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字道和,是辅佐刘裕创建南朝刘宋政权的主要助手,处理政务以决断如流著称于史。
东晋末,北府军将领刘裕起兵反对篡夺政权的桓玄,刘穆之受任为主簿。刘穆之被刘裕重用以后,刘裕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是要咨询刘穆之的。刘穆之扶持刘裕,可谓竭尽全力,忠诚之至,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
刘裕攻占京都后,主要的施政措施都出自刘穆之的建议。
东晋后期,存在着法纪松弛,政令不行,士族豪门倚仗权势,随意侵夺,庶民百姓屡遭欺凌等的政治问题,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穆之先是“随方矫正”,结果十天之内,风气顿时有了改变。刘裕出征南燕及回军抵御卢循时,刘穆之随军征讨,“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深得刘裕信任。
义熙八年,刘穆之升任京都最高行政长官丹阳尹。以后刘裕外出征讨时,就将留守京都的重任交付给刘穆之。
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刘穆之以尚书左仆射、丹阳尹留守的职务主持朝政,统留守诸军,掌选举事务,并负责大军的后勤供应。诸项事务千头万绪,但他精力过人,应付自如。史称:“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
来访的客人,奏报的折子,请求解决问题办事情的,内外咨询问题禀报事情的,人多到什么程度呢?屋子里盛不下,进不来门的,没别的办法,只好在外边的台阶上等候了。
义熙十三年十一月,刘穆之积劳成疾而逝世,时年58岁。当时刘裕已攻破后秦,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听到消息后,“哭之甚恸,曰:‘丧我贤友。’”
刘裕在取代东晋,建立起宋王朝后,经常叹惜刘穆之早逝,说:“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这正是对刘穆之一生勤于政务的最好总结。
简评
为官清明,不仅仅指的是要廉洁,更主要的是能解决国家大事,有效率有效果。这样一个果断的、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忠臣良将去世,难怪宋武帝刘裕要“恸哭”了。从政如流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果能思路清晰,理解快速,学习上也可以达到“从政如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