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比一般人要晚些,姜离总说是父亲舍不得我这么早就离家,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那时候体质弱,经常生病,父亲和母亲都很担心如果我不在他们身边会出什么事。
在我满了八周岁之前,我的父母原本都只打算请家庭教师过来教课,但是满了六岁之后,姜离也到了初二,他那时候准备升学考试,没有什么时间教我读书,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陪我。我又不太喜欢父亲请的那些名人学士,时常觉得他们整天长篇大论的,会也把我教化成他们那样顽固腐朽的知识分子,便哭着闹着就要跟姜离一起上学。父亲和母亲都拗不过我,好在后面我没那么挑食,身体变得强壮了些,他们这才肯答应让我上学。
因为姜离在家里已经教完了我所有学前和一年级的课程,我觉得没有必要再从一年级读起浪费那个时间,所以我是一上来直接跳到了二年级,和年龄比我大了差不多两岁的孩子同班。那时候安先生也在那个班里,但是我们真正开始交集,是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之后。
回忆跑得有些远了,我舒适地伸了下懒腰,屋子外面的风刮得有些厉害,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我把码字的笔记本盖上,回头望了一眼身后已经熟睡了的安先生。
每当我的记忆开启,回到二十多年前,我总是觉得现在就是桐牙弯的当年,而当年的我们还没有长大,只是做了一场关于成长的梦,梦中的小安成了样样都很完美的安先生,成了我的丈夫。
安先生是今天晚上才到的B城,按照我们之前的计划,我8号参加完最后一个交流会,刚好他完成今年在俄勒冈州最后一项工程,我们就一起去接母亲回温哥华过年。但是安先生比我们之前计划的足足早了四天。
安先生已经一天一夜没睡觉了,到家时很累,等我把他行李整理好,他已经睡着了。
他有一个习惯还和以前一样,累着的时候喜欢趴在床上,连拖鞋都懒得换下来,我又费了好大的一番功夫才让他睡的舒服一点。
我亲了一下安先生的额头,打算溜到别的房间去睡,刚起身他就醒了,只是眼睛还没睁开,把胳臂枕在脑袋下艰难地翻了个身。
我趴到他耳边问,我是不是把你吵醒了。
“你亲我之前就醒了。”他依旧闭着眼睛。
“你又写到那么晚。”
我说:“以后不亲你了,我挪到别的屋写去。”
安先生总算是愿意睁开眼睛,“没吵到,以前也没吵到。”
我写东西的时候有个不好的习惯,我是白天睡觉,要到晚上才有灵感,每次安先生命令我早点睡觉,睡不到两个小时,我又会醒了。后来安先生也很习惯,写到凌晨三四点点回来时,他总是已经熟睡。我亲他的时候他总是不知道,偶有两次把他弄醒了,他翻了个身又会继续睡去。第二天我还没醒,他一边对着镜子洗漱,一边大着嗓门喊:何曦,你昨天晚上是不是又偷偷跑到别屋去了?
“以前我也总是这样亲你,你都不知道。”
“我知道,又不是没感觉。”
“那你这次怎么醒了?”
“哦,只是想起来今天没有跟你说晚安。”
我和安先生刚结婚的那段时间是工作最忙的时候,他经常跑美国各地,一出差不是几个月就要半年,我在温哥华,但也是满世界乱飞。有时候安先生特意算好时间休假回加拿大跟我团聚,而我又因为临时的工作就飞到其他地方没能见到面,一年到头计算下来,我们在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两地分居生活并没有像设想的那样因为距离产生美,相反,直线距离的遥远直接导致的就是心理上的孤单感和生理上的双倍疲惫。
我和安先生都有这样的感觉。那段日子,虽然已经在一起了,但生活总感觉比之前,比没有见面时多了一分孤独,比见面时多了一份牵挂。我们倒不会吵架或者闹矛盾。成年人的相互理解或许就是在于成熟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心灵的契合与沟通,但往往我们每天给对方打电话,通常说不了几分钟,最后都是听着对方的呼吸声入睡的。
于是我与安先生于是约法三章,在家不工作的时候一起做饭,每隔一个星期给对方写一封信,还有每天都要跟对方说晚安。
我行事松散,从上学起就纪律意识不强,安先生比我自觉,这三件事他奉为圭臬,在最初我们两地分居的婚姻生活中,他认为这是稳固我们婚姻感情必不可少要做的事。
他现在的脾性跟小时候比几乎没有改变,个性较真,原则性强,而且重守承诺,凡是他应允过的事,从不食言。
我们分开的时候我十七岁,他十九岁,我去了英国读书。他同我一样申请了英国的学校,却又中途办理了退学的手续,留在国内照顾当时身体不好的姑姑。
我曾答应过他一到英国安排妥当之后就给他写信,但是刚去就换了好几个住处,我又临时换了语言学校,准备申请另一个学校本硕连读的专业,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才写了第一封信寄回国内。
