞之气。

因此,古代文人将这褐色的泥料称为紫泥,将这褐色泥料做成的茶壶称为紫砂壶,应不乏是将宜兴茶壶视为一种祥瑞,高贵器物的意思。

11.粉彩与五彩瓷器的“蛤蜊光”真假辨伪

有些玩瓷器的藏友不懂真假“蛤蜊光”,因此在收藏粉彩与五彩瓷器时常常受骗上当。

“蛤蜊光”实则是指蛤蜊壳内壁那种闪烁变幻的光,彩瓷年深日久在彩料的周围就会产生类似的“蛤蜊光”,故此收藏界与行内人借用“蛤蜊光”进行恰当的比喻,这种比喻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收藏彩瓷的专业术语。

彩瓷多少年才会出现“蛤蜊光”?这只能靠藏家的实践来验证,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年代来限定。原因很简单,因为同是同治时期的粉彩器物,有的器物就出现了“蛤蜊光”,有的器物就没出现“蛤蜊光”。无论是官窑或民窑的彩瓷每件的境遇都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时期的彩瓷出现“蛤蜊光”也会有早有晚。

譬如我收藏的这只高9.3厘米的同治粉彩盖盒,在阳光下侧视彩料就可见到闪幻的“蛤蜊光”。这只同治粉彩盖盒算来距今也有130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彩瓷凡够130年就一定会有“蛤蜊光”,只能说够130年的彩瓷才有可能出现“蛤蜊光”。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景德镇仿古瓷厂用“电光水”,真空镀膜制造的假“蛤蜊光”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其实造假者可以制作赝品上的“蛤蜊光”,却没有穿越时空的本领,把近年出窑的赝品变成拥有200年“瓷龄”的真品。所以造假“蛤蜊光”必然会留下致命的漏洞,这个漏洞就呈现出真假“蛤蜊光”鲜明不同,玩家上眼便能说破。

彩瓷真品“蛤蜊光”的特征是:器物画面的彩料周围有闪亮变幻的“蛤蜊光”,尤以蓝彩的周围为甚。赝品彩瓷“蛤蜊光”的漏洞是:器物画面的彩料上有闪亮造假的“蛤蜊光”,彩料周围没有一丝真品上的“蛤蜊光”。原因不必多说了,赝品的胎质不对,釉色不对,纹饰不对,“蛤蜊光”自然也不对,赝品彩瓷没有真品的“瓷龄”,不可能会有彩瓷真品上自然形成的“蛤蜊光”。

另外,造假“蛤蜊光”的彩瓷赝品还有两个方面的败笔:1.仿官窑的彩瓷纹饰没有皇家的富贵气派,胎质不细,釉色不精,款识浮在釉面上,给人现代工艺品的感觉。2.仿民窑的彩瓷纹饰没有自由奔放的神韵,纹饰生硬呆板更缺乏原窑匠人那种娴熟的绘画技艺。釉面不见民窑常见的零星乔麦地与缩釉点,底足过于规整,不见自然磨痕与意外的磕撞造成的缺损等等,这些都是藏友应该注意的。

12.陶瓷仿款的介绍

1.仿款

仿款,就是在当代所制的瓷器上,仿写前代的款识。有些仿款并不一定是存心作假,而是因羡慕前代著名瓷器或其他原因。如清初的康熙、雍正两朝曾有过仿写前代款识的旨意。仿款由明正德年间开其先河,以后无论官窑民窑,仿者越来越多。入清以后,制瓷技术迅速提高,为仿古瓷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当时统治者嗜古成癖,使仿古之风更加盛行。

实烧年代:明代嘉靖年要分辨仿款和真款,必须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辨伪,首先可以从研究各代款识不同风格入手,将真假款识相互对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款字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的部位。

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其次,注意款识的用料和颜色。以青花写款为例:元代和明初的颜色深厚下沉,有黑色结晶斑点和凝而不舒的现象;尤其宣德时,蓝色中有黑、灰等色杂夹其中。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色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艳;万历以后色调匀净,但发色不深,清初作品也大抵如此。康熙款色调明快,幽倩艳丽;道光以后则蓝色涣散,浅淡上浮

2.陶人款

在瓷器上署以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或陶店名号的款识,称“陶人款”。陶人款在早期青瓷上即已出现,但常常与纪年、赞颂、吉言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铭文。单独陶人款,直到明清时才可见到,而且比较少,特别是官窑器上更为少见。清初官窑器可偶见督陶官的款识;乾隆以后,督陶官形同虚设,陶人姓名才见于款识。“时大彬制”陶人款的格式,一般是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也有光书姓名、姓氏或店号的。用含有寓意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呈“花样款”,亦称“记号款”。

3.花样款

花样款多为民窑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则形式更为繁多:一、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图、八宝、琴棋书画、八音器、及礼服上所绣的十二章等。二、佛教符号。如八吉祥及转轮王的七珍。三、道家符号。最著名的为八仙所持物,汉钟离的还魂扇,吕洞宾的宝剑,李铁拐的葫芦,曹国舅的绰板,蓝采和的花篮,张果老的渔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篱)。四、“豆腐干”款。在双圆圈中心绘双线方框,框内再绘横竖相间的线条。五、“四朵花”款。在双圈内绘不太规整的“四朵花”,简单的仅绘四个“×”或四个有如眼睛的“花”。六、其他花样。动物类的如龙、凤、鹿、鹤、龟、还落,植物类如松、竹、梅、蟠桃、瑞草、灵芝、树叶等。

