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法兰西部落和大不列颠部落签订布雷蒂尼盟约,双方都认为不妥协对双方都不利。
盟约规定,大不列颠酋长不得要求法兰西大酋长的位置,且不再要求诺曼底及卢瓦尔河以北的旧日领地;
同时法兰西大酋长以谱图瓦、基恩、加斯科尼及加来城给予大不列颠;
最关键的一点是允许大不列颠部落自立,不再是法兰西部落的分封附庸。
最后一点至为关键,至此大不列颠部落开始独立,且拥有法兰西部落三分之一的领地。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盟约,因为法兰西部落太不甘心了。
当法兰西大酋长查理五世进攻大不列颠在欧洲大陆上的领地时,基本是横推。
公元1377年,爱德华三世去世时,大不列颠在法兰西所占领地只剩加来城及波尔多迦南一带地方。
爱德华三世去世后三十年双方没有械斗,因为双方损失都比较惨。
而尤以法兰西部落更惨,只因械斗在法兰西部落领地上进行。
法兰西部落士兵闲来无事,到处打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部落民众非常痛苦。
战争过后,公元1348年发生了鼠疫,四月鼠疫开始于佛罗伦萨,八月进入法兰西和日耳曼部落,接着传入大不列颠部落。
大不列颠部落自西南向北方传播,公元1349年大不列颠部落全部沦陷。
至于鼠疫的原因,更多是欧洲地区不讲卫生,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又出现频繁的战争,这几个原因是导致所谓的鼠疫的主要原因。
虽然西方历史认为这是亚洲传过来的,但是在亚洲却没有发生,显然西方历史也想找背锅侠。
这种鼠疫,染病两三天就死了,据说大不列颠部落死了有一半人。
一个修道院原来有26个人,疫情过后只剩3个人。
大不列颠部落酋长及头人、大主教、主教、牧师才不管死多少人,他们应该怎么生活还怎么生活。
以前是100个人供养这些人,现在成了50个人供养这些人。
结果可想而知,奴隶们受到更加惨烈的压迫,结果就是反正活不了,那就造反吧。
公元1379年,大不列颠部落对奴隶又增加税收,以准备次年同法兰西部落再次发动战争。
公元1381年,大不列颠部落奴隶从肯特等地举行起义,向伦敦进发,沿途队伍越来越大。
不久,大不列颠部落东南部也发生起义,酋长、头人、主教、牧师的房子等被烧。
奴隶队伍到达伦敦,其中有觉悟高者开门迎接奴隶,期间不少酋长、主教被处死。
奴隶们拥戴理查二世为他们的领袖,大不列颠酋长理查二世允诺废除奴隶制度。
但查理二世失言了,并没有废除奴隶制度,只是稍微减轻了一些负担。
英格里士废除奴隶制度比法国还要晚,法国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才全面废除奴隶制度,德国在1801年才开始着手释放奴隶。
爱德华三世死后三年,大不列颠和法兰西之间无械斗。
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继位,然而部落内的不同部落酋长间互相争斗。
公元1399年,理查二世被迫退位,争不过去,兰开斯特族的亨利四世出任大酋长。
亨利四世因为以武力上位,所以比较平和。
亨利五世的时候,又有与法兰西部落械斗的打算。
公元1414年,亨利五世要求继任法兰西部落大酋长的位置,也是瞅准时机,法兰西部落内部各酋长也是互斗不断。
法兰西大酋长查理五世,能够从大不列颠手中收复领地,比较有作为。
公元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查理六世继位,但不久因病去世。
大酋长的位置空出来了,群起争夺。
法兰西部落内有两派,一派以奥尔良公为首,一派以勃良第公为首。
公元1407年,奥尔良公被勃良第公所杀,这个争斗就开始激烈了。
公元1415年,大不列颠部落军队与法兰西部落军队械斗开始,法兰西部落军队败。
法兰西部落内两派因形势要握手言和,不料勃良第公在下跪亲吻大酋长儿子手时被仇人当面刺杀。
勃良第公的儿子继承其父位,认为这是奥尔良公和大酋长互相勾结所为。
所以倒向大不列颠部落,法兰西大酋长不得已向大不列颠签订不平等盟约。
公元1420年,特鲁瓦盟约签订,规定法兰西大酋长查理六世死后,法兰西部落要传位给大不列颠酋长亨利五世。
不到二年,大不列颠酋长亨利五世和法兰西部落大酋长查理六世都死了。
亨利五世的儿子亨利六世只有九个月大,按照盟约那是法兰西酋长,但是仅仅是法兰西北部之地的酋长。
但是这个亨利六世的叔叔比较厉害,几年间就把法兰西部落的北部之地征服了。
法兰西部落的南部之地,归查理六世的儿子查理七世。
这些部落也没有姓名什么的,翻开欧洲历史一堆查理,一堆亨利,就像狗剩、狗带之类的。
公元1429年,一位村姑贞德带领一队部落士兵驰援奥尔良,解查理七世之围。
然后保护查理七世赴兰斯大教堂加冕。
公元1430年,圣女贞德防守贡比涅时,落入到勃良第公手中,勃良第公把她出卖给大不列颠。
公元1431年,大不列颠人对贞德恨之入骨,在鲁昂由教士审判以异端的罪名活活烧死。
这位贞德自死从容沉毅,手握武力者也无不动容。
至此,法兰西部落的士兵更加的勇猛,连女子都如此,何况男人不应该都是这样吗?
