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嗣尧,字子昆,清代山西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邵嗣尧在康熙九年考中了进士之后,做了山东临淄县(今属山东淄博市)知县。从上任起,他便立志恪尽职守,为民请命,不辜负父母给自己起的“嗣尧”之名。上任伊始,他先是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事,积极鼓励农人发展生产;二是利用闲暇时间,著述了《劝农续言》,在农村散发,以此开化农人。两项措施对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人对发展生产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十九年,邵嗣尧任柏乡(今河北柏乡)知县以后,致力解决当地的“水利失修,火耗繁重,差役扰民”三大地方。
对于水利失修问题,通过他组织兴修水利,使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对于“火耗繁重”问题,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火耗,就是为弥补所征赋税银熔铸时造成的损耗而加征的税额。而火耗的数额大都由地方官自行制定,这也就成了历来赃官中饱私囊的途径之一,老百姓对此不满尤其强烈。邵嗣尧为了彻底解决“火耗”问题,他先是下令减少火耗的征收,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且对差役实行严格管理,不许下乡扰民。没过多久,火耗繁重和差役扰民的问题便同时得到了解决。
解决了水利、火耗以及扰民的弊端之后,民心大顺,社会风气为之一振。
邵嗣尧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一次,有人建议开滏阳河,以通舟楫,直隶巡抚于成龙通知邵嗣尧做出安排。邵嗣尧亲赴滏阳河,沿河作了详细调查,并反复征求沿岸农民的意见。最后,他“力持不可”,呈文于成龙说:“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浚之害归穷民矣。”于成龙见其分析颇入情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再谈开滏阳河之事。
邵嗣尧不仅恪尽职守,爱民如子,且执法严厉,不避权贵。大学士魏裔介是邵嗣尧会试座主,恰恰又是柏乡县人,可当其家人犯法时,邵嗣尧却不顾师生情面,“严治之,不少贷”。
曾有一个旗人的家丁借主人威风,毒殴负债穷人,解到县衙之后仍气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且移文该旗都统,审讯家丁的主人,“具论如法”。
另有强盗在县界杀人,邵嗣尧立即将其绳之于法。强盗亲属竟买通上官,诋毁邵嗣尧,以“酷刑”的罪名将邵嗣尧革职。可老百姓的眼睛雪亮,纷纷为其鸣冤。当时,正值刑部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京城附近的情况,接了老百姓为邵嗣尧申冤的案子,经过审查,终于使得真相大白,邵嗣尧冤情得以洗净。
不久,于成龙再次推荐邵嗣尧,邵嗣尧被派出任清苑县(今河北清苑)知县。至此,他越发为民请命、不畏权贵,多次平反疑难冤狱,老百姓把他比做包青天。
康熙二十九年,邵嗣尧以“清廉慈惠”授江南道监察御史。次年,又出任直肃守道。不管官职如何起伏,邵嗣尧仍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他率己正属,杜绝贿赂,敢于向邪恶势力作斗争。
康熙三十三年,江南缺学政官,康熙皇帝认为邵嗣尧是很合适的人选,就委派他到江南督学。邵嗣尧在任学政官期间,曾走遍全省各府州县,亲自主持各府生员的考试。由于邵嗣尧常年辛劳,这时已身患疾病,但他为了不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从不擅离职守,他始终如一地肩负着自己的责任。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著了《四书讲义》,传给学者,并且亲赴各府主持考试。可是,邵嗣尧刚走了三个郡,就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了。
邵嗣尧始终没有违背自己为官的原则,他任官二十余年,也辛勤工作了二十余年,直至以身殉职。邵嗣尧死后,竟“身无长物”,还是同僚凑钱为他办的丧事,始得归葬乡里。老百姓因感其恩情,为他建立了祠堂,立其肖像以祭祀。
简评
邵嗣尧以廉洁著称,“正己率属,尽革陋弊,纤尘不染”,他不求显达,一心为民,二十几年如一日敬业工作的精神,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后人对其美德多有赞誉。从他的《清苑寄家》诗句中,我们亦可看出其人性闪耀的璀璨光芒:囊空犹是当年我,未许妻儿索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