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宠爱褒姒,生子伯服。申后及太子宜臼被废,不得已逃归母国申国。申侯替女儿外孙不值,联合缯国、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被杀,诸侯拥立宜臼继位天子。
为避犬戎之难,周王室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史称春秋战国。
这一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权威下降。社会剧变,诸侯逐鹿,兵戈四起,文化思想却空前活跃。
以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被称为“诸子”;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代表,则被称为“百家”。
他们代表所在阶层、学派、政治力量,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争相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百花齐放,相互较量,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思想学术流派取得的成就,可与同期古希腊文明媲美。东西文明,屹立一端,交相辉映。
回顾三千六百年的中国历史(注:商朝有甲骨文为据,是得到确证的中国历史的开端。商朝之前的夏朝,甚至更远古的时期,至今未有证据证明真实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犹如一颗镶嵌在华夏文明画卷最灿烂绚丽的宝石。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都出现于这个时代,他们的思想成为塑造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石。
文学、艺术、思想,均属上层建筑,服务于社会发展。既有如此璀璨的文化,催生它们的那个时代,自然值得格外关注。
春秋战国,顾名思义,春秋 战国,由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组成。
《春秋》是一本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因此书而得名。
教科书上记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7年,称为春秋。还有说法,春秋的截止日期应该是公元前453年。又有说法是公元前403年。
本书采纳的观点是第二种: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53年为春秋时期。至于为何为采用这个观点,留个伏笔,后面再揭晓。
春秋已然确立,战国自然就是公元前452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作为时代的名称,来源于西汉末年刘向编纂的《战国策》。
因为两本旷世经典的流传,金戈铁马的时代被重新命名。新的命名,赋予时代更深刻的内涵,更能体现它的鲜明特征。
战国,暂且撇开不提,我们只说春秋。因为春秋是“赵氏连城璧”套书的写作背景。既然要讲故事,把背景说清楚,故事才能明白易懂。
说到春秋,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秦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我的小说就是从晋文公写起。从他流亡异国十九年,回到晋国都城——绛都,即位晋国国君时写起。当然,主角不是他。
以帝王国君为主角的历史小说已连篇累牍,我想独辟蹊径。虽知此处清冷,仍要冒险一试。
晋文公流亡时,有五位贤士追随着他——赵衰、狐偃、先轸、贾佗、魏犨。
“赵氏连城璧”套书的主旨,就是描述赵衰为首的赵氏家族的荣辱得失。通过人物的成长,表现赵氏的兴衰升沉,展现晋国的发展。勾连晋楚、吴楚、吴越争霸的图景,揭示楚国、秦国、齐国等大国错综复杂的关系,诸侯小国的生存困局也稍做点染。
为什么是晋国?如果说,读懂华夏文明必须读《春秋》的话,明了春秋正义必要读晋国。无论是《春秋左氏传》还是《国语》,晋国的君臣言行事迹都占据大部。甚至有人提出,“春秋王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晋国主导中原却是不争的事实。
以赵氏为点,以晋国为线,将公元前636年至公元前601年的春秋历史的重点事件为面,正是本书想要展现的内容。
“赵氏骄阳”的主角不是赵衰,而是他的儿子——赵盾。
赵盾是父亲赵衰陪同晋文公流亡翟国,在翟国娶妻所生的儿子。晋文公流亡返国,登上宝座,赵衰任辅相。赵盾与母亲被接回绛都,一家团圆。
赵盾在翟国出生长大,回到绛都,成为赵氏家族继承人。风云际会,他任职正卿——国君之下,众臣之长,万万人之上的大位。他的爱恨得失,他从青涩莽撞到稳健成熟,他的良师益友,所爱所痛,命运转折,一一展开。
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执政之子。他成长的年代,是晋国跃升中原霸主的年代。他的一生,随着个人、家族、晋国的命运起伏。他既受制于时代,又在努力创造属于他的生命光彩。
为什么选赵氏?公元前453年,晋国被执政的三个大族——韩、赵、魏瓜分,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历史进入战国。韩、赵、魏,因为同源于晋国,后世又称为“三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三晋”竟全部入围,何等强盛!威名赫赫的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等一系列的措施,将赵国国力推至巅峰。赵国足以与秦国相提并论,可见实力强大。
赵国的强大不是一天练成的。追根溯源,春秋时期赵氏家族的各位宗主功不可没。
赵盾,既是春秋晋国第一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正卿,也是赵氏家族第一位中军元帅。理应将他列为赵氏家族兴起的先锋人物,摆在第一位。
连城璧=价值连城的玉璧,赵氏连城璧=赵氏家族兴盛的功臣元勋,赵氏骄阳=赵盾。
他手段刚毅,杀伐果断,敌手被诛,己方也损失惨重。在波谲诡异的政治风云中,他怀抱理想,同样屡屡受挫,甚至命悬一线。
他的成就才干,有家族和时代的烙印,我等小民难以借鉴。然而,除了个性,更多的是共性——同样是血肉之躯,他的爱恨情仇,与普通人无异。
人物传记的魅力在于——书写也罢,阅读也好,总能经由他人的心路,产生共鸣,获取前行的精神源泉。
谨此,献给热爱读史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