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成的父亲肖天一出生在大户人家,在同辈中排行老大,肖天一在家族之中备受宠爱,却也养成了懒惰习气,包办婚姻迎娶了远村地主家的四小姐袁桂珍。袁桂珍在姐妹四个中不仅相貌最漂亮,而且心灵手巧,说媒的踏破了门槛,最后相中了还算门当户对的肖天一。欢天喜地嫁进了门,才知道肖天一从小娇生惯养,什么活都不会干,脾气还特别暴躁。分家过日子里里外外全靠袁桂珍一人忙活,真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她总想把日子过好却不能随心愿。要强的性情和对婚姻的不满让她落下了病根,久咳不止,日渐消瘦,结婚六年即撒手人寰。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长子肖英成,四岁,幼子肖恩成不满两岁。在妹妹出丧的那天袁桂珍的二姐袁桂兰来吊唁。临走前,肖天一百般恳求袁桂兰能带养肖恩成。袁桂兰生姐夫的气,直接回绝。没成想临走时,肖天一追着袁桂兰坐的牛车将怀里抱着的肖恩成硬放到了车里。肖天一自己也知道,凭他是这样的人是养活不了两个孩子的。自此年幼的肖恩成便跟着二姨一家生活,开始了他辛酸的童年。
二姨并不喜欢肖恩成,将对妹夫的怨恨转嫁到了他身上,所以对他照顾的并不太好。因为不喜欢他,所以单独让他在小板凳上吃饭,不许上桌。用二姨的话说,这样的年头,能把他养活就不错了。六岁那年,肖恩成突然发烧,高烧不退,不吃不喝没人问,躺了好几日,自己起来找水喝,在死神面前硬扛了过来。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让肖恩成意志消沉,反而激发了他自立自强的信念,更比同龄孩子人多了几分坚强和毅力。虽然他长得瘦小,却很有力气,姨夫说他,不能光吃饭不干活,所以肖恩成七八岁时就和大人一样去庄稼地里挣工分。并且在不耽误给家里挣工分的情况下,坚持读了三年书,那时候老师、学生都少,肖恩成读三年级时,间或给有事不能来的老师带教低年级的有。虽然后来没条件再上学,但学习的热情从未熄灭,只要看见有字的东西:包括小人书、大字报、标语、春联等,他都要去写去读。 他的勤奋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村里有好心人,常送些衣服、鞋子给他穿。他是个勤快的孩子,经常主动帮助村里人做活,不怕辛苦,不惜气力,不求回报。村民做点好吃的也会想着他,可以说肖恩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哥哥肖英成有时过来来看看这个弟弟,哥哥跟着父亲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哥哥为了攒学费读书,有时好几天不吃饭,日后他过早去世也许就与经常挨饿有关吧。吃苦的两个孩子都瘦瘦的,眉骨透着一股硬气。虽然肖天一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可他的两个儿子不再像他,成长环境塑造了俩兄弟勤劳、善良、坚毅的品质。兄弟二人见面高兴,分手难过。没有办法,为了活着,只能分手各自奔命。
到了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家家户户吃不饱饭。姨夫告诉肖恩成,没办法再留他继续在家里。这一年他十四岁,他对姨夫讲,他要自己养活自己,也要养活二姨一家人。他打起行囊 (其实什么都没带),在村里几个好心人带领下,一起去闯关东。
来到天寒地冻的黑龙江,经介绍肖恩成在一个农村落脚,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社员,但吃苦耐劳、诚实厚道的肖恩成,很快得到社员们的认可,成为村里的记工员。因做事考虑周全、公平公正,在大队里逐渐竖起了威望。任何年代,只要你肯干,能为人们做好事,人们就尊重你。1965年,19岁的肖恩成当选为生产队的队长。作为领头人,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不计个人得失。肖恩成敢于破旧立新,千方百计调动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针对生产队“出人不出力,多干少干都一样”现象,他将生产队分为拖拉机组、马车运输组、田间劳动组,明确分工,各尽所能,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公社65个生产队里,他带出了标兵队,每个队员每天能挣2元,这数目是相当可观的,而在当时公社干部每个月才挣三四十元。
从村大队长到乡中学校主任,再到市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广播报纸也经常报道肖恩成带领当地人们如何踏上致富路,其中历经多少辛苦,只有他知道。尽管如此,闯关东的这个时期可谓肖恩成一生最光辉的岁月。这个时期,他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不但养活了自己,也把二姨一家人搬到东北,养活了二姨全家。对二姨一家肖恩成一直是怀着报恩的心,从不提他们的不是,后来向儿女提及此事,也只说两位老人自己有两个孩子,再带养自己,已经很不容易,没有二姨一家人,就没有他的今天。
1968年,肖恩成22岁,到了结婚的年龄。
有人给他介绍了队里一位老会计的女儿,女孩温柔贤惠,很快两人订了亲。若没有后面的变故,想必也是一桩不错的婚事。订亲不久,山东老乡李国立见到肖恩成,有意把老家外甥女许配给他。在他面前说些叶落归根、回归故里之类的话,肖恩成被劝得心动了,就和东北姑娘退了亲。对此,他一直很内疚,说是自己对不住人家,订亲物品一样没要,而且还多给了200元钱。
肖恩成准备跟李国立回山东老家相亲结婚了。说是相亲结婚,可实在也没有多少可带的东西,一顶半旧的毡帽,穿的新中山服,也是热情的东北乡亲借的。回到山东,女方全家对外他很满意。透过门缝,美丽的姑娘王佳英偷偷望了一眼,那一瞥,便注定了一生的坚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