法兰西部落屡胜,而大不列颠部落屡败。
公元1435年,勃良第公脱离与大不列颠的同盟,与法兰西部落查理七世握手言和。
至此,大不列颠在欧洲大陆失势,三年之后诺曼底又回到了法兰西部落手中。
虽然大不列颠部落还保留加来城,但是大不列颠也没有力量在欧洲大陆要求领土了。
百年械斗也就结束了,虽然名字叫百年战争比较高大上,也就进行了几次械斗而已,期间还互相支持海盗打劫对方船只。
如果这样的械斗也算百年战争,那福建的两个村子几百年的械斗岂不是几百年的战争。
所谓的百年械斗结束后,大不列颠部落损失惨重,酋长之位的争夺就有了借口。
亨利六世所属的是兰开斯特氏族,以红玫瑰为氏族徽标;约克公氏族以白玫瑰为徽标。
两族都有强有力的酋长头人所谓的贵族相助,然后就是争斗、阴谋、叛离、暗杀一系列手段。
双方之间的战端开始于1455年,至所谓的都驿朝亨利七世继位止,先后达三十年。
几次械斗之后,约克族的爱德华四世于公元1461年继任大不列颠酋长,召开部落大会皆承认其地位,且宣布亨利六世及其先人为篡位。
公元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其子爱德华五世继位,其叔叔理查为摄政。
但是没过几个月就产生了篡位的事情,称理查三世。
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在伦敦塔被杀,这就比较残忍了,谁有实力谁就可以做酋长,谁都想做。
理查三世最后在一次械斗中被杀,酋长之位变成了亨利七世的手中。
亨利七世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为妻子,此举意在使部落大会能够同意其就任酋长之位,这样兰开斯特族和约克族合二为一。
在这场红白玫瑰械斗的过程中,大不列颠部落中的酋长头人主教所谓的贵族死伤大半。
亨利七世逐渐能够掌控部落大会,比兰开斯特族和约克族任酋长时的自由度要高很多,这也意味着独断专行为所欲为。
百年械斗后,法兰西部落大酋长开始设立常备军,地位开始崛起。
分封制下的贵族奴隶社会,酋长只拥有自己的少量卫队。
如果发生战争或械斗,各地酋长贵族有义务出兵来保护大酋长。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酋长实力很一般,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具有统治的思想合法性。
但是有一点,各酋长的部落士兵在打完仗后一定要在打仗的地方奸淫掳掠一番。
百年械斗可是大半个法兰西部落都涉及,所以奴隶们称部落士兵为剥皮之人。
公元1439年,法兰西部落召开部落大会,赞同大酋长设立常备军,以避免这种风气的蔓延。
当然了设立常备军是目的,而避免这种风气是借口。
部落大会规定,凡是没有大酋长同意不得招募军队,招募军队必须由大酋长委派官职。
部落大会同意大酋长可以征收边防军费一项税收,自此军队与税收能够保证大酋长的实力根基。
至查理七世之子路易十一(1461-1483)在位时,大酋长的权力基本上形同专制。
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末,法兰西部落是由自然分封到血缘分封的转变过程。
自然分封是以实力来进行分封;血缘分封是大酋长剥夺自然分封酋长的领地给予其有血缘关系亲戚分封,且对自然分封的酋长加以削权。
这就类似于封神榜,打天下时及坐天下时那是自然分封;
享受天下时那就要把自然分封的酋长拿掉,给予大酋长有血缘关系的人分封;
然后给予没有功劳的新人职位,这样对大酋长有血缘关系的人威胁最小。
法兰西部落中最有实力的酋长,就数勃良第公腓力酋长(1419-1467)及其儿子查理(1461-1477)。
法兰西部落大酋长路易十一继位前百年,勃良第公绝后。
公元1363,法兰西大酋长腓力二世把勃良第公的分地给了其幼子腓力。
到腓力时代,勃良第公的领地包括弗朗士-孔泰、卢森堡、弗兰德斯、阿图瓦、布拉班特及在荷兰、比利时的领地。
勃良第公的儿子查理,在其父亲没有去世前就和路易十一对着干。
勃良第公去世,查理继承勃良第公称号,干了两件事情,第一征服洛林,第二要自立为大酋长。
这种野心,法兰西大酋长和日耳曼大汗都不愿意见到,因为你打破了这个体系。
路易十一极力破坏,而日耳曼大汗不愿意为查理举行加冕。
这个关系有点乱是吧,在那个年代日耳曼部落是罗马教会承认的大汗,而其它部落只能是大酋长,大酋长之下是酋长,酋长之下是氏族头人,头人之下是骑士、骑士之下是奴隶。
虽然大汗是名号,但这也意味着名义上整个西欧地区是统归日耳曼大汗所有。
不然也不会被称为是什么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就是一个是松散的部落联盟或者部落群体。
公元1476年,查理因受辱,又有封地内瑞士部落有通敌的举动,以武力教训,结果被教训。
公元1477年,查理又攻击南溪城,结果没打下来死了。
其领地被其女儿继承,不久其女儿嫁给了日耳曼部落大汗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
这样一来勃良第这片领地就成为了日耳曼部落的领地了,法兰西部落大酋长路易十一大为懊恼。
路易十一是一个加强专制的大酋长,设法吞并部落内其他酋长的领地。
虽然方法比较卑鄙,但是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这是时代造成的结果,不进则退,犹如后来的波兰分封贵族势力之大导致部落被瓜分。
由于战争频繁导致分封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大不列颠和法兰西率先加强大酋长的专制权力。
这种情况也有利于部落内的各封地间的互相联系,且少了分封酋长之间的争斗。
这样逐渐形成统一的部落认识,继而形成更广范围的民族认同,也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分封奴隶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