4.赞颂款

赞颂款即赞颂、欣赏瓷器的款识。虽然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赞颂款铭,但它的流行却是在明清两代。明代的瓷器上有“玉堂佳器”、“上品佳器”、“昆山美玉”、“昌江美玉”等四字款;也有“美玉”、“雅珍”等二字款;一般都在款识之外环以单圈或双圈,圆圈大小各异,个别也有无圈者。晚明赞颂款,多带“佳器”二字。清代有赞颂款的瓷器,多属私人,故又称私家款,如“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珍藏”、“雅玩”、“玉”、“古”、“珍”等;字数比较多者,则有“奇玉宝鼎之珍”、“其石宝鼎之珍”等等。

5.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善”等。“福”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6.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翠竹轩

信卿”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7.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康熙御制”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热门推荐
  • 炼之仙

    炼之仙

    万古天神,无尽虚空,永生不灭。天神造世,世间苍生,万年轮回。轮回将至,邪异少年,悄然降世。血瞳之威,拯救苍生?天崩地裂?万象聚气,重塑人间?毁天灭地?
  • 重生之豪情人生

    重生之豪情人生

    悲剧已经发生过一次,今生,他启动复仇大计。重修功法,再现医术,驰骋商界,一雪前耻,豪情人生!
  • 神鹊

    神鹊

    因为一次意外,地仙界修士杨峰身陨,元婴逃出至地球夺舍一位正要自杀的青年周扬,从此开始了他在人间的传奇。
  •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她是蠢毒恶女,害人不成,反被收拾。但蠢毒心肠,难掩她绝世美貌。美貌如她,怎堪忍受的悲惨命运?一场征服战,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她成功逃跑,逃离了三个男人的残酷统治。她松了一口气,以为逃出生天之时,三个男人却从天而降,她终是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与此同时,她又多了一位夫君。四位夫君,都是冠绝当代的天之骄子。他们正义感十足,牺牲小我,拯救世间男儿。他们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誓要度化她这恶毒女子。她不堪重负,哭喊着求饶,“我再也不害人了!”夫君们笑而不语,缠绵吻去她的泪水。
  • 变成娇软小丧尸后,我被末世大佬宠上天

    变成娇软小丧尸后,我被末世大佬宠上天

    末世之后,沐棠从实验基地的研究员变成了一只有自我意识的软萌丧尸,但她还有一个从前是国家机密部队长官且目的不纯想把她送去解剖的大佬饲主。陆焱:“你看这只烤鸡,焦脆流油味道肯定不错,再看我搜寻物资特地给你带的小蛋糕,香软且甜,你一定会喜欢的。”沐棠:“不!我觉得……你更不错!”陆焱:“……男朋友是不能吃的。”沐棠:“那我不要你做我男朋友了!”末世杀疯了的靠谱少校和成长型呆萌丧尸的打怪升级之旅!
  • 黑暗音符之不朽恋人

    黑暗音符之不朽恋人

    “我找了你一千年!”一只冷漠的吸血鬼为了自己死去的王妃花费了一千年的时间去寻找爱妻的重生,在成都这个美丽的城市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可是现实是冰冷的,夏芷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和他的爱妻没有半点关系,只因为一千年前的误会。可是对于这个和自己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他的心里又燃烧七爱情的火花。可是千年女妖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们,冷血少年为了这个普通的女孩将会做出怎么的选择呢?对于夏芷痴情的陈安佑会不会安于自己深爱的女孩越陷越深呢?霸道吸血鬼和嬉皮少年中夏芷的心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 雪尊倾天下

    雪尊倾天下

    一个末世的杀神穿越到异世的故事
  • 因佛而缘

    因佛而缘

    宋谣信佛,信的不是一般的佛,她信一尊猫佛。那猫佛每日无人问津,孤零零的坐在破旧的佛龛之上,面前香火也似乎几百年未曾燃起,自她高中心仪的大学后,便日日来此。因此,这香火也便有了供奉,日月不熄。直至一日,天下暴雨,刚补好的房顶也经受不住来势,到宋谣赶到时,猫佛破烂的油纸伞更破了,她赶忙打上了自己的伞,小心的擦拭猫佛的佛身,擦到一半时。宋谣耳边传来一声极为好听的声音,不辨男女“你是何人?为何能触我分身?”对面一少年左手撑一把油纸伞,右手拿一把折扇,看向面前的空气……二人一番商谈,宋谣继续供奉,少年则实现她的愿望俩人相安无事。直到一天,宋谣带着地摊上20块买的珍珠手链来到自己重新信仰的一尊狐狸神像面前,就在她虔诚的上了三根香后,天生异象。待她醒后,这里一切陌生,早已不在是她原本的时代……至此,才是故事的开始…
  • 圣域旷世

    圣域旷世

    异界大陆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神秘、又非常残酷的世界。传说在无穷远之前,异界大陆上有着许多神魔妖兽、妖怪、甚至是仙人存在,而且还有一些强横到恐怖的存在。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传说已经被彻底的湮灭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异界大陆已经发展成了现在这幅模样。传说中,异界大陆上的神魔妖兽和仙人都已经消失不见了,因此整个异界大陆已经变成了没有任何规矩、没有任何秩序的荒野,就连人类都是如此,而在人类中,修行者是最弱小、最弱小、最弱小的存在。但是异界大陆上还有其他种族。
  • 太极天尊

    太极天尊

    这里不是净土,这里有阴谋,有厮杀,有热血,当然还有亲情。一个少年,背负血海深仇!在报仇途中却发现这世界居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食天地灵气,他们御剑飞行,他们缩地成寸,翻云覆雨无所不能,他们叫做修真者!且看这少年怎般在这神奇世界崛起!(作者保证每天一更,不定期爆发,咳咳,不定期哈!喜欢的可以收藏,可以签到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