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循着男女主人公的足迹,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八十多年的岁月里,讲述了他们那动人的爱情、亲情、友情的故事。
出生于客家的周明森,在他四岁时按照当地的风俗,母亲给他抱回了童养媳妇莲子,他们相伴相依长大。在他十多岁时,睿智的母亲把他送进了学堂。为供周明森读书,童养媳妇莲子一边劳作一边侍候已经风瘫了的娘。还用她瘦小的身躯承担起本应由男人干的那种犁、耙、辘轴等重体力农活……
1945年初,寒假,在他们的圆房的日子里,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宁静的家园。逃难路上,娘在凛冽的寒风中被冻死在山坳里。这深仇大恨强烈震撼了他,万分悲痛之中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强大或贫弱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在省立中学求学期间,他和几位同窗好友秘密接触到《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从此积极寻求革命真理,投笔从戎走上革命道路。在建设新中国和剿匪斗争中屡建战功,共产主义理想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他从部队转业到当年还是偏僻之地的滨海市后。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满腔热情地为滨海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他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从不向组织讨价还价。后组织调他去筹建一座新型工厂,为了能够更好地筹建和管理好工厂,他积极学习钻研新的业务知识,在艰辛的工厂建设中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感情。
那些年,他受到了当时他的“身份”,所受的冲击。“解放”后,他放下“包袱”带领工人们又积极投身到工厂建设中,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女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贤惠的客家农村妇女,与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深爱并仰慕自己的丈夫,在丈夫逝世后悲痛欲绝,甚至几度想随丈夫一起去。但为了丈夫临终的嘱咐,将对丈夫深沉的爱化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在温暖的友情中,终于战胜悲痛,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韧地辛勤劳作,独自把六个女儿抚养成人。演绎了一场苍凉凄美缠绵悱恻,肝肠寸断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