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沟 经过十几年的改造,已变成了一片林海,一眼望不到头的白杨林,高大挺拔、顽强倔强,根系深深的抓住泥土,抗击着北方的干旱与寒冷。到了秋天金色海洋,满天满地的黄叶,随风起舞,甚为壮观。
一对对情侣手牵着手,
漫步与沟间小道上。
他们在寻找那棵最高大白杨树
要把他们海誓山盟刻在上面
一片鱼塘
一间小屋
一对情侣
一条大黄狗
沟间小路
遍地黄叶
万亩林海
人间仙境
诗人用这些能写出最感人现代诗
画家用这些能画出最脱俗的油画
来的人越来越多,鱼塘边,村民就想在鱼塘边开农家乐,农家乐要给家鑫租赁费,家鑫让宗平管理这些事,宗平随便收了一点钱,雇了一个孤寡老人来打扫卫生。
家鑫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半碗羊奶,半碗小米粥,再来一小碟水煮菠菜,这就是他的早餐,这些食物都是沟里产的,绝对绿色环保。吃完以后,他就开始锻炼去了,他的锻炼方式,就一种,腰杆挺得很直,一步一步走的很稳,从沟的这一面走到沟底,穿过鱼塘,又从沟的另一面爬上沟顶,来到寺庙,喝上一杯茶,然后又顺原路走了回来。
这个寺庙也不知何年何月建起,寺庙很破落,根本不像个寺庙,没有琼楼玉宇,只有一周土墩围墙,一个破柴门,两间破瓦房,一间是佛堂,另一间是卧室兼灶房。佛像是一座石佛,有七十公分高,一个坐在莲花上释迦摩尼像,在身上披着一条红,好像是北魏时期的佛像,佛像前面是一个三脚香炉,没有任何贡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寺庙很破,但这里面住了一个佛法非常高深和尚。和尚法号不详,也不知何年何月住进来的。看不出年龄,精神抖擞,留着山羊胡子,脾气很怪,从不收香火钱,也不准信徒踏入寺庙拜佛,如果有人来拜佛,就让在大门外面拜一拜。
那年闹灾荒,全村都没有收成,只有寺庙周围和尚种的麦子长势很好,到了麦收季节,好多人饿的难受,就去偷割和尚麦子,直到大家偷完,和尚也没有收割,后来大家才发现是和尚故意让大家偷的。后来大家看见和尚在墙上用木炭写了许多的字,大家去围观一看,原来是种植小麦的方法,在那个年代,本来一亩地产200斤粮食,就不错了。大家用了和尚的方法以后,在那个肥料紧缺的年代,一亩地能产500斤粮食。
和尚每天早晚诵经,大家在田里干活,听到远远的经声传来,让人心灵空洞,通身舒畅,没有了一点乏意。有一次,村里一个五保户去逝,没儿没女,村里人帮忙用凉席遮掩着,准备埋了。和尚路过,停下脚步,不急不徐诵了一段超度经,念完以后,用木棒在不远处画了一个圈,然后飘然离去。大家一看那块墓地确实比他们这块好,他们这块墓地现在还没什么毛病,可是一到夏天,暴雨冲刷几回,就可能把墓堆冲没了。
从那以后,附近人去逝了,都想请和尚去念一段超度经,和尚刚开始还去,去了念完就走,主人家给东西和钱也不收,后来谁请和尚,和尚都不去了,只是超着死者的方向,念一段经文。主人家过意不去,就把带来的东西放在寺庙外面,和尚也不收,好多乞丐和村里孤寡老人就把东西拿去吃了。
那几年,这里太穷了,没一个老师愿意来,如果想念书得去二十里路的临镇小学,这期间,得翻一道沟,那座小学不管吃住,学生们早去晚归,夏天还可以,冬天五点多起床,走到学校天才能亮。条件太苦了,大多数学生都辍学了,这些孩子正是疯玩的年龄,有一天,一个孩子闯进寺庙,看见和尚正在看书,就大胆让和尚给他讲书上的故事,和尚就绘声绘色讲起来了,好多孩子都围了上来听故事。第二天下午,孩子们又来了,和尚又给讲经文里面故事,还教孩子们书上的字。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就把家里的课本,拿来让和尚教,没想到和尚教的比学校的老师还好。大人们听了这事,当然乐意了,而且农闲时间大人们也去听和尚讲经。
和尚的种种行为,为和尚的身世披上神秘的色彩。有人说和尚以前是贵族落难子弟,家财散尽剃度出家。有人说和尚以前是大学教授,**逃离到这儿,有人说和尚是为情所困,剃度出家。有人说和尚是杀人犯,为躲追捕来到此处。
和尚从不为这些辩解,活的超凡脱俗,他从不接受香火钱,自己在寺庙周围,种了几畦蔬菜,有辣椒、白菜、菠菜、西红柿、菠菜……周围的五亩麦田也属于寺庙,和尚秋种夏割,与世隔绝。和尚在佛门中修行,家鑫在红尘中修行,所以他们能在一起谈经论道。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世界万物拂去面纱,本源想通。
春暖
夏热
秋凉
冬寒
春夏秋冬
几度轮回
我却不在轮回
和尚悟出了佛的真谛,所以在尘世中修成了真佛。家鑫却悟出了商道,所以他在商战中能抢占先机,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