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汉末年以来,天下纷乱,群雄割据,四方扰攘,经过百余年的战争,晋武帝统一中国,天下归一。然而皇室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以至于黎民怨声载道,外敌窥视中原。八王之乱使晋室元气大伤,内迁诸戎趁机作乱。在长安失守后,士大夫们衣冠南渡,皇族成员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延续晋之国祚。
南朝廷不思收复故土,朝廷日益腐朽,以至于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孙恩家族世代奉信五斗米道,三吴之地,信徒甚多。又逢当时会稽世子司马元显下令三吴各郡,公卿以下被转为荫客的官奴都移置建康,以补充朝廷兵员。此举引起各郡士庶不满。在孙恩的煽动下,终于在隆安三年,孙恩发动了叛乱。
孙恩部众从海上登录进攻上虞,上虞城破,斩杀上虞县令,而后大军包围会稽城。时会稽太守王凝之,王羲之次子,也奉信五斗米道,自以为法术高强,能书符念咒 役使鬼神。听闻孙恩大军以兵临会稽城下,即不出兵,也不设防,而是每日于静室祈禳。其属下请求出兵讨伐孙恩,王凝之淡定说到:“我已焚符书咒,借来阴兵守护各处隘口,每处有阴兵数万,这些叛贼何足为虑。”孙恩见城上没有守军,对麾下部众说:“今天命在我,敌不敢设防,我等应一鼓作气,攻破敌城。”
孙恩大军四门齐攻,守军弃城而逃。城破之时,王凝之尚在静室祈禳,听得屋外刀剑厮杀之声起,慌乱之间手足无措瘫软在地,想从后门逃走,但被杀来的孙恩大将蹇伪一剑砍下首级。战火迅速蔓延,晋军毫无防备,吴国内史桓谦、临海太守司马崇及义兴太守魏隐都弃郡城出逃。孙恩自命征东将军,振臂一呼,会稽、吴郡、吴兴、永嘉、义熙、临海、东阳及新安共八郡同时举兵响应,声势浩大,兵锋直指建康,朝廷危在旦夕。
朝廷急忙任命司马元显为中军将军,命令徐州刺史谢琰兼督吴兴,义兴军事,又谴刘牢之率北府兵共同讨伐孙恩。探马回报孙恩,只道晋军来袭,孙恩不以为意,对属下说:“晋军既无谋略,也无胆略,灭敌,弹指之间即可,天下已无大事,诸位就等着过几日和我穿着官服入主建康吧!”
不数日,谢琰率军奔战百里,奇袭下义兴,吴兴二郡。刘牢之谴兵攻下吴郡等地 钱塘江北已于晋军掌控。孙恩眼见大半之地已经失去,急忙派大将蹇伪领兵三十万驻守于钱塘江南岸,并对其说:“将军若能击退刘牢之,我割据浙东,总也能做个越王勾践了。”一日,刘牢之命参军事刘裕率十余人前往叛军占区侦查情报,且说那刘裕,祖籍在彭城县绥舆里,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早年随晋室南渡,长居晋陵郡丹徒县的京口里,由于早年家中贫寒,遭到乡里贱视。长大后,身高七尺六寸,风骨奇伟,雄杰有大度,不拘小节,加入北府兵后,履历战功,深受刘牢之赏识。
闲话少叙,刘裕率兵侦查,只见前方沙尘滚滚,原来是蹇伪率领一千兵士巡哨,两军相见,只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刘裕二话不说,引军前上,单骑策马直奔蹇伪而来,不三合,蹇伪败走,刘裕急追,忽马失前蹄,连人带马跌落河谷,同行士兵皆战死。蹇伪收拾部众,追下河谷,想要斩杀刘裕。待行至刘裕身侧,刘裕突然翻身猛起,大喊:“贼将授首!”声震河谷,引得蹇伪一惊。刘裕手起刀落,只一刀砍下蹇伪首级。而后挥舞长刀乱砍,衣甲平过,血如泉涌,叛军不敢前进,終四散而逃。刘牢之之子刘敬宣见刘裕许久未归,带兵寻找,正遇刘裕激战叛军,两军合于一处,叛军大败。
次日,刘牢之召集谢琰,刘裕等人于中军帐内议事,说:“敌大将已被我军所杀,其军士气必低落,我军可乘胜追击也。”于是令谢琰渡江攻打西城新安,刘牢之、刘裕领兵佯攻会稽,自领中军渡江攻取东城上虞,围攻敌贼。
