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吴明兰抱怨道:
“你们爷孙俩都去清水塘,留我一个老太婆,这一桌子菜哪里忙得开哟?”
李子明暗暗比了一个大拇指,奶奶真是深明大义。
平时两家挨得近,也就离着三条田埂的距离。即使胡亮去世,关系却没就此落下。
吴明兰眼见胡家母女俩,也甚是让人怜惜。平时家里开个荤腥,厨房里炒了什么好菜,总会提前用大瓷盅装上大半,让李子明送到胡家。
她以前算是城镇长大的孩子,虽然下了乡但却没有被环境同化,对于旧时农村的一些陋习,是看不太惯的。
奶奶吴明兰如此一说,李复海哪还有什么反驳的余地。他主要是脸薄,怕人说了闲话。
平时赵玉芝也懂得感恩,见老两口岁数大了,不管打柴还是收割庄稼一点也没含糊过。
用农村人的话,抵得上半个儿子!放到李子明身上,那就更无所谓了。
前世的他就是个书呆子,没什么情商。对于小了他两岁的胡雨婷,总归是同情居多。
商量了几句,李家爷孙就赶紧往胡家赶去。如前文,两人穿过三条田埂,胡家就近在眼前了。
同样是三间瓦房,但是相比于自己家的半砖瓦石头结构的别野,胡家的瓦房不仅低矮了很多,墙体也还是个土坯。
隔着近点,李子明还能清楚看到墙上的两条裂痕,估计都能插进去半个手掌。
胡雨婷正在搅拌鸡食。
她端着一个簸箕,右手抓起把把米糠(稻子的壳粉),倒在一个小石槽子里细细均匀地搅拌。
见到爷孙俩走来,胡玉婷有些诧异,但随即眼底闪过一丝欣喜,她以为两人是过来做客的。
没等李复海说话,胡雨婷就端着簸箕往家里跑,想来是进去通知赵玉芝出来迎接两人。
李子明看得真切,她手上还沾着黏黏的稀糠,身上穿着宽大的黑色格子短袖,跑起来就像兜风的长袍子,想来是拣穿胡亮的衣物,根本谈不上合身。
饶是李子明自诩心硬如铁,此情此景,也禁不住有些心酸。
“哎呀李叔,你们来了!”赵玉芝从房间里小跑出来,一边热情地招呼两人。
这两天干旱,她在后屋石缸里挑水,准备去浇一下空心菜地(其实我们这边叫藤藤菜)。
听到女儿说,李家爷孙上门来了,她赶紧跑出来迎接,但却没有直接叫两人进屋。
她也知道些忌讳,生怕两人沾染了她身上的晦气,不太好!
李子明可是人精,他哪管这些,直接就跨过了胡家的门槛,爷爷李复海也紧跟其后。
这一幕,赵玉芝看在眼里,她突然就被爷孙俩感动了一下,连忙微微背过身去,用袖子擦拭掉眼角的泪珠。
进屋这个空档,胡雨婷就拿来了两个小碗,用暖水瓶给两人倒上了开水。
以前,农村的孩子有些内向,言语不多就只会干活。
小姑娘有些胆小,鼓起勇气说一句——“爷爷,子明哥喝点水!”就怯生生地躲到赵玉芝身后,偷偷地望着两人。
赵玉芝有些歉意地说道:“家里也没有茶叶,真是对不住啊,李叔!”
“没关系的!”李复海摆摆手,他直接说道,
“小赵,是这么个事!我们家最近把圆塘包了,今天我们爷俩想去清塘。你也知道那山塘闸口比较高,也没有地下函道……”
“李叔,这是件大好事!”赵玉芝满心欢喜,她明白了过来,还没等李复海说完,就爽快地答应道,
“咱家有抽水机,正好能派上用场!就是……”
赵玉芝突然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有些低沉,
“就是这机器可能需要别人帮忙看看,我也不会使,平时都是胡亮……”
李子明看到赵玉芝的脸上闪过一道隐藏得很深的悲伤,莫名有些心疼。
这年头女孩结婚早,赵玉芝不过二十五六的年纪,孩子都八岁了。
他的眼睛扫过赵玉芝的脸庞,突然想起了谢晋导演的《牧马人》里的女主角李秀芝,两者不仅神似,长相身材都大致相近。
这一发现,差点没让他出了洋相。
电影里的那句“老许,你要媳妇不要?”,不知是后世多少青年心中的白日梦!难怪难怪,我怎么总感觉有些熟悉。
李子明的脸色变了,仔仔细细,一遍又一遍地把赵玉芝打量了多遍,似乎眼神里多了些不同的味道。
赵玉芝感觉到平时有些沉闷的李子明一直盯着她看,觉得有些奇怪,还以为自己脸上出现了什么脏东西。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脸庞,就听到李子明开口:
“赵姨,我能先看看机器吗?兴许不用找别人,我就能启动它。即使不行,不是还有我二伯嘛!”
“对对对,我听说你二伯家也有这东西,他肯定懂!”赵玉芝恍然大悟道。
“你能行?”反倒是李复海有些诧异,在爷爷的印象中,孙子不说是第一次见,但应该也是第一次摆弄这个玩意。
男人怎么说不行?
