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原本是瑯琊(山东临沂北)人,父亲早亡,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为官。后流寓于襄阳,躬耕于隆中。因徐庶的推荐刘备曾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在第三次才见刘备,并给刘备讲解了如何兴复汉室和争霸天下的问题。人们称这一答辞为《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曹操占有中原,孙权占有江东,势力稳定,已不可争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谋取荆、益两州,争取三方鼎立,共分天下;然后联络孙权,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整顿内部,增强实力,待天下有变,即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兴复汉室。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和谋划,十分赞赏,从此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后来,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曹操;公元214年,刘备又进取益州,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事态的发展,印证了诸葛亮的预见。
刘备既得益州的第二年,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由此双方交恶。之后,荆州归吴,曹、孙暂时联合,刘备的发展受到抑制。刘备称帝后不久,蜀汉与孙吴间爆发了夷陵之战。刘备失荆州,夷陵之败是蜀汉的一大挫折。两次失败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违背了《隆中对》所提出的策略,破坏了孙刘联盟。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归白帝城,于公元223年病死,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简评
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为国尽忠一生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依然忠心辅佐刘禅,没有半点懈怠。这份气节千古未见几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以形容为国家尽忠,竭尽全力。故事启发人,工作也是一份事业应该用心对待,竭尽全力,不辞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