那孙恩只认会稽为主城,不可有失,陈重兵于江南岸严防晋军,却不曾想新安,上虞之兵岂是晋军对手,不久皆被晋军所下。孙恩望而生叹,见会稽将要为死地,部下又无死战之心,只好对部众说:“此时暂逃,也不是丢人的事。”然后率兵南逃至永嘉,又因晋军紧追其后,仓促间只好带领二十万残众逃回海上去了。
东部战事未停,西侧战事又起。荆州世官大家桓玄凭借父叔多年治理荆州的威望,专横于荆州。又在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二人的利诱之下,杀败荆州殷仲堪、杨佺期等其他势力,真正拥有了荆州全境的控制权,于是向朝廷要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下诏以桓玄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另以桓伟为江州刺史。但桓玄坚持要由自己领江州刺史,朝廷惧怕桓玄,只好依从,加都督江州及扬州豫州共八郡诸军事,领江州刺史。桓玄又以桓伟为雍州刺史,朝廷碍于平定孙恩叛乱,无法节制。桓玄于是趁机在荆州任用腹心,训练兵马,并屡次请求讨伐孙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在刘牢之等人的商议之下,皆知孙恩此举不会善罢甘休,共同上奏朝廷希望让谢琰出任会稽太守,派兵留守,谨防孙恩。
谢琰部下诸将劝谏说:“叛贼近在海边窥探我等情况,应当为其打开改过自新之路啊。”但谢琰不从,说道:“当年苻坚百万大军尚且不是我的对手,如今孙恩小贼逃亡海上,怎敢再次前来?如果他敢来,那就是老天让我杀了他。”
不出所料,孙恩于隆安三年在举重兵出击,先破邢浦,扼钱塘江北,尽防晋军救援会稽。谢琰知朝廷软弱,怎会轻易出兵相援,遂令刘宣之出兵以退孙恩,自保会稽为上。正值七月盛夏,天热似火,孙恩屯兵于树荫山谷之中,欲待秋来进兵。刘宣之引兵前来,见孙恩屯兵之处,笑说:“孙贼土人,安识兵法,屯于山谷,火攻尽破,一战封侯可定矣。”遂即兵分三路,一路多备硫磺焰硝,持火炬,吩咐三更烧寨,一路绕敌后,阻敌归海,自引中军,但见火起,冲寨杀贼。
是夜,孙恩正于寨中与军士饮酒,忽帐前卫士闯进,大呼寨北起火。话音未落,听得战鼓声又起,马蹄声又起,呐喊声又起,刘宣之引兵冲寨,左冲右突,逢敌边杀,无人能挡,孙恩慌了阵脚,被军士搀扶往海边逃去。孙恩向东行约十里,又遇前时所伏之兵,又杀一阵,幸亏亲兵死命拼杀,方才得脱。孙恩登船往向残寨,火光冲天,金鸡报晓以为天明,只得独自生叹。
一面刘牢之多次上表请求发兵支援谢琰,只因朝廷由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把持朝政,恐刘牢之功绩超过自己,故多次压下。另一面谢琰也多次上表请求援军,朝廷只说援军已发,谢琰见求援无果,只得令刘宣之严守邢浦东海岸,自己领兵守会稽。
刘宣之沿海设防,孙恩虽每日派兵攻打,双方互有死伤,但仍未能攻破放线。孙恩见强攻不可,又生一计,令千于兵截断刘宣之补给路线,不出数日,刘宣之部果然大乱,孙恩亲自领兵掩杀,晋军大败,刘宣之惨死于阵中。
孙恩领兵南进,一路攻至会稽城下。谢琰对帐下督张猛说:“孙恩远道而来,今未立阵脚,吾今晚将亲往劫寨,汝可守城,以防不测。”傍晚,孙恩领兵巡寨,忽一阵疾风起,吹折一面黄旗,孙恩说:“此旗于寨中,为风所折,不主别事,莫非此夜有人劫寨。”遂留少许兵马于寨中,余众四面埋伏。
是夜月色暗红,谢琰领轻骑在前,以为得计。突入寨中,发现无多人马,只见四周火起,喊声齐举,方知中计。谢琰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回至城中,仅有十余骑跟随。
孙恩派兵攻打十余次,皆不能克,又恐刘牢之领兵前来,已有退兵之意。帐下一人自荐,唤作萧肃,对孙恩说:“主公无需多虑,吾有一计,不须数日,会稽城必为主公所控。”孙恩大喜,忙问何计。萧肃答:“谢琰麾下张猛,自恃勇武,对谢琰早已心生不满,吾将用一席话,将张猛为我军效力。”