李子明为了在美女面前争面子,自然不行也行了。上一世经常看二伯摆弄这家伙。
其实早先的柴油抽水机,启动原理和农用拖拉机差不多。也就是一个手柄插入启动口,猛烈转动几下,那不是有手就行的事儿?
李子明信心满满,这次一大一小两美女在场,确实没有出过差错。
他先试了两把,没打着。
再检查了火花塞,然后用油壶给油箱里加了三分之一的柴油,又鼓起腮梆子,用力一转,柴油机就砰砰砰地冒起了阵阵青烟,成了!
大小美女分别投来钦佩的目光,李子明感觉自己都快飘起来了!遗憾的是,没有掌声和鲜花。
赵玉芝感叹了一句:“还是小明学习好!读过书,有文化!婷婷就不会这个……”
李子明:…………
于是,借机器的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李子明拉着胡玉婷的手,抱着一卷软套水管走在最前面,李复海和赵玉芝抬着机器跟在后面。这玩意不仅体积大,还挺沉重,不是小孩子能够承受得起的。
不多时,来到圆塘放好机器,赵玉芝又马不停蹄地调转回去,帮助李子明奶奶准备午饭。
如此贤惠的你,这份恩情,要我如何报答?
李子明看着赵玉芝离去的背影,有些沉重。
不可否认,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有了不止一丝波澜。
李复海站在圆塘的塘坝上,扯着嗓子,对着住在对面山坡的二伯就是一通喊叫。
那时的农村家庭少有人家安装了座机,手机就更不用提,所以通讯基本就靠吼了!
所幸二伯在家,爷爷的几个徒弟离二伯家都不远,相互之间一吆喝,就呼朋引伴的一起过来。
这时,李子明已经把借来的这台机器安装完毕。一启动,软管的那头就冒出了圆柱形的水流,胡雨婷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专注地一直盯着看。
李子明也有些激动,他恨不得马上绕着圆塘走上一圈,彰显一下自己小塘主的身份!
很遗憾,眼下还缺少鼓掌的观众。
他决定吃过午饭,就去召集小伙伴,让他们实地感受一下非酋的快乐!
当然,眼下也还有胡雨婷。
他把小姑娘从一旁拉过来,指着这片水面,还有圆塘东面那个横卧的崖洞,霸气道:
“你瞧,这就是眹为你打下的江山!”
当然他更希望,站在他身旁的是赵玉芝,而不是这个小不点。
不过,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赵玉芝没来,二伯也还没到,就有几个村妇提着各色的塑料桶往这边赶。
这周围的人家,顿时响起了无数声狗叫。一直到傍晚时分,塘水快要放干了,大半个村子的人都来了。
“历史并没有任何偏差。”
李子明兴奋地道,不然清塘的这2500多斤鱼恐怕得够他头疼的一阵了。
是的,你没听错!
后世一亩左右一年就能产出2000斤以上。但2000年以前,集体的山塘主要作用还是为沟下农田蓄水灌溉。这在当时的口号就能看出。
百年大计,农业为先!
农业又以水稻种植为本。
所以对于水系并不什么发达的内陆地区,最早还能搞搞稻田养鱼,但是随着村上队里把山塘承包出去,灌溉用水减少。
深水田就逐渐变成了浅水洼地,(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袁爷爷的杂交水稻对浅水种植的适应),此消彼长,稻田养鱼在榆都也就更成为了历史。
2000年前,集体的山塘虽然有鱼,但管理不严格,对于偷钓偷捕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再加上缺乏管理,也并没有专人投喂,水瘦不肥也很正常。往年到了过年打捞分鱼,每家按人头,少的两三斤,多的不过七八斤,小于八两的就当回塘里,所以产量不高。
今年清塘,李子明记得陈石匠可是收回了不少钱,整个村子都轰动了。
大伙都知道承包山塘绝对不会亏,毕竟年限摆在那里,精明的陈石匠给村里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圆塘打上来的2500多斤鱼里面,700多斤白鲢,市价八毛到一块;1500多斤草鱼,市价一块二,剩下的鲤鱼,鲫鱼,还有什么黄鳝泥鳅之类的400斤左右,按照一块钱计算。
收入减去1500元的承包费,再去掉人情往来,打折销售的部分,至少有1000元的净利润空间。
当时1000元的购买力怎样?可以这样计算,李子明在2004年左右,曾经陪爷爷去当地市场上卖土鸡。那只8斤重的3年老母鸡也就卖了50块钱。
2000年,那样的老母鸡不过三四元一斤罢了,二师兄也差不多,而他到乡里小学读书,一天的伙食费不到5块钱。
所以按照李子明的计划,捡钱当然不能错过。
更为重要的是后续带来的影响,这件事足以引起了全村的轰动。
他以10岁之躯带领老李家赚到钞票,将会在好事者嘴里越传越神。
不要小看舆论的力量,只要旗号竖起来,下一步招兵买马,老子整把AK,你弄把来福,做大做强,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