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人俗称没有儿子的人家为“绝户”,意思是这户的人脉断绝了。不论有多少女儿,只要女儿都嫁给了外姓人家,自己家里无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本家的香火,也是“绝户”。但是,如果给女儿招一个上门女婿,并且要求女婿更名改姓,改为岳父家的姓氏,有了小孩也随姥爷家的姓氏,就等于有了传宗接代人,也不是绝户了。还有,如果过继了本家侄子或者收养了外姓人家的小孩,那也不算“绝户”了。如果既没有收养过继儿子,又连个女儿也没有,那就是“铁杆儿绝户”了。另外,也有极少数终身未婚的单身男女,因为他(她)们没有成家,不能立户。所以,也不称为“绝户”,其中男的俗称“老光棍”,女的俗称“老姑娘”。
解放前侄子继承无子叔叔或伯父家产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过继(收养)式,在侄子未成年或未成家(结婚)之前,先把侄子过继到自己家,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为侄子娶妻生子。这样过继来的侄子和儿子类似,有的是幼年阶段过继的,等同于养子,就直接用父子和母子的称呼;有的是成年后结婚前过继的,还是叔侄称呼,但是娶来的媳妇和生下的小孩则是以公婆和爷爷奶奶来称呼。不论怎么称呼,过继来的侄子也要和叔叔婶婶或者大伯大娘一起生活大半辈子。他们被过继后,也就不再承担赡养他的亲生父母的责任了,当然也不再继承他的亲生父母的家产了。这样的过继方式,就等于本来无子女的叔叔或者大伯,不是绝户了。过继来的侄子与自己一起生活,娶妻生子后老少三代同居一堂,可以享受有儿子的天伦之乐。如果这个侄子和儿媳不孝,关系闹僵了,还可以把他们“轰出去”,解除过继关系。但是,如果过继来的侄子是个“败家子”或者“病秧子”“药罐子”,那就要跟着倒霉了。
第二种是肩挑式,俗称“一子两不绝”。旧中国的法律是允许一夫多妻的,有的老哥俩或老哥仨只有一个男孩,两家或三家可以把这个男孩当做共有的儿子,也就是传宗接代的“人种”了。每家都为他娶一个媳妇,他轮流到两个或三个妻子的屋里去居住,他是两家或三家儿媳的共同丈夫,也是两家或三家孙子孙女的共同父亲。不论他对叔叔、伯伯怎么称呼,无亲生儿子的家庭因为有了自家的儿媳和孙子,也不算绝户了。虽然这个共同的儿子,要同时承担赡养两家或三家老人的义务,但由于各家都有自己的家产,对他本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经济负担。这种肩挑形式的家庭由于不符合新中国的婚姻法,解放后就不存在了。
第三种是赡养赠与式,就是无儿子的叔叔婶婶或大伯大娘,在自己有劳动能力、生活可以自理的阶段,自己独立生活,待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之后,再由一个侄子养老送终,与这个侄子一起生活,同时将家产交给这个侄子。不过,这种赡养赠与式的老人免除不了“绝户”的称号。他们之间不是父子关系,这个侄子对他的亲生父母的赡养义务和继承权利和其他兄弟一样,等于他额外赡养了另一家的老人,额外得到了另一份家产,也就俗话说的继承了“绝户产”。解放后,这种形式在农村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在几个侄子中,可以选择与自家关系处的好的来当赡养人。有些有女无儿的家庭,不愿意往家里招赘外姓女婿,也以这种形式由侄子养老送终。
我的姑母孟淑珍就是无儿无女的“铁杆儿绝户”,她是1929年生人,数年前患了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症),逐渐丧失了记忆力。目前她已经生活不能自理,于2015年1月13日入住了蓟县县城里的利康老年公寓,这里有专门的服务员护理,在舒适的环境里安度晚年。因为经常有亲戚前来探望,使同公寓的其他老人羡慕不已。有两个八十六七岁的老妪说:“我们都是有儿有女的,一般是一个月来看一次。这老太太没儿没女,却有这么多人来看她,比我们还强呢。”在外人看来她是幸福的,可是看到姑母对来看她的亲人都不认识,像小孩子似的满口呓语,我感到她的命运又是悲哀的,因为她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
这里讲述一下关于这个农村绝户老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