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攻城器械和攻城策略准备很足,因为耶律阿保机带了一个人过来,这个人就是卢文进。
卢文进这家伙现在真是契丹的国之干城,他的存在弥补了契丹大军不善攻城、不善战阵,只知道一哄而上打顺风仗的不足。这次幽州保卫战基本上可以算是他与周德威的较量。
卢文进实地察看了幽州城的防卫工作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此城需智取。
既然要智取,在常规攻城战的基础上就需要再加点料。
第一味料就是地道战。
卢文进命令部队围着幽州城四周挖地道前进,打算从地道突破,打入城内。
周德威自然不会着了对方的道儿,你要挖地道是吧,你挖我也挖,而且要和你对着挖。
周德威挖了地道之后就开始在地道口放火,放火的同时还放烟,你只要是敢从下面进来,我不烧死你也熏死你。
地道这一招是不行了,卢文进又加另一味料。
这一味料就是堆土山以攻城。
攻城战中攻城方需要仰攻,处于劣势,土山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劣势。说白了就是在城外运土,挨着城墙堆积成山,最后形成一个通往城头的斜坡,部队踩着斜坡攻上城去。
周德威之前打仗吃足了攻城战的苦(一直打不赢),吃苦的同时把守城方的防守技能也都掌握的差不多了,这完全就是实战中的血泪教学啊。
现在终于可以打守城战了,他就把自己之前吃亏学来的经验全都用上了。正所谓现学现用,一报还一报。
外面卢文进以土山攻城,周德威也不拦着他,好整以暇地看对方表演,然后让人在城内围起大熔炉,烧铜、铁等金属。等到外面土山堆得差不多了,城里的铜、铁也都融化成汁了。
卢文进一声大喊:“冲啊!”契丹兵冲着土坡就上来了。
周德威也是一声大喊:“浇啊!”守军把滚烫的金属溶液呼啦啦一阵冲着土坡就浇下去了。
然后金属汁液与契丹兵交汇的地方“嗞嗞”声不断,一阵白雾升腾,攻城部队被烫死、烫残、烫伤者不计其数,契丹兵溃散而逃。
一波不成,一波又起,卢文进铁了心要把幽州给攻下来,所以不计伤亡,不惜代价,舍命相攻。
毕竟契丹有百万兵,就是用死人来堆,也要把幽州填平。
人多就是任性啊,没办法。
既然对方急了眼来狠的,周德威奉陪到底,真刀真枪来干仗,人家周将军何曾怕过谁。
攻守双方抛弃花招、诡计,开始硬碰硬。
攻城战进入白热化。
契丹损兵无数,幽州城矗立依旧。
然而幽州乃是河北重镇,不容有失,周德威派人向晋王李存勖告急。
李存勖当时刚打败刘掞,又把河北全境城池收归国有(晋国所有),正要一鼓作气打过黄河去灭梁呢,然后这封求救文书就过来了。
幽州告急,这是大事,但到底发不发援兵来救,李存勖犹豫不决。
他的犹豫不决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要救幽州,必须发大兵去救,兵少了根本不起作用。但当时晋国各地都没有多余的兵力了,兵去哪里了呢,在李存勖这里,他要用这些兵来灭梁。
所以说这就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抉择:要么救幽州,放大梁一马,但现在是灭梁的最佳时机,错失了这个机会,以后可就未必灭得了人家了。
要么不理幽州,继续灭梁,这样做幽州可能会沦陷,而大梁也可能会灭不了,到时候晋军也许会腹背受敌。
这确实是个艰难的抉择,李存勖心里已经有了成算,但他还要听一听诸位将领的意见。
有三名将领主张救援幽州,这三个人还都是将领中的头头儿,他们是李嗣源、李存审、阎宝。
李存勖大喜:“昔日唐太宗用一个李靖还把颉利可汗(突厥可汗)给抓住了,现在我有猛将三人,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主意已定,救援幽州!
但救援归救援,你不能拉着大军呼啦一下子就冲上去了,这叫无组织无纪律,容易打败仗。
所以说,救援可以,下一步要商量怎么来救。
在救援方案上各位将领有不同意见。
阎宝认为,契丹举倾国之兵来打幽州,辎重、后勤补给肯定供应不上,所以应该用疲兵之策,不急着与对方决战,等到契丹缺粮撤退的时候,尾随而击之,必能获全胜。
这是一个好计策,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做大的作战成果。但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周德威能够撑到契丹退兵。
周德威估计撑不到,要不然也不会派人求援了。
这时候大将李嗣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周德威是社稷重臣,不能拿他来冒险,应该火速进军,解幽州燃眉之急。
这个看法无疑是正确的,社稷重臣说白了就是资历最老、战功最高、国家倚为柱石的大臣,这样的人物是有象征意义的,如果这个人被打败了,或者被俘虏了、斩杀了,无疑会极大地打击晋军士气,之后的仗也就不用打,直接认输就行了。
所以说,幽州重镇,犹可失;德威老将,不可失。
李存勖是个明白人,他采用了李嗣源的建议。
下一步,火速出击!目的地,幽州!
驰援幽州的任务交由李嗣源来完成。
驰援是个技术活而,要防备着被对方围点打援,半路伏击,这项工作既要讲究快,又要讲究稳。
为此,李嗣源从山中潜行进军,直达幽州。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一来可以节省路程;二来可以避实就虚,躲避敌军的截击;三来即便遇上了敌军,也可以在山中据险而守,不至于吃亏。
主意已定,那就进山吧!
李嗣源带着军队翻过大防岭东进,果然遇到契丹兵挡路,一鼓作气杀散敌军,继续进兵。
进军的速度还是有点慢,李嗣源急了,把步兵抛下在后面赶路,自己与养子李从珂带了三千骑兵为先锋,衔枚疾走,杀向幽州城。
距离幽州六十里的地方,又遇到契丹兵拦路。
这回拦路的人有点多,还都是骑兵,骑兵对骑兵,那就要拼战斗力了。
李嗣源以寡击众,陷入苦战,最后虽然赢了,但自己的骑兵部队只剩下了一百余骑。
一百余骑又怎样,老子是来增援的,就算剩下一人一骑也要往前冲,要不然怎么能称为李横冲?
李嗣源带着这些残兵行进到了山口,走不动了。
因为前面又有契丹兵拦路,这回的人更多,一万多骑兵。
一百对一万,怎么看都像是在找死。
找死是不行的,现在也不能跑,因为跑不掉,那就只能往前冲。
又要往前冲,又不能死,那就只能用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