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湘西洞柏坡山下
近了,
近了!
当一位身披麻衣头戴孝帕的骑兵骄傲的高举着‘天狼战旗’出现时,西南各族儿女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有的,只是跪地痛哭:痛哭着一位传奇英雄的离去,痛哭着一位战神的回归,痛哭着亲人的‘荣耀’……因为在战旗的顶端,有一朵由白布轧成的灵花正迎风怒放,是那样的显眼,又是那样的让人心悲。
当八个高大健壮的汉子抬着一口巨大的金黄色棺材出现时,云南泰族土司王、白族土司王、侗族土司王,湘西苗族土司王、土家族土司王……共八位土司王立即起身,亲手把一条条被鲜血染红的白布恭敬地盖在棺木之上,然后接过汉子的手,高昂着头颅,骄傲的眼神中却塞满了泪光,抬着棺木缓缓前行,一地哀号一地泪,遍地悲鸣遍地伤……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支数千人的军队,这支军队统一脚踏草鞋,身穿青布衣,腰绑白布,头捆孝布,面色痛苦,眼神悲哀,紧握武器……
下葬的那一刻,百万子民把这参耸入云的洞柏山坡围的水泄不通,远远望去,洁白的麻衣孝帕遮住了大地,犹如雪盖寒冬;在漫天飞舞的纸钱下,悲鸣震天,泪如雨淋,白皑皑的孝帕代表着——民心……子民们舍不得他的离去,更不愿意接受他的陨落。
当第一捧黄土洒盖在棺木上时,雷鸣突起,风云涌动,天降大雪,六月飞霜,轻风哭泣,草木结珠……他也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
据野史记载:棺木所过之处,孝帕胜雪,各族跪迎,上至土司王爷,下至老弱妇孺,无一人不跪拜,无一人不悲呼,无一人不流泪,无一人不戴孝,天降瑞雪,六月飞霜,各族儿女齐齐悲呼:“兵菩萨!兵菩萨!……”,声音之响,如九天雷鸣……他的离去,非但没有让各族分离,反而使各族团结如一……
直到现在,各少数民族依然坚信:兵菩萨没有离开他的子民,他只是到天宫去休息一下,他太累了,但当他的子民需要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回应子民的呼唤,再度降临,将带领着大家抗击并最终战胜侵略者……
一位抗倭英雄被千古传诵,他富有传奇的一生如史诗般的上演,又如巨星陨落般的让人心碎:天狼战旗曾经高高飘扬于祖国海疆,狂杀倭寇,至使倭寇见旗就闪,因为它等同于——铁血胜利!当他挥舞着战刀一马当先的杀向敌人时,‘天狼军’就会蜂拥而上,誓死追随,他的出动就代表着血战的到来;他用威望和武力,使各族接受了他所提倡的‘大中华思想’,各族彻底融合,从而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他就是被大明王朝追封为西南王,被西南各少数民族敬为‘兵菩萨(地方语:战神)’,也是被土家族尊称为天土王的一代骄子——向傲天!
可又有几人知道,在这一切耀眼光环的背后,有多少让人心酸热泪与激情澎湃的故事,就如他曾愤恨的悲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然!何以归?何颜归?”
本书是根据传说而改编,所以,本人考虑了许久之后,决定把主人公的性格按少数民族大多数汉子的性格为准:直爽、豪迈、重情义,在小事上爱犯糊涂,但在大事上绝对清楚,可有时候,一但牛脾气上来了,那就真是三头水牛也拉不回来……请大家细细体味。
为了使读者易度易懂,本书将只采用现代姓氏,更不会在名字后面再出现字什么什么地,在语言、距离、重量等等上也将尽量采用现代标准;同时,因为为了便于了解,本书规定:当时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四百元人民币,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