那时候牛津的气温直逼零下,国内B城早几天也下过一场暴雪。我甚是挂念安先生,不知道他姑姑的身体是否好转,又不知他是否已经在国内的上学,学校是否满意,专业是否喜欢。夜里写完,长长三页信纸,第二天想想,又将信连同这边给他买的礼物,一并寄了回去。
他回信很快,内容却是简短,句句都是回答我信中所问的敷衍的话。我想他肯定是生气了,开头就是:汝甚好,吾盼之殷勤,日夜思之,汝书而至。
之后给他写信,便再也没有回信。
想到有可能就这样和他断了联系,我万分难受,恨不得马上飞回国内。但从邮差处那里得知信件每次都有签收,便渐渐放宽了心。想到以他的性子,说不定还在生气,等气消了之后下个月就会回信的,何况我们仍然有共同的朋友在联系,人是怎么都不会无缘无故失踪了呀。但谁曾想到,这中间一别竟会是8年近9年之久呢。
我曾经也怪过安先生,但后来他告诉我,我才知道那时候他姑姑的身体已经不好到了那个地步了。我们分开的第一年,姑姑的胃癌已经转到二期,一般的药物治疗已经不管用了,安先生休学一年,全心全力陪她抗癌治疗。好在最终的结果是好的,不然我不敢想象如果姑姑有什么事,对他会有多大的打击。
他姑姑安女士是个一辈子都为了争一口气的事业女性,高冷且脾气古怪,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要孩子。奶奶过世之后,她才过继来安先生抚养。听安先生说,姑姑和奶奶的关系并不好,姑姑一辈子争强好胜,拒绝婚姻和家庭,很大部分都是受奶奶从小到大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姑姑成年独立之后就完全和家里断绝了联系,奶奶生前在世的时候,安先生都没有见过他这个姑姑一面,直到她重病弥留之际,姑姑才回来。
安先生每忆及此常要感叹,他那时候就像没有灵魂的幽灵一样,一边还来不及消化奶奶离世带来的巨大伤痛,另一边又来不及感受这个世界还有亲人陪在身边的庆幸。这一得一失之间,说不上来什么滋味,只是觉得遗憾。
而我想到姑姑和奶奶这种“不及黄泉无相见”决绝,是谓家人,但一家之人做到这份上,是缘是孽也不清楚。
也许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太大,姑姑一辈子在外人面前要强,看上去无坚不摧又咄咄凌人,但是骨子里又常自卑,找不到支点。她对安先生是又爱又恨。在姑姑眼里,她母亲总是觉得儿子比女儿重要,孙子也比女儿重要,她对安先生是“因爱生恨”,又有点嫉妒。
安先生从小就很怕她,姑姑平日话少又严肃,她对安先生要求严格,不管是学习,还是在生活作息上和习惯上。她也管每一笔钱的开支,对钱花在哪的规划像安先生解数学题一样,来龙去脉要清清楚楚,过程还得合情合理。
我们家就不同了,父亲和母亲从来不管我用钱,他们给我的零花钱给到我手里,怎么消费我自己说了算,有时候我要是愿意凑起来,几个月省省就是一笔大钱。这样说起来的话,我小时候就比安先生有钱多了,而且花钱还自由。
小学和初中离家近,我们又不寄宿,安先生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他早饭晚饭都必须回家吃,所以姑姑会勒令安先生放学尽早回家。可惜那时候安先生是和我一伙的,我们这一伙有我和靖瑶在,胡吃海喝是免不了的。放了学,坐两趟公交去农贸市场吃最新鲜的海鲜,远一点去城东那家吃最正宗的煎饼果子,张记豆腐,三天两头去“屈妈妈排骨店”打牙祭,安先生不是口头派他是行动派,一开始保证说绝对不动筷子,后面一样受不了美食的诱惑。吃撑了,回去还得陪姑姑再吃一顿。
晚上写作业偷偷摸摸地给我打电话,何曦,我快吃吐了,下次再也不跟你们一起了。
我说,不能不吃吗?
安先生说,不行,姑姑会不高兴的。
每当最后一堂课还有五分钟,安先生又会把背靠到我的桌前,他不用说话我都知道他要问什么。有段时间他老问我,放完学是不是直接回家,如果不是,安先生就默默背着书包自己回去。
一开始我还挺替安先生可怜的,但他老是吃撑了就给我打电话我也挺烦的,所以也不强留他。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段时间他在家里吃得很少,姑姑以为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带他去医院检查,安先生不想戳穿,才刻意不和我们一起去外面吃饭了。
我想这些事姑姑肯定是知道的,要不然她怎么那时候都不怎么喜欢我,一定是觉得我把安先生带坏了。不过后来安先生告诉我,那时候姑姑不太喜欢我是因为她不喜欢我的父亲,他们之前有过节。
我父母亲离婚,安先生也曾将这件事告诉她,姑姑直接骂我父亲是伪君子,安先生说,他这还是第一次听姑姑当着他的面说一个人的坏话。而我也没有想到我和姑姑第一次统一战线竟然是因为这件事,不过她不喜欢我,我也知道除了父亲的原因之外,应该还有些其他的原因。