次日夜,萧肃秘使张猛。对张猛说:“将军大才,何苦为晋效力,晋之国祚将終天下必为孙将军所有,他日不失封侯之位。”张猛默然,后对萧肃说:“先生一言,使吾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吾将斩下谢琰首级,以报孙将军。”
二日,张猛请谢琰于帐中饮酒,酒过半巡,谢琰以有醉意。张猛起身推说如厕,出帐外,左右卫士会意,一齐冲入,谢琰身中数剑而亡,割其首,开城门献于孙恩,会稽城遂破,三吴之地又沦陷于孙恩之手。
朝廷听闻谢琰被杀,甚为惊恐,只好再令刘牢之于京口南下抵御,并加封都督会稽无郡军事,又谴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冠军将军桓不才兵发江、广二州,北进牵制孙恩。
三军与孙恩相遇于余姚,孙恩固守余姚,三军连攻数日,皆不能克。孙恩留少许兵力守城,亲自出城南埋伏。高雅之大寨在南,三军再出击,孙恩袭之,高雅之不得以还兵战孙恩。双方短兵相接,孙恩军虽装备不精,但人数众多,激战之后,高雅之损伤惨重,只好向南撤兵。孙无终、桓不才已攻下余姚,得知高雅之败退,二人又领兵杀奔孙恩而来,又激战一阵,双方皆不能胜,各自领兵归去。
直到秋十一月,刘牢之自京口领兵前来,孙恩自知不是刘牢之对手,只好再退兵回海上。
隆安五年二月,孙恩岂知天命如何,第三次登陆,攻打句章。那句章为刘牢之所守,哪能轻易易手。刘牢之临阵见孙恩,忍不住大骂:“蝇蚋,三番攻吾城,何物等流!”两军混战,孙恩终不敌,败走转攻海盐。
海盐守将刘裕四周深沟高垒,内筑内城屯资。孙恩出大军攻城,刘裕令兵士各执火箭齐发,城上矢石如雨,孙恩兵大败,四散而逃。孙恩眼见几次进攻无果,恼羞成怒,亲自着甲执剑攻城,刘裕弃外城守内城,孙恩得意,继续猛攻内城。听得外城一声炮响,又听那内城鼓角齐鸣,外城伏兵起,内城大军出,内外夹击,孙恩军大乱,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孙恩死里逃生,不得已再退兵攻沪渎。袁山松一年前就于此修筑沟垒以御孙恩,奈何只有四千士卒,孙恩发五万兵四面攻城,城外箭如雨发,城内壕沟混战。连战四日,袁山松及四千士卒斩敌三万,力竭而亡,孙恩攻下沪渎。
六月,孙恩走海道至建康城东丹徙港,此时已有带甲之士二十余万,楼船以千计,连天接海,甚为雄伟。此举引起京师震动,建康城内外戒严,百官入局台省,守军各驻要地。司马道子心腹司马尚之时任豫州刺史,闻讯领兵前来,协助入卫建康。
孙恩于丹徙登陆,不曾想刘裕率轻骑自海盐赶来,双方厮杀一阵。孙恩见立足未稳,部下坠崖溺海者极多,只好返回船上。孙恩重整旗鼓,想要急袭建康,怎奈海上急风起,船慢难行。此时刘牢之以从会稽赶到建康,孙恩不敢继续前进,退走郁州,建康危机解除。不过,桓玄在早前打着勤王旗号讨伐孙恩,现已逼近建康。虽然京师下令解严,但是桓玄紧紧控制了行进的所有地区,又令心腹严守各处要地,对朝廷人员紧握于手中。
刘裕继续引兵追赶孙恩,连战连捷,孙恩被逼沿海退走。刘裕率军追击,于十一月在沪渎、海盐再败孙恩,斩杀敌军以万计。孙恩转至临海郡,临海太守辛昺主动出击大败孙恩。眼见部众已经所余无几,孙恩仰天长叹,只好投海自杀。
自隆安三年至隆安五年长达三年之久的孙恩只乱至此结束,三吴之地百姓苦晋室压迫,孙恩前来以为得救,怎奈孙恩又劫掠一番,逼迫造反。杀败孙恩,官兵又劫掠庆祝一番,三吴之地三年战火频频,真可谓民不聊生。
元兴元年,司马元显不甘于桓玄威逼,起兵讨伐。当时桓玄已封锁长江漕运,又因孙恩之乱刚刚平息,故以为司马元显无力讨伐,便一直在荆州等待时机,蓄势待发。然而收到在京堂兄桓石生的通报后,桓玄甚惧,打算坚守江陵。忽一人一语点破玄机,又使这战火继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